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昏招 导致不足20万的清军在关内站稳脚跟
公元1644年,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荒诞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中国先后出现了5个皇帝。首先是明朝的崇祯皇帝和弘光皇帝,其次是满清的顺治皇帝,再然后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明朝完全有能力大翻盘,最不济也是一个南北朝。但是由于明朝内部派系林立,最终导致了南明政权一个跟着一个瓦解。在1644年至1645年,由于南明一系列的昏招,最终致使不足20万军队的满清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一、崇祯皇帝殉国,明朝在南方再次建立
1644年正月,李自成统帅着20多万农民军,浩浩荡荡的向北京进发。并于3月成功进入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崇祯皇帝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殉国。崇祯的死并不意味着明朝的灭亡,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都还在明朝势力的控制之下,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明朝除了有一个北都之外,还有一个南都。明朝的领导班子在南京也有一套,虽然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虚职,但却为明帝国保留了一套完备的底子。由于北方已经完全糜烂,崇祯皇帝的死讯过了一个多月才传到南京。得到消息之后的南京群臣们,在痛苦之余,立刻开始考虑拥立新皇帝的问题。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没能逃出北京城,所以新皇帝只能从藩王之中挑选。
其实就在南京的群臣忙活的时候,多尔衮已经在吴三桂的协助下进入了北京城。李自成的20万大军全军覆没,最终只能逃往陕西。不过这些消息,南京方面不知道,他们正在为新皇帝的人选争得头破血流。朝臣们认为应该立福王朱由崧继位,而那帮子东林党却坚持认为福王不贤,应该立潞王朱常淓继位。不得不说,在明末这些废物愤青坏了很多大事,在清末也是一个德行。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朱由崧成功胜出。朱由崧登基之后,改元弘光,这是南明时期的之一个政权。这个政权先天不足,即得不到读书人的支持,也无法得到军队的支持。更要命的是朱由崧本人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那种家天下的时代,皇帝的水平对一个王朝的影响很大。
二、对满清采取了拉拢的态度,坐视黄河以北的丧失
就在朱由崧登基之后,清军入关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南明与李自成的梁子是彻底解不开了,他逼死了崇祯爷,南明岂能与他和解。既然李自成是在自己的敌人,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南明竟然想出了连虏平寇的策略,不得不说,这个办法比当年南宋连蒙灭金的策略还傻。起初,吴三桂被南明视为大英雄,北上的南明使臣还带着册封吴三桂为公爵的诏书。至于满清,现在没你们什么事,南明打算让他们拿钱走人。问题是这是南明的一厢情愿,多尔衮好不容易才进入北京,怎么可能会轻易退回东北。吴三桂已经是满清的王爷,他会稀罕南明的一个公爵?处于想当然的情愿,南明起初就选错了盟友。
更扯的事情发生了,李自成从北京兵败之后,他一路败退回陕西。他真正能控制的地区也就陕西和山西地区,而河北、河南、山东基本上处于无 *** 状态。刚刚入关的满清仅仅控制着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更何况满清把自己的主要对手视为李自成。在占领北京之后,满清军队的主攻方向就是山西和陕西。这时的南明完全有机会一口气收复河南和山东,动作再大一点的话,进入河北也是有希望的。但是南明竟然选择与满清谈判,而且谈判的标准是两国以黄河为界。这就意味着北京这座明帝国的首都就这么不要了,满清方面从这里看出来南明政权的底气不足。在谈判中漫天要价,最终这场谈判破裂。
三、有用的小人和无用的君子在南明朝堂一再出现
清军进攻李自成期间,南明政权选择了做壁上观。南京城内又开始了歌舞升平的场景,这一情况让很多人寒心。一位士子在离开南京时,留下了“千古凌云高阁在,龙旗何时指燕京”的凄凉与悲愤。清军南下的过程中,史可法负责指挥抵抗清军。不得不说史可法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标准的君子。但是阁部大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人事安排能力实在不敢恭维,由于他的道德标杆,最终致使大将高杰之子投降满清。其他军阀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先后向满清投降。整个江淮四镇,除了黄得功无人抵抗。南下的清军不过7万多人,而投降的明军超过了25万。最终南京城破,弘光皇帝朱由崧在逃亡的途中被俘。随后清军继续南下,那位被东林党废物们吹的神乎其神的潞王朱常淓,在杭州主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