曲端一生保家卫国爱民如子 百姓竟投靠敌国
在两宋之交曾经有一位战将,他虽为武官但却饱读诗书,简直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他满腹韬略且有大将之才,在战场上多次打败女真铁骑,使得金国人对之闻风散胆。他就是曲端,一个令人无奈的乱世之将。
图:曲端
曲端可谓自入世之初便注定了与关陕军旅的缘分。他出生于镇戎(今宁夏固原),在3岁时就因父亲的职位福利而被授予了武将官衔。长大之后,又历任关陕多级官位,保国为民,深得民心,在关陕的百姓和士大夫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那么,这么一位优秀的武将,又为何会让人无奈呢?难道又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害了他?或者是谁嫉妒他的才能想让他不得安生?其实都不是。曲端最终会英年早逝,与他在工作上目无上级、刚愎自负有很大关系。虽然他对战场局势有着正确的分析和见解,但他却不懂圆滑处事,常常以武将的直率性子去顶撞他人。在宋朝那个文人专权的时代,即便武将对战争有着十足的经验,但只要文人不拍板,他们再好的计策都不会被搬上台面。
曲端的这种性格也使他在职场上招惹了不少人。他先是惹火了上司王庶,后来又跟宋高宗任命的殿中侍御史张浚抬上了杠。虽然曲端的意见对于大局来说是正确的,但可惜张浚急于建功,驳回了曲端的建议。最后张浚果然由于采取了错误的方略而兵败山倒,然而这却成了曲端身死的导火索。
图:张浚
那么大家可能会奇怪:明明是张浚兵败,为什么要牵扯到曲端呢?难道是曲端在战场上违抗军令致使张浚兵败吗?当然不是!其实曲端在和张浚闹矛盾之后就被他调离了前线,这意味着曲端并没有参与后来张浚战败的那场仗。那么,最终导致曲端身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要从张浚受命到关陕任职说起了。
公元1130年,张浚在宋高宗赵构面前夸下海口,扬言要在第二年元宵节前经略好关陕,打回开封城去。也因为有这句话,张浚到了关陕之后内心非常急切,迫于立下让高宗皇帝眼前一亮的大功。碰巧,张浚前脚刚进关陕,金军也随之而来。宋金两军兵峰相撞于此地,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当时在关陕主持军事的有曲端和吴玠两大战将。曲端在前文已经为大家介绍过了,而吴玠想必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后来战功堪比岳飞的名将。两位战神一般的将军镇守关陕,金军自然不会那么容易有机可乘。因此,宋金两军初战于关陕之时,金军一员大将便被曲端和吴玠杀得大败,其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眼见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在自己的地盘上被如此痛扁,张浚便开始轻敌了起来。这种心态,渐渐影响着他对战事的判断,甚至让他在军事会议这种重要的场合也将曲端的正确意见置若罔闻。
当时,曲端提出“应避开金军铁骑的锋芒,发挥宋军步战优势据守坚城险隘,以守为攻”的建议,但这种提议对于迫切出兵以立功的张浚来说完全就是一种逆其道而行之的 *** ,因此张浚两袖一挥,把曲端的意见驳了回去。
前面也说过,曲端直率,因此他马上就和张浚顶撞了起来。张浚见曲端这样目无上级,自己也非常生气。最终,双方也不顾及什么颜面了,在曲端的发起下,两人竟然以人头相赌——只要张浚打赢仗,曲端献上人头谢罪;若张浚战败,则自己交出脑袋。
出师未捷,将帅先不和,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好兆头。后来,张浚由于轻敌,竟把18万大军都列阵于一片沼泽之后。金军一部受命当着宋军的面活生生用沙袋在沼泽中填出了一条小路,之后金军铁骑沿着这条“沙袋之路”越过沼泽,冲散了张浚的十几万大军。
这就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富平惨败。战败后,张浚后悔不已,指责自己没有仔细考虑曲端的意见,因此打算重新起用曲端回到抗金前线。但是,在其他将领的提醒下,张浚才想起了他与曲端的人头之约。他知道曲端性子直,肯定不会饶了他。于是,为了自己的性命,他找来曲端先前写过的一句诗,打算跟他玩玩文字狱。
这句诗是“不向关中兴帝业,却来江上泛渔舟”。诗中意味很明显,讽刺的正是宋高宗赵构不思北伐、安享杭州湖景的现状。有了这个借口,张浚便把曲端无故地逮捕了起来,并送到曲端昔日的仇人康随手中受审。张浚的用意很明显:曲端被送到康随的手上,他还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吗?
果不其然,康随接手审问曲端的任务后,对他严刑拷打,后来甚至用非常残酷的 *** 将他活活折磨至死。这个 *** 残忍到非常人所能想,也非常人所能受,为了大家的食欲,我就不说出来了。
曲端死后,关陕人士都为他感到惋惜,但更要命的是他们竟然对朝廷也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曲将军如此为国尽心,忠义可嘉,对我们又这么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将领。可朝廷就这么说杀就杀了,这让我们以后如何为朝廷尽忠,为朝廷效命?
于是,“军民亦皆怅怅,有叛去者”。关陕泱泱土地之上,因为曲端的离去,人们开始投靠了金国,有些州县也开始向金军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