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袁绍为何会收留落难的刘备?袁绍收留刘备的理由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4-25)190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杀曹操的计划泄露,在许都的同党全体被诛灭三族。漏网之鱼有且只有一条——刘备(历史上马腾并没有参与密谋)。曹操终于发现自己远远小看了刘备。刘备早在许都的时候就已经“背叛”了自己——那个时候正是他信任和笼络刘备的时候。在我信任他的时候,他想的是怎样除掉我。更可怕的是,他的城府深不可测,我竟然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看出来,还对他推心置腹畅谈人生煮酒论英雄。

这一切不仅挑战了曹操的底线,还侮辱了曹操的智商。曹操终于对刘备有了重新认识:这不是一个能够为我所用的人,而是一个真正的枭雄,绝对不能放过他。曹操决定亲率主力部队围剿刘备,却遭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具备实力与曹公你争天下的人,只有大鳄袁绍。现在袁大鳄已经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过来了,哪里顾得上刘备这样一条小鱼?做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啊。曹操只好与郭嘉一起给员工做政治工作:不错,做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不过,现在的急是刘备,缓是袁绍,“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三国志?武帝纪》)。随后,曹操派遣部将前去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防备袁绍进攻,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东征刘备。

袁绍为何会收留落难的刘备?袁绍收留刘备的理由

刘备没有想到袁绍以儿子有病为借口延缓了大军南下,更没有想到曹操真的会放着大鳄袁绍不顾亲自前来收拾他,等到侦察兵报告曹操本人到来的时候,才仓促迎战。刘备刚刚 *** 起来的乌合之众,对阵曹操久经战阵的精兵猛将。战斗的结果了无新意,刘备再次大败,再次当了逃跑将军。套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场战役比较恰当:不是刘军无能,而是曹军太狠。这一场战役中,曹操生擒了刘备手下的一员将领夏侯博。夏侯博同志在三国史料中,有且只有这一个镜头,此前没有音信,此后也无踪影。不过,鉴于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手抖一下胡乱添一个名字的可能性很小,可以断定夏侯博其人在三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而且能被记入《三国志?武帝纪》,露脸的时间与关羽一样早,可以推测夏侯博同志虽然不被人们熟悉,但在当时刘备军中,毫无疑问是一员大将。这样的一员大将,被曹操生擒之后就在人间蒸发了,更大的可能只有一个——不投降被杀。

击溃刘备、擒杀夏侯博之后,曹操并没有停止攻势,而是乘胜率军直取刘备的大本营下邳。下邳守将关羽,同样没有顶住曹操无比凌厉的进攻风暴,甚至连同刘备的老婆孩子全部做了俘虏(这是刘备第三次丢失老婆孩子)。攻占下邳后,徐州大势已定。小规模的地方势力,掀不起多大风浪。关羽顶不住曹操的进攻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他居然投降了曹操。依曹操的逻辑,只要他看上眼的东西,他就想要,不管主人是谁。土地、天下自不必说,任何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都想拥有,曹操更不例外;此外,别人的女人(比如张济之妻、秦宜禄之妻),他想要;别人的人才,他想要;甚至别人的儿子,他也想要(生子当如孙仲谋)。

关羽这样难得的人才,曹操当然想要,收降关羽后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世事总是峰回路转。日后关羽被人广为传诵的忠义品质,正是由于这次投降才更加光辉夺目。当然,没有人能未卜先知。刘备也不例外。得知关羽投降的消息,刘备比下邳再次失守、老婆孩子再次被俘更为意外和伤心。多少年恩若兄弟,多少年情深义重,多少年风雨同舟,我们都一起挺了过来。却没有料到,终究迈不过生死这一关。自己的路要自己挑,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此后天涯路远,唯愿彼此珍重!不过刘备不会伤心太久,因为他没有时间伤心。目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尽快找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如果再次落到曹操手里,他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等待他的结果只有一个——死亡。刘备只能继续跑路。对于刘备来说,跑路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跑路的方向。

方向很快定为袁绍,这是刘备的更佳选择。首先,两人有着共同的敌人曹操,不久前又缔结盟约,这是合作的政治基础;其次,从刘备接任徐州牧到夺回徐州,刘备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存在的时候,都与袁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是合作的感情基础;再次,刘备看来袁绍能够打败曹操;最后,到青州路途较近。路途近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乱世中到处是兵匪(兵匪难分),势单力薄之时长途跋涉,交通不便吃苦受累不说,还很有可能像韩暹大将军一样被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干掉。现在刘备选择投靠袁绍没有问题了,问题在于,袁绍会收留落难的刘备吗?一个人能不能被别人收留,最关键的不是看收留的人是否胸襟广阔心怀慈悲,而是看被收留的人是否有价值。这如同今天的人们找工作,不是看老板有多慈悲,而是看应聘者能否创造价值。

袁绍为何会收留落难的刘备?袁绍收留刘备的理由

袁绍认为刘备很有价值。草根阶层出身,竟然搅得这个乱世风生水起,刘备是唯一一人。折腾了十几个年头,跌宕起伏N多次,却一直没有被整趴下,刘备还是唯一一人。虽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落难,但名头却越来越大,人心却越聚越多,刘备更是唯一一人。这样一个人,不是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价值大到了什么程度?今天跌倒了,明天会不会以一个更为强大的姿态重新站起?袁绍说不准,他说得准的只是隆重欢迎刘备。隆重欢迎是个什么概念?正确答案是:袁绍命令手下员工沿途列队欢迎,亲自出城二百里迎接。一个败军之将,能够受到天下的NO。1这样的礼遇,确实是个奇迹。礼遇之高,可以与N年以后刘备三顾茅庐相提并论。刘备是在袁绍长子青州刺史袁谭的护送下前往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刘备初任豫州牧时,举荐袁谭为茂才,为今日之事埋下了伏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4/311919.html

“袁绍为何会收留落难的刘备?袁绍收留刘备的理由” 的相关文章

刘胤:东晋官员、将领,官位提高后日益骄横、不问政事

刘胤:东晋官员、将领,官位提高后日益骄横、不问政事

刘胤(281年-330年1月29日),字承胤,东莱掖县人,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 ,晋朝官员、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胤容貌俊美,性格豁达,善交豪杰,深得士人仰慕。八王之乱时,刘胤欲到辽东避乱,途经幽州时,幽州刺史王浚挽留并表任他为渤海太守。刘胤后...

王国宝:东晋时期宰相,品行不端,专权擅政

王国宝:东晋时期宰相,品行不端,专权擅政

王国宝(350年~397年5月29日),字国宝,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晋时期宰相,中书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谢安的女婿。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国宝品行不端,不受岳父谢安重用。凭借姻亲关系,投靠琅琊王司马道子门下。太元十年(385年),司马道子掌权之后,授秘书丞,...

何晏是什么出身?他与司马懿之间有何纠纷?

何晏是什么出身?他与司马懿之间有何纠纷?

何晏,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三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上承两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变迁总是会催生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聊聊一个“小人物”,东汉最后一个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曹操的养子兼女婿,著名的美男子——何晏。皇亲贵...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朱高炽为什么能名垂青史?明明他在位都还不足一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24年9月7日,实习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朱高炽终于转正,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四位皇帝。然而前面二十多年兢兢业业、劳心劳力的工作,早已压垮了朱高炽的身体,这导致他在公元1425年...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众所周知朱瞻基是明君,他创造了仁宣之治,明朝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但是明君也会犯错误,那么他犯了哪三个致命错误呢?一、明宣宗重新重用宦官。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吸取唐朝被宦官擅权的教训,特地立下祖训: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这事儿如果好好实行下去,对大明朝只有好处。可问题是,到了他...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雍正宠臣李卫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

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为什么还要宠爱这个人

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为什么还要宠爱这个人

还不知道:苏麻喇姑终年不洗澡,为什么康熙还极度宠爱她?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史料记载和各种影视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康熙皇帝是一个不太在意儿女情长的人,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对哪个妃子特别迷恋宠爱。但是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不是康熙的亲人,也不是他的妃子,还有着终年不洗澡...

汉朝皇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汉朝皇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对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来不娶匈奴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别说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就是放眼整个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中原皇帝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的也是非常少见的,中原与夷狄和亲,几乎全部都是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给夷狄君主,不觉得奇怪吗?《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凤阁舍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