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史解密:忠臣晃错为何会死又是怎么被处死的?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6-11)181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一心为巩固中央政权而建言削藩的晃错在吴王起兵后不久终于被杀了,而且是被中尉以上车巡察的名义身着朝服被斩于市;一代名臣落得个如此下场。世上没有孤立的事件,原因有内有外,同时也一定融在大局势的发展之中。

对个人结局应负责任的首先是其本人,通鉴记载:错为人峭直刻深,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几点,晁错这个人正直但为人苛刻严酷,辩才出众且多智谋。自古身居高位而察察为明者鲜有善终,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而为人多智善辩必常沮人之气,被沮之人口虽不言但积怨在心,此两点足以使晁错在朝臣中广积恶缘。而晁错削藩的建议又把自已放在了各藩王与中央矛盾的焦点位置;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朝臣与藩王对晁错的内外夹击,晁错把自已抛到了风口浪尖上,死局已经形成。

汉史解密:忠臣晃错为何会死又是怎么被处死的?

说到晁错之死就不能不提袁盎,正是此人建言杀晁错以退吴楚之兵,直接导接晁错的被杀。通鉴记载:盎与错素不善,盎议事则错避,错议事则盎避。二人矛盾的根源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不过身为吴相的袁盎与主张削藩的晁错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应该是导致两人矛盾的主要根源。按常理讲,在两人的争斗中,数次在景帝面前保吴王不反的袁盎在吴王起兵的情况下应该处于很不利的位置;但晁错在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直接导致了自已的死亡。对于袁盎这类死敌,如果认为时局不利,就要采取隐忍的态势以观其变,如徐阶之于严嵩一忍十几年,直致对方失去警惕;但如果认为时机已到就要做到一击致命。做为政治家晁错自然看到了除掉袁盎的这个机会;通鉴记载:错与御史丞言:盎多受吴王金,为其蔽匿,言其不反,今果反,宜速将盎治罪。但御史丞的表态倾向于保袁盎,以当时的时机晁错的地位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先斩后奏,但晁错却犹豫了。袁盎得知消息后立即通过窦婴获得了见景帝的机会,上言杀晁错以退诸侯兵,直接造成了晁错的死亡。表态要除掉政敌却犹豫不决等于把对手逼到悬崖边却不推上一把,对手仅出于自保的目的也必然会反击,更何况这个对手还身怀利刃。

晁错之死更大的输家除了晁错本人之外就应该是下命令的景帝了。晁错并非是权倾朝野,功高震主的权臣,而景帝却采取哄骗的 *** 将晁错朝服斩于市,从这点就不难看出景帝当时的心虚与犹豫。我反对以常人的心态去评价政治人物,但在这件事上景帝的表现确实很难称得上是一名政治家。我们站在景帝的立场分析一下,景帝在公元前155年即位,吴王起兵是在公元前154年,吴地富庶,即山为铜,煮海为盐,民无赋税,且多招亡命死士,吴王几十年都在为起兵做准备,是当时天下之一强藩。在即位之初就遇如此强敌,景帝有些心慌意乱;政治老道的袁盎并没有说晁错有罪,而是抓住景帝的心态恰到好处地指出杀晁错可退诸侯兵,给心慌意乱之即的景帝抛出了一根救命稻草。史书载:杀掉晁错后景帝问校尉邓公“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言:“吴为反数十岁矣,以诛错为,其意不在错,且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计画始行,卒受大戮,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当时的情势并不复杂,如果景帝冷静一些的话不难看出,1、吴王造反是蓄谋已久,仅是以诛晁错为名。2、即使吴王真以诛杀晁错为目的,此时也已是势成骑虎,兵不可退。3、诛杀晁错是示弱之举,只能更加坚定起兵诸侯的信心。4、即使事态于景帝最盼望的路线发展,因杀晁错而诸侯退兵,结果只能是诸侯更强,中央愈弱,指望诸侯退兵只是苟且心态而已。5、晁错的死为天下士人做了一个帮助中央对抗诸侯如何下场的榜样,一举而失天下心,如果中央诸侯对抗的局势继续下去,情势也将向不利中央的方向发展。

人是被各种欲望所左右的动物,经常在各种利益之间难以取舍;经常说人在危机时刻会激发出潜能,以我之见更多是因为在此时人往往会抛去取舍之心,潜意识能够集中于一点之上的缘故,这也往往成为扭转被动局势的关键。如果把此时的斗志比作膨胀的气球,那么所谓的救命稻草就是一根针,意志不坚定的人斗志会在瞬间消逝。兵法中‘围城必厥’就是利用了这种心态。

坚定是摆脱危机必不可少的因素,晁错与景帝都犯了动摇的错误,但结局却迥然不同,除去其它原因外,所犯错误严重的程度也是关键;晁错逼迫袁盎放出胜负手,自已却没有应着,错误是致命的;而对景帝来说杀晁错的影响虽然长远,但对当时的军势影响却不大,而军事上的胜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影响。

危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抛去一切幻想,保持充份的冷静,这样才能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在看清局势的前提下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途径。任何对敌人的幻想都将是致命的,把自已的希望建立在敌人的仁慈与失误之上就如同将大厦建在沙地一样愚蠢。

最后简单评一下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吴王刘濞,身为皇亲又立过战功,本可颐养天年,泽及子孙,却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太过富有;德薄而财富,量小而势大,如此结局是注定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6/319944.html

“汉史解密:忠臣晃错为何会死又是怎么被处死的?” 的相关文章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都是汉武帝的宠妃 谁的结局更惨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都是汉武帝的宠妃 谁的结局更惨

还不知道:卫子夫和钩弋夫人,同是汉武帝宠爱的妃子,哪个结局比较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88年,汉武帝已经年近七十,有一天,钩弋夫人摘下自己的发簪耳环,跪下磕头如捣蒜,求汉武帝宽恕自己的罪过,汉武帝却说:“带下去,送入掖庭监狱!”钩弋夫人立刻被几个人架着就要...

卫绾是如何一步步坐上宰相之位的?

卫绾是如何一步步坐上宰相之位的?

在古代,宰相的地位仅次于君主,一些良相则是君主的左膀右臂,能够帮助君主办理各种政事。卫绾,代郡大陵人,他的年龄、籍贯史书上没有记载,应该是家庭比较贫寒,在汉文帝时期被选拔为皇帝的“专职司机”当上了郎官,在汉朝,郎官并不是多高的职位,但胜在可以经常接触到皇帝,算是离权力的中心非常近的一批人。之后累积功...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汉昭烈帝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想必大家对这个典故的来历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期,孙权想取回荆州四郡,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将孙...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嗣本是唐末五代时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之一,在帮助李克用及李存勖父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那李嗣本是如何为前晋效力的,为何又号称“威信可汗”呢一,跟随李克用李嗣本原本姓张,出身武将世家,为铜冶镇牙将张...

刘邦如此宠爱戚夫人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全她?

刘邦如此宠爱戚夫人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全她?

无论是在正史里还是野史中,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就连吕后都无法相提并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后即吕雉,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刘邦虽然喜欢戚美人,也了解吕后的心狠手辣,但刘邦从政治上考虑,始终没有将吕后处死来保全戚姬母子。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此事。一、刘邦没有理由处死...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开封府雍丘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任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因刘...

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 他为什么要帮助陆逊走出八卦阵

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 他为什么要帮助陆逊走出八卦阵

诸葛亮的岳父,为何要帮陆逊走出石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夷陵之战,刘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伤亡十之八九。若非赵云前来救助,后果不堪设想。刘备即刻往白帝城,然而陆逊依然穷追不舍,这一切早在诸葛亮的预测之中。于是便在鱼腹浦摆下...

评论列表

Snowflake
Snowflake
1天前

晁错一心巩固中央政权,却遭内外夹击、身死道消,其悲剧警示后人:在纷争大势下小胜算难以扭转乾坤;坚定策略执行力是摆脱危机的关键。#评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