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斗:曹爽在与司马懿两派夺权中为何败下阵来
在中国传统的和与三国有关的戏剧中,司马懿一直以狡猾阴毒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出身于诗书世家。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曹爽,他虽为曹操的侄孙,属于皇室贵族,但也有着尽心辅政、改革政治的决心,并非一味纨绔。那么,这两个辅政大臣是如何合作的?他们后来为何因小隙而起大怨?司马懿又是如何韬光养晦的?
受诏托孤
曹丕驾崩之前,选了两名大臣来辅佐八岁就继位的曹芳,这两名大臣便是曹爽与司马懿。曹丕的本意是希望两个人能像上古先贤一般尽心辅政,令其想不到的是两人最终竟兵刃相加,水火不容。
1。无权的太傅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情加重,驾崩之前将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诏命二人一起辅助年仅八岁的少帝。
那么,曹睿为何将辅政重任交给了和皇室没有血缘关系的司马懿呢?
曹睿
原来,司马懿出身于诗书世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于乱世中的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丞相之后,依靠强制手段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就职后,曹操让他和太子互相往来。司马懿后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官职。他在曹操手下任职期间,多次随军征讨其他的割据势力,始终小心翼翼,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助曹丕。当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深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慌乱不知所措,直到司马懿理事,使得一切都安定下来。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被封为河津亭侯,转任丞相长史。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司马懿被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和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令司马懿镇守许昌,并封其为向乡侯。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春二月,司马懿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钺,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临终前,他命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同为辅政大臣。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原来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自立,魏明帝于是召司马懿率兵征讨公孙渊,最终司马懿用奇计击败了叛军。
由此可见,在曹魏前期,司马懿确实为曹魏政权的建设与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而成为辅政大臣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实,司马懿率兵打败辽东公孙渊之后,朝廷原本是让他去镇守关中。但当他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命令他火速回京。司马懿于是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赶赴京师。明帝看到他后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当天,魏明帝就去世了,当时正是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
曹芳刚即位的时候,曹爽所有事情都和司马懿商量,不敢独断专行。司马懿也觉得曹爽是国家的股肱重臣,以礼让之。然而时间一长,曹爽便在亲信的挑唆下开始排挤司马懿,他开始想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后来又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
于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了曹爽集团的手中。
2。打败仗的大将军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之子,曹操的族孙。魏明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后转任武卫将军。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宗室、大司马曹真去世,曹爽承袭了邵陵侯的爵位。曹睿在病逝之前特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爽成为了辅政大臣之一。
曹芳继位之后,任曹爽为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和司马懿各自统领精兵三千人,一同辅佐朝政。曹爽最初谦虚谨慎,后来他任用亲信,开始垄断朝廷的大权。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为了使曹爽拥有军功和名声,依附于曹爽集团的邓飏和李胜等人建议征伐蜀汉,曹爽接受其建议并西至长安。他没有接受司马懿的劝谏,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并和他一起率领大军从骆谷入蜀,但由于关中及羌、氐的粮秣运输不能应付行军的需要,地方和军队也都缺乏必需的物资和粮食,且蜀汉大将军费祎抢先领兵占领了山岭,曹爽因此前进不得。
曹爽
曹爽的参军杨伟和夏侯玄均劝他暂时撤军,然而邓飏却极力主张继续进军,邓飏和参军杨伟在曹爽面前争论不止,杨伟怒道:“邓飏、李胜必将败坏国家大事,应将他们全部斩首。”曹爽内心不快,但在当时的境况下也只好撤军。然而,蜀国大将军费祎提前进兵截住了魏军的后路,曹爽等人经过苦战才得以撤走,士卒死伤很多,关中因此也受到了严重的损耗。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秋八月,曹爽废弃中垒、中坚营,命令其弟曹羲统领两营兵众,司马懿援引先帝的旧例想要制止,但他的意见曹爽没有采纳。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春正月,吴兵侵入柤中,数以万计的百姓为躲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觉得沔南和敌军距离太近,假如百姓奔还,必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时留在北方。
曹爽却持反对意见,他说:“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长策也。”
司马懿则认为:“凡物致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形势,御众之耍,不可以不审。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柤中,将何以救之?”
曹爽最终没有听进司马懿的建议,驱赶还南百姓。后来,吴兵果然击破柤中,魏国因此失去了上万名百姓。
专权弄政
作为皇室成员的曹爽将司马懿架空之后,在朝中便没有了绊脚石,于是他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显要的职位上,开始了肆意弄权。司马懿知道形势对自己不利,便开始韬光养晦,避其锋芒。
1。兄弟掌兵
曹爽掌权之后,任用丁谧、何晏、邓飏、李胜、毕轨等亲信担任朝廷的要职;任命他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与他共同掌管京师的军队。曹爽其他的弟弟也都获得了官职,常常出入于京中。此外,曹爽集团进一步排挤司马懿,后来根本就不询问他对政令的意见,独自专权擅政。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在何晏等人的谋划下,强迫郭太后(不是曹芳的亲母)迁往永宁宫,一时之间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曹爽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愈加肆无忌惮,纵容他的党羽亲信胡作非为。例如,何晏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大量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的产业,又私自向其他州郡取用官物,官员都不敢违逆。而一些得罪何晏等人的大臣,如卢毓、傅嘏等都因为小事而被罢免了官职。
而且,曹爽的日常起居生活都和皇帝相似,他积聚了很多珍贵玩物,妻妾成群,甚至私自带走明帝的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曹爽还擅自取太乐乐器、调武库禁兵建造华丽的屋室,并经常同何晏等人在里面饮酒作乐,极尽奢华。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在一起,加紧了篡权夺位的步伐。
2。韬光养晦
曹爽专权擅政,恣意妄为,司马懿无力阻止,从此,他和曹爽的矛盾日渐加深。正始八年(公元247)五月,司马懿以生病为由,不再过问政事。然而,曹爽还是对司马懿有所忌惮,于是派即将到荆州赴任的李胜去探听司马懿的虚实。
李胜在司马懿的卧室里见到了司马懿,司马懿用力勉强坐起来,手中拿着衣服要穿上,衣服却从手中滑落到了地上。司马懿用手指着口,意思是口渴了,丫鬟把粥拿来后,司马懿居然拿不住碗,粥淌到了胸口上。
李胜见此,马上说道:“大家都以为太傅是旧病复发,没想到病势如此严重。”
司马懿故意装成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李胜便说:“太傅,下官奉命调为荆州刺史,特意来向您辞行。”
司马懿喘息着说:“并州嘛……君受屈此州,这里靠近朔方,需要好好防备。”
李胜纠正他道:“是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故意说错:“你是从并州来吗?”
李胜再次重复道:“现在是奉命调为荆州刺史。”
司马懿好像听清楚了,笑道:“我年纪大了,又卧病在床,马上就要死了。我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没有才学,认识短浅,希望你们念我旧情,多多加以照料。”
李胜回去后,把司马懿的情况都禀明了曹爽,他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经分离,不需要再顾忌他了。”第二天他又对别人说:“太傅的病难以痊愈了,真叫人悲伤。”曹爽断定司马懿不再有威胁,对他完全解除了防备。
绝地反击
司马懿聪明至极,他用自己的诈术彻底骗过了曹爽,曹爽因此放松了对司马氏的警戒,进而加紧了夺权篡政的步伐。事实上,司马懿也没闲着,他也在积极准备力量,联络太尉蒋济等人,伺机一举铲除曹爽的势力。
1。高平陵政变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继位有十个年头的少帝曹芳打算拜谒位于高平陵的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和他的亲信们一同前往谒陵。
司马懿得知这一情况,觉得机不可失,于是趁机发动了兵变。他到永宁宫向素和曹爽不和的郭太后上奏,说曹爽兄弟祸国乱政、结党营私,然后请太后上奏天子,请求下旨将曹爽罢职。接着,司马氏集团又以皇太后的命令关闭了洛阳的所有城门,占据了洛水浮桥。
然后,司马懿任命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掌管曹爽的军队;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军队。司马懿再上奏少帝曹芳,称依照皇太后的命令要罢免曹爽兄弟。
然而,这篇奏疏更先传到了曹爽的手中,曹爽看过之后茫然不知所措,也不敢将其呈送曹芳。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后不顾下属的劝诫,出城劝说曹爽带曹芳前往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召集天下兵马抵抗司马懿集团。
司马懿也害怕曹爽会挟皇帝前往许昌,于是接连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承诺曹爽只要罢兵息甲,交出皇帝与兵权,仍然能够保留他的爵位。
曹爽犹豫了整整一夜,最终觉得投降虽然会失去原有的权力,但以侯爵的身份应该还能享有荣华富贵。于是曹爽兄弟放弃了抵抗,请求皇帝罢免自己,并且向司马懿俯首认罪。曹爽兄弟被罢官后,随即回到了府邸。
不久,与曹爽交往密切的朝廷侍从张当在司马氏集团的严刑拷问下招供说曹爽和何晏密谋在三月篡权夺位,于是曹爽集团的骨干都被逮捕,而桓范也以诬告司马懿谋反的罪名下狱,他与曹爽等人一并被处死,并且三族也被夷灭。
2。大权旁落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不但将曹爽集团势力消灭,而且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大权。曹操用一生的艰辛打下来的江山自此又转到了司马氏集团的手上。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加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作为他的封邑,前后共有八县,食邑有二万户,特别准许他凑事不用通报。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皇帝诏命司马懿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患病之后,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都要亲自到其府中去征询他的意见。
然而,征东将军王凌十分反对司马懿的专权,他曾经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不久便举兵反对司马懿。后来,司马懿亲率大军讨平了王凌的叛乱,还将此次叛乱牵连在内的人员一律夷灭三族。他派人将王凌、令狐愚的坟墓挖开,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和官服,最后将他们裸埋于土中。
同时,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曹魏的王公全部逮捕,一同放置于邺城,命人监督他们,禁止他们互相往来。
后来,曹芳再次任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其为安平郡公,孙和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有五万户,封侯者有十九人。
至此,司马氏集团登上了权利的巅峰,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澄 *** 相
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虽然有过短暂的“蜜月期”,但是在两派势力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对抗代替了合作,兵刃相攻代替了妥协。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又有哪些事实有待澄清呢?
1。曹爽这个纨绔子弟
曹爽在别人眼中貌似纨绔子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在继承曹魏前期的为政理念,革新政治。
家世背景和思想观念之间的差异,使得曹爽集团在政治态度上同当时的儒学大族有很大的分歧,于是他们对世族势力的崛起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变化采取了一定的遏制政策。史籍中多记载有曹爽“变易旧章”、“屡改制度”的事例,司马懿在宣布曹爽的罪状时也指责其“背弃顾命,败乱国典”。
根据《夏侯玄传》的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伐蜀前,司马懿曾经向夏侯玄“问以时事”,夏侯玄是主张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他还认为当时正是“当宜改之时”。司马懿虽然说“皆大善”,但是又觉得“卒不能改”,实际上他是反对改革的。曹爽在讨伐蜀国失败后,便开始全力进行政治改革,然而,当时夏侯玄正在关中镇守,何晏才是改制的主要负责人。
曹爽集团的成员治理国家都以改革作为主要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影响更大的就是选举制度的改革。
然而,此时儒学大族的势力在不断增强,国家的用人政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总体上是朝着门阀专权的方向发展,在选人的标准上最重视的就是所谓的“德行”。曹爽集团进行的改制活动,自然引起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族势力的极端不满,于是两大势力集团之间的争斗就难以避免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之间的斗争是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中不同利益阶层之间斗争的延续。曹爽其实是在以一个改革者的身份践行曹操的用人为政之道,只不过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2。“冢虎”司马懿的智慧
与“卧龙”、“凤雏”等飘逸雅致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绰号是令人闻之生畏的“冢虎”。其实,从宋元时代开始的民间叙事中,司马懿是以一个可敬、可畏的智者与政治阴谋家的形象出现的。司马懿的大半生都是在猜忌中度过的,自魏武帝曹操开始,司马懿就在层层提防之下治军、理政,而司马氏家族最终还是崛起了。
其实,司马懿在猜忌中最终成功夺权,是与他的生存智慧紧密相连的。他的某些生存哲学,到现在仍然值得人们借鉴一二。
之一,韬光养晦。司马懿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对他防范有加,不让他带兵,甚至一度想除掉他。但是,他深知韬光养晦的智慧,对所有安排都毫无怨言,就连被流放都显得非常乐观,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使魏国统治阶层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司马懿熟悉“伴君如伴虎”的真谛,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一直挺到了曹芳孤儿寡母继承权利的那一天,之后便成功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第二,树立威信。魏明帝即位后,最令他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付诸葛亮的数十万北伐大军。这是所有将领提升威望与功勋的大好机会,司马懿抓住了这次机遇。他看出了蜀军从益州北进,后勤补给跟不上的致命弱点,采取果断措施,坚壁固守,并抓住蜀军军事部署的失误,在街亭、北原等地将蜀军击败,从而有效地化解了蜀军速战速胜的企图。司马懿采取的战略战术,使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这大大减少了魏国的损失。由此,司马懿在军队中和政坛上树立了威信。
第三,抓住时机,一击致命。魏明帝曹睿驾崩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助幼主曹芳理政,而曹爽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实际上明升暗降,间接削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对曹爽的用意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也看出曹爽是典型的“权二代”,在智谋算计上明显不如自己。于是,他用装病骗过了曹爽的怀疑,等到曹爽诸人放心地去拜谒高平陵后,他果断出击,率领兵甲一举控制洛阳,逼迫郭太后下了讨伐曹爽的“圣旨”,从而做到了“师出有名”。而此时此刻,手里握有兵符的曹爽,原本可以借助兵符号召各路军马讨伐司马氏集团,却因为目光短浅将兵符交出。自此,司马氏家族掌控了魏国的大部分军队,司马氏篡权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