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4000多万人哪里去了?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5-21)250

之一次读《三国演义》,是本破破烂烂当的书,是我用三天的午餐口粮(大约六两大米外加三块红薯)贿赂同学借来的。

饿着肚子读的,因而印象特别深刻。

少时在我的认知里,人,只有好坏之分。要么好人,要么坏人。曹操集团的,都是坏人,而刘备集团的,绝大多数都是好人。至于孙权那帮子孙子,可以无视。“张关赵马黄”,成了我生命中的偶像。

此后,在初中、高中阶段,依然借同学的《三国演义》来读,不断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情节,认识也渐渐深化了一些,比如成语典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孜孜不倦、一马当先、大器晚成、饱学之士、兵贵神速、偃武修文、晏然自若、探囊取物、义不容辞、偃旗息鼓、天翻地覆、不识时务、不可多得、对症下药、赴汤蹈火、画饼充饥、矫枉过正、势不两立、丧家之犬、不毛之地、张牙舞爪、不得已而为之、兵临城下、绥怀开导、不成体统、成群结队等等,都出自这一时期。

英雄辈出、文韬武略,多么辉煌的时代。可以说,三国英雄,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直到后来看了《三国志》,又看《后汉书》《晋书》《蜀阳国志》等,却越看越迷茫,越看越糊涂。蓦然回首,才发现历史像一条装饰着吊坠的花格子裙子,无以复加的功能化,已经超出了一块土布所承载的负荷。在我们津津乐道的背后,三国,除了英雄气概,除了文韬武略,还充满了杀戮、血腥和痛苦的 *** 。

三国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4000多万人哪里去了?

(注)文中插图由家薛金绘

客官,你想想啊:

自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年东吴孙皓降晋,也仅仅96年,这段历史时期,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来讲,只能算惊鸿一瞥。但这段历史就是如此地家喻户晓,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平民土匪,都津津乐道,几乎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件历史事件。三国故事,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进了中国人的血脉。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甚至还对世界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张力。

太不正常了!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中国有1067万多户,5648万多人。经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后汉书。桓帝纪》载“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三国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4000多万人哪里去了?

那么,军阀混战后全国人口究竟减少了多少?曹操有一首诗,叫《蒿里行》,最后几句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如果按照曹操的说法,人口锐减,只有1%的人还活着,那么仅剩下56万多人。显然这种算法是不合情理的,1%仅仅是曹操的猜度。但从他的估计中,我们一斑窥豹,人口锐减的程度已经触目惊心了。

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三国复归一统,中国人口只有1600万多人了。与公元157年相比,在123年间,不增反降,少了4048万人。

难怪很多人惊呼,华夏一族,几近灭绝。

4000多万人啊!人到哪里去了?

《三国志》中董卓传的记载:公元192年,董卓部将李隺、郭汜攻破长安,“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隺等放兵劫略……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晋书》记载 ,“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

两部史书的记载都近乎惊悚,残缺不全的死尸,一堆堆凌乱的白骨,到处充满腐尸的臭味,远处不时传来乌鸦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这种人间地狱的惨景,也只有在欧美的恐怖片中才能看。

原来如此,但不仅仅如此。

在三国鼎足之势还没有形成之前,屠城,是三国枭雄们惯用的手段。

董卓派遣军队到百姓正在赶集的阳城,大肆抢掠,男子被统统砍头,驾着死者的车子和牛,将抢来妇女、财物装在车上,把砍下的头颅挂在车辕上,“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喊着万岁的口号,驱车回洛阳,说是讨贼获得的战利品。董卓下令把这些头颅烧掉,抢来的妇女被分配给士兵为婢妾。

曹操部进攻徐州被陶谦的军队阻挡,前进不得,便南向攻掠州县,坑杀百姓数万,竟至“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曹操还在泗水坑杀男女数万口,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

三国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4000多万人哪里去了?

曹操在攻打并州、青州时,凡遇顽强抵抗,都一律屠城。

曹军为救刘备而攻击吕布,首先攻下了彭城,将彭城的守兵和平民全部杀戮一空。

……

现在我们回头再读读那些成语,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孜孜不倦、一马当先、大器晚成、饱学之士、兵贵神速、偃武修文,在这些激励我们的成语典故背后,是残酷的战争,是杀戮的血腥,是扭曲的人性。

侥幸活下来的人又怎么样呢?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显宗即位,天下安宁,民无横徭,岁比登稔。永平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于城东,粟斛直钱二十。”永平五年,即汉明帝时期,公元62年。那么到董卓部将李隺、郭汜屠长安后,“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粟,在古代泛称谷类,如果按照 “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书·律历志上》)为依据,1斛大约为125斤,公元62年大约1个铜钱可购6.25斤谷;而现在,一斤则要4000个铜钱。

饥饿的人吃光了所有能吃的东西后,开始吃死尸,大人吃小孩,男人吃女人,年壮的吃老弱病残,最后几乎没人了。

两年间数十万户人竟所剩无几,一片荒凉。

皇帝刘协逃出长安后,只有在荆棘编的茅草房栖身,连宫女饿死途中,更不说平民百姓了。更有甚者,连烧水做饭的柴草都没有,随驾许多官员去打柴,饿昏了,倒在路边,再也没有爬起来。

顺便啰嗦一句,这个汉献帝刘协与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可是同年生,同年死,11岁的皇帝没有吃的,这一年的诸葛亮应该还不至于饿肚子。

而《晋书》则记载了这是大屠杀后两三年的惨景:“自此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繁华富庶的关中之地,竟然可以作为陶渊明梦中的隐居之地。

战争过后,不仅没有吃的,更可怕得得得还有瘟疫。

更多的人是饿死、病死了;饿急了,就人吃人。饥荒和战争,使发生瘟疫机会增加,而且常常大面积地传播。三国时期,每隔二十年左右,总有一次大瘟疫席卷全国。

其实,瘟疫从西汉中期就开始了。

据说是产生在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

当时的中医还不能认识这种疾病,对它基本上是束手无策,属于绝症,只有眼睁睁看着一个村、甚至一个城市的人死去。就是在生生死死的痛苦的轮回中,中医得到了发展,到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尽管对瘟疫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但是瘟疫的破坏力依然存在。

曹操赤壁之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士兵中很多人得了疫病。

三国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4000多万人哪里去了?

公元217年(建安22年),北方瘟疫大流行,死人无数;那些生活条件还算好的中上层人物,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的也不少。结果是“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说,当时中国繁华的心脏地区,十成居民,剩下不到一成了。“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百姓几乎死伤殆尽,军队无从征粮,只得去其他军阀地盘上去抢。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张绣的叔叔张济因军中缺粮,士兵饥饿,被迫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与刘表交战,攻穰城,中流矢而死。

这让我想起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口号:“打到成都吃大米。”可惜几万人被阻百丈关,伤亡惨重。

江南也没有幸免,东吴的地盘包括从长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三国志。吴书。朱治传》描述当时的情况是“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道殣相望”,饿死的人随处可见,可想东吴也好不到哪里去。

比较历代人口统计,三国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触目惊心的。都说蒙古军队屠城,在全世界臭名昭著,宋蒙之战,中国人口大约下降了40%左右,这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更大规模的灾难。但是和三国相比,在杀戮的比例上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和平是相对的,三足鼎立,人口成为战略物资来看待。

百姓,像牲口一样,被当作战利品,每一次攻城略地,都伴随着大量人口强制性迁徙。

曹操攻下汉中,将汉中人口悉数迁徙到北方。

刘备攻下汉中后,多次策动魏国境内的边民逃亡到蜀国,划分土地安置;诸葛亮之一次北伐,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将南安、天水等地的百姓强行迁徙到汉中,也算是重大胜利。其实也就千余家,一家顶格按照六口人算,也就那么一点人。

孙权向魏国发动的攻击,主要任务就是在苏北、淮南地区抢掠人口;东吴还把目光投向原住民,强行同化山越民族,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在吴国就干过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除了抢对方的人口外,在生孩子方面,魏蜀吴也唯恐落后于对方,都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有关奖励生育和强制婚配的政策,男子在12岁之前必须成婚,否则就要法办。

12岁的娃娃,在那个营养严重匮乏的时代,性能早熟吗?有性*趣吗?有生育能力吗?

我百思不得其解。

即便每一家都不遗余力地结婚生子,但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的状况下,收效甚微。曹魏灭亡蜀汉的时候,曾经把两地的人口做过统计,曹魏当时的人口,大约有400万,蜀 *** 口为95万。东吴灭亡时,人口为200万。

三国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4000多万人哪里去了?

在这组数字中,令人费解的是蜀汉。236年就90万人口了,到263年灭亡时,27年才增加了约5万。

难道是蜀人性功能有问题?

一个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时代,实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在看三国、品三国的笑声中,是否应该还有一个声音在警示我们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5/316419.html

“三国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4000多万人哪里去了?” 的相关文章

关羽中箭与张郃中箭的结局为何会不同?

关羽中箭与张郃中箭的结局为何会不同?

俗话说刀剑无眼,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关羽和张郃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勇武过人,作为大将,都要统兵作战,上阵杀敌,难免会受箭伤。在正史中,关羽曾头部中箭,但是没有死,而张郃右膝中箭,为什么却死了呢?关羽头部中箭,是在和庞德交战时,庞德射的。当时,关羽发动襄樊战...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的成就为何完全不同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的成就为何完全不同

还不知道: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为何张郃成了名将,高览则默默无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之所以张郃成为了名将,而高览则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懂了这些原因,将非常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张郃与高览袁绍手下,有四个非常厉害的猛将,号为河北四庭柱...

五子良将整体水平比不上五虎将 五子良将实力有多弱

五子良将整体水平比不上五虎将 五子良将实力有多弱

对五子良将有多弱?五虎将只出动2人,就可以轻松横扫他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代,蜀国有五虎将,而江东有十二虎臣,魏国也有五子良将,这些人都代表了各方势力的顶配阵容。按照演义的描写,吕布死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将基本处于一个段位:超一流水平。而五...

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周瑜(周郎,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史上称其“性度...

董袭:东汉末年东吴将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董袭:东汉末年东吴将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人,东汉末年江东孙氏部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身高八尺,武力过人。孙策进入会稽郡,董袭在高迁亭迎接,孙策见他甚为奇伟,十分欣赏,派他到地方担任门下贼曹。后孙策讨伐山阴贼黄龙罗、周勃,董袭亲自斩下黄龙罗、周勃二人首级,升为别部司马、扬武都尉。建安十八...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思想家、历史学家。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度还被现代人改编成了儿歌。故事里的有两个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被救的孩童。没错,司马光就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不过比起他所写的这本史书而言,可能很多人更为熟悉的是发...

有哪些与刘惔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刘惔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刘惔(生卒年不详),一作刘恢,字真长,沛国相县人,东晋大臣、清谈家,晋陵太守刘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世族家庭,清明远达,风度才气。得到丞相王导所识,时人比为荀粲。迎娶庐陵公主司马南弟,成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等,...

甄宓对曹丕是真爱吗 两人有没有感情存在

甄宓对曹丕是真爱吗 两人有没有感情存在

对三国美女甄宓,她和曹丕有没有真感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甄宓,有着一女乱三曹的传言,三曹就是曹操、曹丕、曹植。因为世说新语中有记载曹操在攻占邺城之后派人寻找甄氏,得到的答案是五官中郎曹丕将已经捷足先登。另外还有传言,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位甄姬而写,这一些真真假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