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范蠡助越王勾践:明知其不义 为何助越灭吴?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5-22)250

在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春秋争霸时代,范蠡无疑是高手云集、群英荟萃的人才大军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放下他文武兼备、大德大勇不说,单凭他对勾践认识的透彻程度,以及他退隐保身的先见之明,就足令世人惊叹咋舌。但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范蠡明知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不义之人,为何当初还要受苦受辱,助其灭吴?

一、范蠡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据《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出生在楚国,从小就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然独有圣贤之明”。

人们都认为他患有神经病,但当时身为楚国县令的文种却慧眼识英才,派手下去请,结果手下人回来说范蠡得了疯病。文种笑着说:“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于是亲自驾车去请,但范蠡却避而不见(一说躲进墙洞里学狗叫)。

突然有一天,范蠡告诉兄嫂:“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果然文种再次来访,两人促膝长谈,“终日而语”。他们认为“东南(吴、越之地)有霸兆,不如往仕”,于是在公元前511年一同来到了越国,受到了越王允常(勾践之父)的赏识,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奇怪的是,自从范蠡在越国找到了施展毕生才华的政治军事舞台之后,他所谓的“神经病”竟不治而愈。

范蠡助越王勾践:明知其不义 为何助越灭吴?

由此可见,范蠡不合时俗的反常表现,只是因为当时的楚国政治黑暗,以致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满腹经纶却无从施展。因此,学富五车的范蠡迫切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迫切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范蠡需要一个证实才德的机会。

据《国语?越语上》记载,范蠡在跟随勾践入吴为奴前对勾践明言:“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可见范蠡对自己的文韬武略极为自负,但现实是勾践在他的辅佐之下一败涂地。如果在此危难时刻一走了之,不仅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从体现,其人格也将被贬得一文不值。

范蠡助越王勾践:明知其不义 为何助越灭吴?

何况在范蠡和文种刚到越国毛遂自荐时,大夫石买就讥讽他们:“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在石买看来,他们都是只会说大话的不忠之人,是周游列国都没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无能之辈,全面否定了他们的人品和才能。这些话曾经深深刺伤了范蠡的自尊,导致他负气出走,幸得越王允常派人将他追回。

如果范蠡在勾践兵败落难时刻离他而去,岂不将石买的污蔑之语一一证实?因此范蠡不但没走,反而再次申明自己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文种有不凡的治国才能,而且甘冒生命危险,跟随勾践入吴受苦受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高洁的品格。他不仅要以此证实自己的忠诚守信,而且要用灭吴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军事才能。唯有如此,他才能心无惭意、脸无愧色地离开。

三、范蠡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

据《史记》、《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小时候,楚国国君是弑王自立、荒淫残暴的楚灵王。他酷爱细腰美女,建章华之台,穷奢极欲,最终失去民心,被其弟弃疾(楚平王)推翻,落个儿子被屠杀、自己被饿死的下场。但继位的楚初王软弱胆小,被弃疾设计惊吓而自杀。

于是,“平王(弃疾)以诈弑两王而自立”。楚平王是个“亲小臣而疏骨肉”的荒淫暴君,他宠幸奸臣费无极,暗地迎娶太子的未婚妻孟嬴(秦景公之女),又因担心太子心怀怨恨而追杀太子,并杀害太子太傅伍奢父子。面对这样一个小人当道、乌烟瘴气的楚国政坛,范蠡无门路也不愿意报效楚国。

后来他和文种“俱见霸兆出于东南”,认定将来的霸主不是吴国就是越国,便欲去吴国,然途中得知吴国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于是来到了越国。不想又遭到大夫石买的讥讽和挑拨,范蠡负气出走,幸得越王允常(勾践之父)听从文种的忠言,派人将他追回,并从此重用范蠡、文种而疏远石买。勾践当政后,石买滥杀无辜,丧失军心,于是“王杀买”。

而且勾践说“石买知往(过去)而不知来(将来),其使寡人弃贤”,“后遂师二人”。甚至对范蠡说“不谷(古代王侯自谦称呼)之国家,蠡之国家也”。可见,允常、勾践父子不仅有识人、用人之明,而且对范蠡、文种礼遇有加。因此如果范蠡离开越国,认定将来霸主非吴则越的他只有去吴国,这样不仅很难受到重用,而且还不得不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越王父子为敌。这显然不是上策。

范蠡助越王勾践:明知其不义 为何助越灭吴?

四、范蠡也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人情结。

范蠡铁心不离越国,不仅是为了洗雪勾践的耻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据《越绝书》记载,范蠡出生于贫困之家,“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可见他从小就因为出身卑微而自轻自贱,故而他比一般人更有从政为官的强烈愿望。实际上,凡是像范蠡这样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都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希望能够青史留名。

范蠡确实没有因助越灭吴而享受到荣华富贵,但他却因此名扬天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蠡逃到齐国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摇身一变,成了富翁。齐人听说他的贤名后,就请他担任国相,于是范蠡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政坛之上。但过了一段时间,范蠡再次意识到了危险,于是交还相印,散尽家资,移居陶地。从范蠡担任齐相来看,他的内心仍然存有参政的愿望,这是中国大多数智能之士共同的价值取向。但范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清楚认识到政治的险恶,因此再次急流勇退,挂印辞职。

范蠡助越王勾践:明知其不义 为何助越灭吴?

五、勾践的不义之心没有充分暴露。

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似乎他从相貌上就已看出此人绝非善类。实则不然,如果那样,早在勾践继位时他就逃之夭夭了。他之所以能对勾践的为人了如指掌,完全是基于四十余年的朝夕相处。在此期间,勾践不但将范蠡、文种视为王师,极为敬重,甚至对百姓都关怀备至。据《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刚刚即位的第三年就惨遭夫椒之败。战后勾践立即向国人致歉认错,自责不该和大国结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然后埋葬战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不幸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如果谁家孩子死了,“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对各地来投奔的士人,一定在庙堂里以礼接待……因此,越国百姓都说:“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试想:勾践对普通士人和普通百姓都如此礼遇,对他视为王师的范蠡、文种岂非更加小心谨慎?可见勾践在灭吴称霸前的数十年中,为了报仇雪耻,确实把自己包装得相当成功,而在他没有暴露真面目之前,范蠡当然不会“另谋高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5/316615.html

“范蠡助越王勾践:明知其不义 为何助越灭吴?” 的相关文章

王遵业:北魏著名文史学家,擅长经史,文采誉满京城

王遵业:北魏著名文史学家,擅长经史,文采誉满京城

王遵业(?—528年),字遵业,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魏著名文史学家,中书令王琼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为“四房王氏”第一房始祖。仪表清秀,擅长经史。起家著作佐郎,参修皇帝的《起居注》。迁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出使慰劳柔然。为孝明帝...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三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三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是秦国功臣,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为何能全身而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商鞅、白起、张仪三个人对于秦国而言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但是三人命运各不相同,只有张仪能够全身而退这是有原因的。变法者必不善其身商鞅是变法者,变法就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得罪...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字子通,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权臣,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的一个存在。东汉末年,先有董卓,后有曹操,这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三国鼎立时的司马懿父子,有些诸葛亮的黑粉,认为诸葛亮是蜀汉的权臣,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最年轻的权臣——孙綝!宗室出身,年少掌...

荀彧并非曹操真正的谋士,为什么这么说?

荀彧并非曹操真正的谋士,为什么这么说?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曹操的众多谋士里,荀彧地位与郭嘉相当。只不过郭嘉更偏向于军事上的谋略,一直和曹操南征北战,而荀彧属于朝政性谋士。战略方面,荀...

在曹操五子良将当中 张辽为什么能够入选首位

在曹操五子良将当中 张辽为什么能够入选首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麾下五子良将里,张辽作为一个降将能够入选,而且位居首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所谓的“五子良将”和刘备的五虎大将都是后世民间的一个俗称,或者说是演义。这里的“良将”就是指能征善战或者说是勇冠三军。“五子良将”通常是指代曹操时代麾下的五位军事主...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郭子仪是唐朝名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同时他不居功自傲,懂得适时急流勇退,成为皇帝与群臣都赞许的贤臣。元朝时就有一位名臣史天泽,为大元效力五十年,深得元世祖与百官信任,堪称元朝版的郭子仪。那史天泽是如何...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

刘裕在掌握朝中大权之后 刘裕为什么还要选择杀光司马懿后人

刘裕在掌握朝中大权之后 刘裕为什么还要选择杀光司马懿后人

对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什么还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结束三国时期混乱纷争局面的,是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政权。不管司马懿当时受到多少人的讨厌,但三国时期的混乱年代实在是持续了太久,民间生活的百姓管不了谁做皇帝只知道自己希望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生产生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