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引用苏东坡的经典佳话 骂和尚裴如海
既然施耐庵都引用了《东坡问答录》上面骂和尚的“经典佳话”,那么姑且信其为苏大才子的真作与真言吧。
《水浒》中,当杨雄的结拜兄弟石秀之一次见到他的义嫂潘巧云之时,施耐庵用一段“唱词”细细刻画了潘巧云一番。《水浒传》在成书之前,是说唱艺术的形式,即说书人所讲的故事而已,这是古人消遣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事情是这样的,在蓟州,杨雄作为外地人被当地恶霸欺负,石秀刚好路过,就为杨雄打抱不平,两人便结拜为兄弟。水浒上的男人,高兴起来都兴这一套,算是一种时尚。杨雄是一个小吏??蓟州监狱的工作人员, *** 做刽子手。当杨雄初识石秀时,他与潘巧云结合才不到一年。
杨雄一身好武艺,绝非武大郎那般猥琐不堪,况且工作干得非常突出,他一出场,就是拿着 *** 的奖励物资,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大街上,被人围观。杨雄算是蓟州府的一个名人了,做一个合格的丈夫,他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从各个方面来看,潘巧云的小日子,按说过得是相当滋润的。
潘巧云在嫁给杨雄前,本有过一次婚姻。与杨雄这样一个如意郎君结合后,她本应该消停了,可她刚认识异姓小叔子石秀,便疯狂示爱。石秀与武松一样,都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绝不做此丧心病狂之事。
既然石秀这个傻小子不知趣,潘巧云便与两年前就结识的和尚裴如海好上了。据潘巧云对和尚裴如海所言,她老公杨雄一个月有20天值夜班,在监狱的办公区睡觉。这恐怕是潘巧云不守妇道的唯一理由。当时石秀就住在杨雄家里,而潘巧云明知石秀是一个非常细心,并且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人,可她居然还敢把和尚带到自己家里。
可以这么说,当另一个“武松”就呆在一旁,为潘巧云的老公放哨,并严密监视着小潘的一举一动时,冒险家潘女士与和尚裴如海先生,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居然持续交往了一个月有余。
明清小说喜污蔑出家人,包括《水浒》,在谈到裴如海这种和尚时,借苏东坡之口说道: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
这个骂和尚的段子,的确在《东坡问答录》中出现过,只是语序不同,意思大体是一样的。《东坡问答录》记录的是苏轼与高僧佛印“斗禅”的妙语。苏轼调侃佛印,是为了回应佛印的这句话:“不悭不富,不富不悭;转悭转富,转富转悭。”佛印是在说富人的小气,而苏东坡则是拿佛印开玩笑。佛印是出家人,听了这话,肯定心中五味杂陈。至于“狠毒”与好色是如何联系上的,就颇值得玩味了。
僧人因宗教戒律,必须禁欲,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有些僧人,如裴如海,就利用自己的狠毒与聪明,玩起了极具冒险精神的鬼把戏。
也许,苏轼只是开玩笑,专对佛印而言,并不是对所有僧人有意见。可《水浒》却将这话的所指范围延展开来,套到裴如海身上,俨然是添上了案例证明。《水浒》算是对前辈文化名流做了一个推送与点赞。苏轼九泉之下,不知该做何感想。
令人遗憾的是,清代的《四库全书》坚持认为,《东坡问答录》是一本托名苏轼的伪书,还说它是“伪书中之至劣者也”,因为其猥亵之语太多,乃底层文人所作。这个理由很牵强,难道苏轼就一天到晚都拽弄那些高大上的“水调歌头”吗?
恰恰相反,苏东坡的才气需要这些嬉笑怒骂的“禅语”来共同烘托。《水浒》本是秽语不少、包罗万象的民间小说,但有了苏轼站出来为其撑门面,也算高大上了。反正,既然施耐庵都引用了《东坡问答录》上面骂和尚的“经典佳话”,那么姑且信其为苏大才子的真作与真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