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救孟尝君 淳于髡把齐湣王死去老爹搬出来
在孟尝君生活的战国时期,江湖上有两大门派:“合纵派”和“连横派”。
苏秦联合了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组成抗秦联盟,这一派力量称为“合纵派”, “合纵派”的领袖是楚怀王,CEO就是苏秦;与“合纵派”对立的另一派势力称为“连横派”,苏秦的师弟张仪代表秦国的利益担任了“连横派”的CEO,他设法离间、破坏六国联盟。孟尝君这样的性格和身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不会甘于寂寞。
自从楚怀王当了“合纵派”的“老大”,齐湣王就心生不满。为了和楚怀王一争高下,齐国后来和楚国逐渐从貌合神离发展到兵戎相见,两国之间战火不断。靖郭君、孟尝君父子的封地薛城位于齐楚交界之地,扶栏客认为当初齐湣王把薛城封给靖郭君大概就是为了利用靖郭君的势力来为齐国看家护院。事实上齐湣王的这步棋的确高明,后来靖郭君和孟尝君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遗余力地压制楚国,多次联合魏国和韩国侵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不过这样一来,孟尝君也就变成了楚国的死敌。
据《战国策•齐策三》中的记载,有一年楚国出兵进攻薛城,薛城告急。不过此时齐湣王的态度很暧昧,也许齐湣王想借楚国的力量削弱孟尝君的势力,也许齐湣王是想试探孟尝君真实的军事实力,总之他并不急于对孟尝君伸出援手,而是远远地观望着事态的发展。为了摸清楚国的底牌,齐湣王派出了淳于髡出使楚国。这位淳于先生和孟尝君私交甚好,所以当孟尝君得知出使楚国的使者是淳于髡的时候就决定请淳于先生伸出援手拉自己一把。
(图)田文(?—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又称薛公,号孟尝君。
淳于髡从楚国回来的时候,路过孟尝君的封地薛城。远望薛城,那里传来了楚国军队的喊杀声,淳于髡知道孟尝君此刻正像一块五花肉在火上烤,“滋啦、滋啦”地往下滴油。
转过一个路口,一排参天大树下小桥流水,庄稼正在地里拔节,战争和杀戮好像很遥远。抬头远望,淳于髡远远地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矮小而倔强。早就在这里等待的孟尝君一身盛装,面容憔悴。孟尝君也看到了淳于髡,迎着淳于先生走了上去,作揖行礼,“楚国人正在进攻薛城,如果先生不为我分忧,我以后就不能继续侍奉先生了”。
这就是“老大”开口求人的方式,平常处得到位,这时候不用废话,连求人都不失“老大”的霸道和风度。《战国策》并没有详细说明孟尝君和淳于髡建立深厚友谊的过程,不过从孟尝君一贯待人的方式来看,淳于髡可能也被孟尝君感动过,也早就在内心深处做好了“有朝一日”的准备。
淳于髡回了一揖,说:“您等我的消息吧。”淳于髡回到了临淄,马上进宫向齐湣王汇报这次出使的情况。齐湣王见到淳于髡,开口问道:“先生在楚国见到的情况怎么样?”淳于髡说:“楚国占领薛城的决心非常坚决,不过孟尝君也不自量力。”齐湣王说:“先生指的是什么?”淳于髡说:“孟尝君不自量力,为先王建立了清庙。楚国坚决要攻破薛城,先王的清庙就危险了。所以说孟尝君不自量力,而楚国的决心也非常坚决。”
中国人喜欢面子也喜欢给别人面子,而牛人就是别人愿意给面子的人。所以中国人很喜欢把死去的牛人当成神灵供奉起来保护自己,比如民间就有人家贴出来“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孟尝君知道在齐国最牛的人就是齐湣王,最最牛的人就是齐湣王他爹,所以孟尝君就背着齐湣王建了一座庙把齐湣王他爹供了起来。在这生死关头,淳于髡替孟尝君把齐湣王他爹搬了出来,孟尝君你可以不管,你爹你管不管?自己看着办吧。
齐湣王果然着急了:“啊?先王的庙在那里啊!”
为了对得起自己死去的爹,齐湣王立即下令派兵援助孟尝君,薛城得救了,齐湣王他爹的庙也得救了。死去的牛人如果运用得当一样可以救人于水火之中,这样的人不被当成神灵供奉起来实在是浪费资源。
《战国策》总结淳于髡这次劝说齐湣王派兵救援的行动非常精辟:“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善说者,陈其势,方其言,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提起求人办事,普通人脑海里一般出现的就是点头哈腰、磕头作揖,这是常规的求人办事,不是牛人求人办事。牛人求人办事就是要把自己的危险变成对方的危险,把自己的困难变成对方的困难,然后对方就会比自己更着急地去消除危险、解决困难。如果对方没有危险和困难,那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制造危险和困难,而牛人之所以是牛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顽强的创造力。
当然,并不是每个被孟尝君厚待过、感动过的高人都有机会像淳于先生那样救孟尝君于水火之中,事实上这种机会并不常见。不过高人就是高人,没有危难可以创造危难,没有机会也可以创造机会。(点评:孟尝君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扭转危机的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