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最早的抗日神剧:明朝时期的朱元璋的通倭罪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6-02)110

朱元璋在处理胡党案时,发明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罪名。

这起史无前例的罪名叫什么呢?

通倭罪。

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简称,不是蔑称,古代日本也是接受这个封号的,只是到了中世纪以后,才改称日本。按照朱元璋后来的侦破结果,胡惟庸不仅成了中国最后一个丞相,而且还创造一项中国历史纪录——勾结日本的之一个中国国字号汉奸。在胡惟庸之前,中国还从未出现与日本有染的乱臣贼党。

那么,话说后来,这个朱元璋发现的日本是谁派来的?胡惟庸是怎么勾搭上日本人的呢?具体说来又牵出一大案:林贤案。

最早的抗日神剧:明朝时期的朱元璋的通倭罪

林贤是谁?明史没有这个人的列传,只说他是朱元璋任命的明州卫指挥史。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是明中国东海门户。拿今天话来说,林贤身份相当于中国东海舰队司令。

明朝对林贤案的官方描述,是一个很诡异的“谍战”故事——

这位林指挥史是个好大喜功的人。早在进京述职时,胡惟庸就吃定了他,准备将他发展为自己死党。如何利用这个好大喜功的家伙为自己所用?有一次,胡惟庸给林贤设了个套,告诉他有一对日本商贡船要经过他的防地,让当做倭寇船打击,出动官船去火烧一气,然后,向朝廷报告“抗倭大捷”。结果,一心想邀功求赏的林贤如是这般做了,不料胡惟庸背后捅刀子,向朱元璋揭发这起“火烧战船”的游戏,结果林贤遭到重罚。处罚的方式比较诡异——撤了职,没有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而是发配日本。而更诡异的是,过了三年,胡惟庸派人去日本,暗自将林指挥召回,威胁加利诱,使林贤别无选择,成了胡党一员。胡惟庸与林贤共商大计,主要思路是借兵日本,里应外合,阴谋颠覆洪武政权。于是,林贤领命,回到日本开始准备。

随后,这起谍战剧除了胡惟庸和林贤外,出现第三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日本高僧如瑶藏主,这个人明为高僧,实际上是高级刺客。朱元璋发现的,那个往来胡家大院的人,就是如瑶藏主使者。

在巨大的物质利诱下,这个如瑶藏主与林贤一拍即合。杀手嘛,出个好价钱就干。两人筹划配合胡惟庸变天的一条毒计:带四百日本武士,扮成僧人模样朝贡大明,向朱元璋进献巨烛,也就是大蜡烛,里边藏着兵器暗器,伺机暗杀朱元璋。我们知道,日本武士搞暗杀可谓天下之一,他们一不怕死,二拥有对主人的绝对忠诚。如果这伙人真靠近朱元璋,洪武大帝还真凶多吉少。

但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没等胡惟庸和日本人动手,朱元璋先下手了。

胡惟庸的马仔、御史中丞涂节反水,告发胡惟庸有谋反计划。随后,有个叫云奇的内史火线告御状,发现胡惟庸酝酿的一起“重大政变”,史称“云奇告变”。说他在经过胡惟庸家门口时,发现墙道里藏着士兵,宅院旌旗招展,刀枪林立,这是意图兵变迹象。朱元璋闻讯迅速采取行动,抓捕胡惟庸及其党羽。胡惟庸顷刻倒台。

最早的抗日神剧:明朝时期的朱元璋的通倭罪

朱元璋拿下胡惟庸后,宣布立案侦查。随后,他用了大量时间,来对付日本人的刺杀行动。而不知道日本人那边,是情报工作不利,还是明朝对日本封锁了消息,总之胡惟庸出事后,林贤伙同日本如瑶藏主带四百武士,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如约入境了。早已识破此计的朱元璋,将计就计,设个反埋伏,来个请君入瓮,将他们一网打尽。这个假朝贡真行刺最后没有成功。四百日本精兵全被朱元璋发配到云南边疆,当边民去了。

这起暗杀事件自始至终没有胡惟庸身影,但却成为胡惟庸里通外国的铁证。破获此案的朱元璋很兴奋,将林贤案视为胡党案重大突破,排在胡党案第九系列。列入亲自牵头编写的“反面教材”《大诰三编》,但细心的人们发现,此案有很多可疑之处,我归纳为三大疑点:其一,当时日本并非明朝藩属国,何以成为接受明朝官员流放地?其二,明初日本内战不绝,自己国家尚未统一,有何实力去颠覆他国?其三,时间对不上号。明史记载,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事发,洪武十九年,“林贤狱成”,而日本史料记载,洪武十六年,如瑶藏主入贡大明。也就是说,这三件事,每个相隔三年,那三个人,谁也不挨谁。不能排除,朱元璋在定胡惟庸通倭奇罪时,发挥了丰富想象力,愣是把三个故事整合成了一个故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干呢?非要把胡惟庸和日本人连在一起呢?

我试着挖掘了一下这段历史, 从一段洪武大帝的抗日神剧中找到了答案。

纵览中国历史,凡是建立中原王朝皇帝,登基后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总有外敌与中原王朝并存。这些外敌大多从陆地而来——大多为与中原接壤的草原游牧部落。作为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也遇到了同样问题,但情况有些不同——一部分外敌从海上而来。其中,来自日本的“倭寇”骚扰最早最频繁。

最早的抗日神剧:明朝时期的朱元璋的通倭罪

这些日本倭寇,战斗力极强,凭着十几条船只,在中国东南沿海如入无人之境。必须指出的是,元末明初时的所谓“倭寇”,与后来大举进攻中国的“日寇”不同,不是 *** 正规军,而是日本 *** 也管不了的浪人海匪。就像21世纪的索马里海盗,索马里 *** 也奈他不得。

那么,这些倭寇在中国沿海干了什么?为什么战斗力那么强?官兵打不过他们?明朝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中,有一篇《杨八老越国奇逢》,道出了实情:

这帮倭寇,为首的是日本浪人,而还有一部分从众,竟然是中国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些日本浪人武士,到中国沿海,主要干两件事,一是抢东西,二是还抢人。对抢来的中国人,他们分三种处理方式,老弱病残,一概杀死,年轻妇女,奸淫掳掠;强壮青年,胁迫入伙。每抓到一个中国青壮年,就不由分说,剃头抹油,打扮成和他们一样模样。每遇战事,就让这帮假鬼子打头阵。而中国官府有这样规定,官军只要砍掉一颗倭寇人头,就可以拎着领赏。所以平常这帮官兵,看着百姓光头,为邀功请赏都没准砍下来;何况在战场,哪管你是日军伪军。所以那些被剃了头的中国壮丁,知道没好,一旦到了战场,就干脆一往无前,非常卖命,敢死队一样。而那些真倭寇,就像后来日军一样,只等伪军打头阵,随后杀出。如此,就令官军难以招架,所以屡战屡败。

倭寇之乱从元闹到明,在大明初期愈加厉害。碍于日本海盗越闹越凶,明太祖朱元璋登大宝之初,就马上做了一件事,派使臣向日本下国书。主要向日本表达两层意思:一希望他们来朝拜新中华之主。二是责令他们配合大明围剿扰明倭寇。

但是,使臣到达日本后,令朱元璋惊呆的事发生了。

日本不仅没来朝贡,而且还砍了使者的脑袋。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料显示,日本时值南北朝时期,南强北弱,南朝的实际统治者叫怀良亲王,所谓亲王,不是皇帝的儿子就是皇帝的兄弟,是仅次于皇帝一等王爵。据说这位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之子,作风强硬,他斩杀大明使者,明摆着是向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示强。

那么,小小日本,为何敢对大明示强?想当年,汉唐时代中国使者去日本,日本王室都是高接远迎,为何此时对明朝翻脸?怀良杀明朝使者底气从何而来?

日本王室对中国的态度转变,说起来,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

其一,两宋灭亡;其二,日本抗元。两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日本对汉唐文明顶礼膜拜,对宋文化也是崇拜有加,蒙古灭宋,开启了少数民族统治全中国先河。宋亡后,华夏的正统形象在日本人心目中破灭。不少日本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华夏”。对于那时中国,日本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榜样破灭的遗憾,另外还有此消彼长的心理变化。忽必烈灭宋后,驱战船直取日本。借助“神风”——其实也就是台风,日本两次打败蒙元远征军。通过抗元,日本信心和野心大涨——蒙古灭宋,却不能灭日。中国不过如此,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征服他。虽然百年之后,朱元璋率 *** 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野心暴涨的日本人眼里,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他们不拜元,也不拜明。

所以,怀良才敢于斩杀大明使者,他一不认大明为中华正统,二是通过朱元璋示强树立国内权威,他料定明军不敢来打日本,忽必烈办不到的事,朱元璋也未必能办得到。果然,朱元璋没有让怀良感到失算和后悔。

很多爱好历史的观众都知道,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对日本恨之入骨的皇帝之一。朱元璋为什么恨日本?上边这个故事已经交代清楚了,倭寇骚扰,使者被杀,日本朝野都不买他的账。但是,朱元璋终其一生,却没有跟日本开一仗。即便使臣被杀,也没有对日本兴师问罪,这又是为什么?

这可以从后来朱元璋留给子孙的铁券丹书中寻找答案。

最早的抗日神剧:明朝时期的朱元璋的通倭罪

朱元璋临终前,曾留给后代子孙一本铁券丹书,明确将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其中,日本赫然在列。其余十四个国家都是谁呢?

“朝鲜、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xian)罗、苏门答腊、瓜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尼、西洋顼(xu)理”。这十五个国家都是什么“成分”?可以今日名称比照。“琉球”就是现在的日本冲绳,“安南”就是越南,“真腊”就是柬埔寨,“暹(xian)罗”就是泰国,“渤尼”就是文莱,“苏门答腊”“瓜哇”属今日印尼,“西洋顼(xu)理”有说印度,“占城、三佛齐、白花、湓亨”这些古国已经没有了,成为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和印尼群岛一部分。

由此,可一现端倪。这十五个国家有个共同特点,均与海相邻——不是岛国,就是半岛国,均可称得上是海洋国。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朱元璋是个“中国式皇帝”,没有“走向深蓝”之志。对于海战,他既无欲望,也无信心。他给子孙留下的,其实就是“不打海洋国”的铁誓盟约。中国天子只要管好中国事、统治好中国百姓就行了,对夷狄之国,尤其是隔海岛国,力避“劳师远征”。大明战船,是向世界炫耀财宝的,不是炫耀武力的。

最早的抗日神剧:明朝时期的朱元璋的通倭罪

今天我们可以说,朱元璋奉行的和平外交初衷是好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你不打人家人家就不打你。明初时的日本王室,根本不接受朱元璋释放的善意。他们不仅不朝贡、杀大明使臣,甚至纵容倭寇,对大明沿海主动发起更猛烈的冲击。打又打不得,不打又不消停。怎么办?洪武皇帝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抗日绝招”——令人做了一把仿日折扇,命名为“倭扇”,在扇面上,他提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反日诗”,名唤《倭扇行》: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

王无辩,折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这首荡气回肠的“反日诗”可以在《明太祖集》中查到,是朱元璋的得意大作。你别看朱元璋文盲出身,但经过自学,还成了一个挺不错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朱元璋明确将日本定性为“国王无道民为贼”小丑国,发出对日本挑战大明的鄙视,同时,他也料到日本日后一定会成为中国一大外患。但却没有为本国、为子孙拿出具体的对应之策,只是表示要把日本像折扇一样,“一挥掌握中”。

如此这般,把倭扇带在身上天天握在手上,就等于天天“把玩日本”,日日“抗倭大捷”了吧。朱元璋此举,真是够绝,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新境界,不废一刀一枪、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抗日胜利——至少是精神及意念上的完胜。

故事讲到这里,观众就不难理解朱元璋制造胡惟庸通倭罪的初衷了。所谓通倭罪,实乃一石二鸟之计。朱元璋一看日本烦得慌,二看胡惟庸不解气,所以借题发挥,罗织了“如瑶藏主、林贤、胡惟庸”这个“通倭”的“证据链”。胡惟庸被云奇告发时,据称宅院里旌旗招展。而区区一宅之地,能有多少兵力?可能朱元璋觉得这样定个兵变也不好意思,所以在追加通倭罪时,特意给胡惟庸加上了“四百日本精兵”,从而将本国奸相和敌国贼寇一勺烩,取得了英明皇帝及其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当然,我的这个推断,也属于一家之言,我姑妄说之,大家姑妄言听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6/318487.html

“最早的抗日神剧:明朝时期的朱元璋的通倭罪” 的相关文章

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 历史上关羽丢失荆州是大意吗

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 历史上关羽丢失荆州是大意吗

还不知道:正史中,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才失荆州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关羽大意失荆州乃是一个伪命题!荆州的丢失,并不完全怪关羽,此三人的责任比关羽大得多!大意失荆州一说起荆州的丢失,大家总会把责任归于关羽,认为是关羽的高傲,导致了荆州的丢失,至于关羽的高傲...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酷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满宠曾担任督邮,后来又代理高平县令,曾将犯人拷打致死,于是辞官归家。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招募,后来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以执法严格著称;转任...

徐邈: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秉性高洁,持之以恒

徐邈: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秉性高洁,持之以恒

徐邈(172年-249年),字景山。燕国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徐邈早年历任丞相军谋掾、奉高县令、尚书郎、陇西太守等职。曹丕称帝后,任谯国相、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每任一官,皆政绩卓著,被赐爵关内侯,迁抚军大将军军师。后被委以重任...

在医学方面,华佗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医学方面,华佗做出了哪些贡献?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嗣本是唐末五代时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之一,在帮助李克用及李存勖父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那李嗣本是如何为前晋效力的,为何又号称“威信可汗”呢一,跟随李克用李嗣本原本姓张,出身武将世家,为铜冶镇牙将张...

高桂英在李自成死后去了哪里?是什么样的下场?

高桂英在李自成死后去了哪里?是什么样的下场?

高桂英,米脂县城北壶芦山人,高一功之姐,李自成夫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仇远《葛雄女子舞剑歌》:我怜健妇胜丈夫,却欲骄兵如处女。安得成军如娘子,直气端能捷秦楚。古代女子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不乏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诚如上面的诗歌描述的那样,她们中有的是巾帼英雄,忠孝节...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是刘邦女人中最幸运的人,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高后八年(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尊母亲薄姬为皇太后,自此薄姬成为汉朝最尊贵的女人。吕后心狠手辣,对待刘邦的宠妃一向是十分残暴。为何薄姬能躲过吕后的追杀而安然无恙呢一,侍奉魏豹薄姬是薄氏与魏媪之女,因为父亲早死,所以一直跟着母亲魏媪生活。魏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