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
前一篇,咱们讲了康熙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在官场具有极高人望的八贤王胤禩,而是传给了从来不被人看好的冷面王胤禛,也就是雍正。
抛开胤禩的母亲地位低微这个外在因素,康熙不用胤禩,是因为康熙末年朝政败坏,需要一个铁腕人物进行无情整改,不能怕得罪人。
而这一点,雍正完全符合,而胤禩只知道收买人心,绝不会干这得罪人的事。在康熙看来,如果让胤禩称帝,那么胤禩会继续实行比自己还在宽纵的政 策,会导致社会问题更加集中和严重,明末那种全国范围的大起义也极有可能在胤禩时代爆发。所以,康熙选择了坚强不能夺其志的胤禛。
自太子胤礽被永远废黜后,朝中有可能夺嫡的只有两派三方,一派就是四阿哥胤禛,手下铁杆有老十三胤祥,另一派就是八阿哥胤禩,手下铁杆有老九胤禟、老十胤俄。
外加相对自立的老十四胤禵。换句话说,太和殿那个位子,实际上是由老四、老八、老十四,这三个人去争,胤禵和胤禩只是盟 友。
在后来的野史传言中,根本没有老八的事,全是康熙到底是把皇位传给了老四还是老十四这个千古之迷。家喻户晓的那个故事:月黑风高夜,老四胤禛篡改康熙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事实上,这种传言完全不招边际。
驳斥的论据,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如遗诏要分满文、汉文、蒙文三份,能改汉文,满蒙文根本改不了。又如,遗诏的格式并不是“传位某子”,而是传位于皇某子胤某。而且,“于”字在古代要写成“於”。
各种有力的证据都证明,康熙确实把皇位传给胤禛了,而没有选择胤禛的同母弟胤禵。
那么,康熙为什么没看上胤禵呢。原因有很多,大致如下:
一,胤禵是军事天才,这在康熙二十多个皇子中是很少见的。老十三胤祥在军事上都不如胤禵。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胤禵受封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征讨淮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
行前,由康熙在太和殿亲自授印,还用的是正黄旗,王公大臣都要送行,可见康熙对胤禵的信任。
也正是由于胤禵做了大将军王,这才引发了后世对康熙有可能传位给老十四的传言。不选老十四,干嘛把兵权交给他?何况康熙还多次当众称赞过胤禵的军事天才,这明显就是暗示大家要听胤禵的。
二,胤禵在军事上的才能毋庸置疑,胤禵指挥调度有方,用兵果敢,治军严明,平定了西南形势。说胤禵是清之良将,并不为过。
三,胤禵之所以没有夺嫡成功,原因应该在于他长于军事而短于政 治。如上所说,康熙末年更大的问题是朝 *** 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民怨沸腾。
而在军事上的威胁,策妄阿拉布坦对当时统治基础还算稳固的清朝来说,只能算是癣疥之疾,而内政上的腐 败才是心腹大患。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决定了清朝下一个皇帝要做的重点,是整肃内 政,而不是在与敌人打仗。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康熙只能选择胤禩,而不能选择胤禵。如果选择胤禵,胤禵对内 政的处理明显不如胤禛,那么,清朝只能更加衰落下去,会起到老八胤禩当国一样的反面效果。历史上以军事见长的皇帝,处理内 政都不是特别的成功,秦皇汉武都是如此,只有李世民稍好一些。
四,李世民为什么能开创一代盛世呢,这和性格大有关系。李世民有心机,清算兄弟也够毒辣,但他在血腥中继位后,却又展示了一代盛世明主的胸怀,纳谏如流,性格反而变的愈加沉稳。而且,唐高祖李渊本来选的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是夺位而上的。
胤禵更大的问题,就是性格。胤禵为人待人还算和气,以礼为先,但有时过于恃才傲气,性格上不太沉稳。面对巨大的政 治压力,胤禵未必能经得住这种压力,如果他是皇帝,一旦经不住压力,那后果对帝国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胤禵性格刚烈,动辄大怒,这种性格是很难能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胤禛正好是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认定一事,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
康熙需要某子要以强硬的手段对付食国而肥的官僚士大夫,
胤禛可以做到这一点,他反正是个孤臣,不怕得罪人。而胤禵则和老八相似,收买人心也是把好手,他才不会去得罪官僚士大夫。胤禛不怕背上千古骂名,去推行有利于清朝的新政,胤禵做不到这一点。
五,胤禵虽然相对自立于老八胤禩,但他毕竟还是八爷派的重要成员。如果选择胤禵,那么老八将在大臣的位置上发挥出特殊的影响力,而当皇帝的胤禵势必又会深受这种影响。而老八的为人,康熙心里清楚,以“仁贤”收买人心,放纵官僚士大夫欺压百姓,制造大量问题。康熙本就因为这一点而没有选择胤禩,同样的道理,康熙也不会让胤禩在胤禵称帝后能发挥影响力,选择胤禵就等于选择胤禩,所以康熙选择了胤禛。
六,可能还有一个不太靠谱的原因。在野史中,康熙选择雍正,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四儿子弘历,就是未来的败家乾隆。而胤禵的儿子中,则没有让康熙看上的。(原文来自独行客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