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崔琰是如何归顺到曹操麾下的?关于崔琰的评价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5-06)100

崔琰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字季珪,是当时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在后人的记载描述中,崔琰是个相貌俊美的美男子,据说其须长四尺,眉目疏朗,声姿高畅,就算是曹操也是对其相当敬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崔琰简介,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崔琰吧。崔琰的出生年月不详,然而少年时期的崔琰和大家印象中的崔琰完全不一样,那时的崔琰崇尚的是武功,喜欢的是击剑,而且是个言辞拙劣、迟钝的朴实少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崔琰才开始奋发读书,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更是到了郑玄的门下求学。只不过由于黄巾之乱,崔琰的求学生涯也只能被迫中断,并且因为归家之路全是贼寇,还有家不能回,只能在几个州际之间游历、流浪。在崔琰回到家中后,也只是弹弹琴读读书自我娱乐。

袁绍在知道这么一个人的时候,立马就让人去征召崔琰,崔琰也就到了袁绍的阵营。崔琰在袁绍这里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给袁绍分析天下形势,也教袁绍该怎么管教、训练士兵,很受重用,马上就成为了骑都尉。但是后来由于袁绍没听从崔琰的话,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深知崔琰的能耐,便争相抢夺他。崔琰推病便被他们关进了牢里,后来被陈琳等人相救。在崔琰进入曹操阵营之后,更是将自己的刚正不阿以及真言直谏发挥了出来,在曹操阵营中发挥了大作用。然而曹操后来却因曲解了崔琰的一番话语而将崔琰打进了牢里,之后更是赐死了他。看完了崔琰简介,相比大家对这位敢于真言直谏的名士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崔琰原先是袁绍阵营的,在袁绍阵营被曹操打败之后便来到了曹操阵营,崔琰有着很高的学识,再加上他本身又长得丰神俊貌,因此十分被曹操所器重,那么崔琰的成就有哪些呢?崔琰的学识是否配得上他的成就呢?崔琰身为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自然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袁绍便是其中之一,在袁绍的邀请下,崔琰便进入了他的帐下。有次看到袁绍的士兵十分暴虐专横,崔琰因此上谏袁绍,告诉他仁慈之军的道理,袁绍听后便让他做了骑都尉。袁绍的官渡之战败北,也是没有听从崔琰规劝的缘故,因此在战败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便争相抢夺崔琰,崔琰却称病不愿再辅佐,因此被打入牢狱。

崔琰是如何归顺到曹操麾下的?关于崔琰的评价

之后曹操打败了袁绍的所有残余军队,让崔琰做了别驾从事。曹操对崔琰讲,说自己前几天查冀州的户口,总共有三十万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大州了,但是崔琰却是面不改色地跟他讲,现在天下大乱,你注重的竟然不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用仁义安抚军民,反倒是先关注户口夸耀自己的实力,难道这就是老百姓所期待的明君么?崔琰说完这些话的时候,曹操帐下的其他人都是大惊失色,但是曹操却很受感动,连忙向他道歉。在曹操去征讨并州的时候,崔琰流了下来辅佐曹丕。有一次曹丕用极其奢华的行头外出打猎,便被崔琰教育了,之后曹操想要做魏王,又被崔琰反抗了,但是这次曹操却是动怒了,把他丢尽了牢狱,最后崔琰被杖死在狱中。

崔琰是东汉末年魏国的名士,也是曹操曾经十分敬重钦佩的人,但是后来却因为一些误会将崔琰打入了大牢,还赐死了他。关于崔琰的故事有很多,包括崔琰在早年时期求学的故事、在袁绍阵营里时发生的故事以及在曹操阵营里的故事等。但是最为著名的崔琰的故事则是一个叫做“床头捉刀”的典故。那时候的崔琰已经是在曹操的阵营之中了,这时候的曹操也已经统一了北方,在所有的游牧民族之中有着很高的声望,那些游牧部落纷纷依附曹操,所以也会经常派使者出使而来,面见曹操,给予礼物。一次匈奴的使者便带了很多礼物来看曹操,曹操担心自己的样子不能将匈奴人威震到,便让崔琰来扮演自己,而自己则在坐榻旁边扮演一个侍卫。为什么会选择崔琰呢?因为当时的崔琰是一个著名的美男子,不仅风神俊茂,还有着出众的学识谈吐,由他来扮演自己,是曹操心目中最合适的选择。然而在这个匈奴使者会见完假扮曹操的崔琰之后,曹操马上就派人去问这个使者对自己的印象如何。谁知这个使者却说这个魏王长得是十分俊美,但是那个在坐榻旁边提刀而立的人,却是气度非凡,是个真英雄。所以后人便把“捉刀”这两个字来形容代替别人做事,比如“捉刀代笔”一词,便是用来形容文人们代人作文的情况。从这个崔琰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曹操对崔琰很是信任。

后世对于崔琰评价如何呢?崔琰是东汉末年魏国的著名谋士,在他待在袁绍阵营中的时候,便将自己的才华与远见展露出来了,然而因为袁绍不听从崔琰的意见,导致了官渡之战的败北。从他的所有事迹中可以看出,崔琰是个很有胆识的人,擅长儒家之道,并且能够正确地分析局势,然而他更多做的是有关于“礼”的事迹,少有布局谋略。曹操口中的崔琰评价是这样的,他认为崔琰是一个完全继承了古风的人,有着古人那种风骨,敢于直言不贪名逐利,而且以礼守身,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人,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有着对于崔琰评价的话语,他认为在这个《三国志》中,崔琰是品格更高的,但是由于过直易折,不懂弯曲,而使得崔琰不能长寿,最后还是被枭雄曹操给杀死了,十分可惜。

崔琰是如何归顺到曹操麾下的?关于崔琰的评价

在所有后世对于崔琰评价中,大抵都认为崔琰是高风亮节的一个代表,也绝对是魏晋风骨的一个代表,认为他如此砥砺名节的做法是后世身为一名文人最应该去学习模仿的。当时的崔琰也确实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之一了,他有一身的道理来支持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行之事全部问心无愧,初次遇到曹操,以为遇到良主,却不知枭雄与英雄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这其中的心狠手辣与冰冷无情皆在那一个字中。顺了心意,便是忠臣,惹我不快,便是乱臣贼子,不服自己,那便杀之而后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5/313740.html

“崔琰是如何归顺到曹操麾下的?关于崔琰的评价” 的相关文章

陶谷是什么人?赵匡胤登基之后他是什么结局?

陶谷是什么人?赵匡胤登基之后他是什么结局?

陶谷,北宋大臣,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在距离开封仅二十公里处的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叛周称帝。随即,赵匡胤在跟将士们约法三章之后,率部回师开封,后周灭亡,宋朝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如韩通、魏仁浦...

赵恒是什么出身?历史上他与赵匡胤有何故事?

赵恒是什么出身?历史上他与赵匡胤有何故事?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皇帝,在古代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非但如此,当上皇帝则可以言出法随、手握乾坤,而且可以拥有天底下最丰富的一手资源。皇权也因此成为很多人的梦想。所以那些为了皇权不惜君臣反目、骨肉相残者,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在古代,人...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时,杨洪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杨洪为功曹。诸葛亮向杨洪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

雍正为什么和十三弟胤祥关系那么好 究竟到什么程度

雍正为什么和十三弟胤祥关系那么好 究竟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雍正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他们俩关系好到了哪种程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更何况陪伴的还是在历史上向来以对待兄弟刻薄出名的雍正,别看雍正对待其他兄弟动辄夺爵圈禁,甚至将八弟胤禩和九弟胤禟折磨致死,连同母的亲弟弟胤禵都被...

历史上清河公主的一生发生过哪些故事?

历史上清河公主的一生发生过哪些故事?

晋朝时期的清河公主,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卖身为奴的公主。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我们知道,古代的女子,若是生在帝王之家,肯定一生都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就算长大后,要嫁到外国去和亲,但是,她们在外国依然会受到非同一般的优待。毕竟这是从上邦大国嫁过来的公主,都会把她们像女菩萨一样供着,绝对...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里,秦国占了两个位置:白起和王翦。那么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这是因为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杀神,而王翦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为求生只能自污的王翦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境内。别看王翦出生时家境贫苦,然而他的祖上却大有来头。往前推15代...

历史上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上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根据统计,我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有的皇帝便是累倒在案牍之上。那么,康熙帝和乾隆皇帝为什么如此高寿呢?你是不是会说,他们一定是服用了抗衰老的药,因为古代帝王都想追求“长生不老”。事实上,恰恰相反。说到这里,《西游记...

吕馀庆:五代至北宋时期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馀庆:五代至北宋时期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余庆(927年―976年),本名吕胤,字余庆(因犯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故以字为名),幽州安次人,横海军节度判官吕兖之孙,兵部侍郎吕琦长子,尚书右仆射吕端之兄,五代时期至北宋时期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余庆自后晋、后汉至后周一直任职。建隆元年(960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