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北周帝国的幕后大佬于谨:靠大智慧掌控帝国政局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6-15)220

宇文泰死后,对于谁当执政官,大佬们争论不休,于谨向宇文护下拜,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而于瑾之所以在当时做出那样超然的选择,主要原因恐怕是,于谨并不是六镇军人出身,更不是武川镇军人出身。在一个六镇军人为主体的、一个武川镇军人为核心的西魏帝国。凭于谨这种出身,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换而言之,他似乎没有取代宇文家族的客观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于谨自然容易保持超然。因为,反正他是没有机会当执政官的,也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支持宇文家族。

但是,赵贵、独孤信没有这样超然了。

在那种复杂的政治格局,赵贵、独孤信虽然影响力巨大,却被很快排出局了。

此时的结局,显然对宇文家族非常有利。因为一个强势竞争者,被彻底的清出了局(赵贵一系);因为一个强势的竞争者,受到了削弱了(独孤信一系领衔人物被清出了局)。从前能与宇文泰平起平坐,且实力相当的代表人物,现在越来越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宇文家族,后来可以真正掌控皇权的重要原因。

当然了,此时的结局,对于谨也非常有利。因为,宇文泰时代的顶级大佬,现在就剩下他与李弼两个人了。而且不久后,李弼也自然死亡了。

这意味着,于谨在北周帝国的地位更高了。

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于谨依然无意争夺帝国更高权力。

因为前面的博弈结果已表明,此时的博弈格局,并不利于强者胜出,而是某些弱者稀里糊涂的一再捡便宜。宇文护的实力、影响力不够,却当了帝国执政官;宇文泰的儿子实力、影响力更弱了,却是当了皇帝。

从某种意义上,帝国各个大佬,都不希望一个强势的皇帝、执政官出现。在这种背景下,于谨就选择了充当幕后的庄家。换而言之,于谨并不奢求帝国执政、皇帝的位置,他只希望可以强有力的影响帝国。

于谨对帝国的影响,一直是巨大的。只是于谨选择了保守的方案,所以他尽量避免用扩张家族的方式维持权力(这样做,可以避免让其它各大家族产生无限的恐惧,从而引起难以避免的冲突),而是尽量以一个超然的、帝国仅存的大佬身份维持权力(这样做,可以避免其它军政大佬产生无限的恐惧,从而引起大家的集体反对)。

在于谨死前,北周帝国的真正幕后大老板就是于谨,宇文护只是一个推在台前的执行者。当然了,于谨维持自己幕后大佬板的代价,就是让自己家族永远与皇位无缘了。

如果于谨不断扩张自己的嫡系力量,他的实力也许会更大,但是这会让他处于权力纷争的风口浪尖上。如果出现这种结果,于谨就很难稳坐幕后大佬的位置了。因为,他很可能成为大家共同的敌人。到时于谨只能沿着不归路向上走了,而走下去的结果是什么?显然是谁也不敢多想的。

于谨可以这样超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真正的大智慧;另一个原因,恐怕也是因为他并不六镇军人出身,所以,他知道在六镇军人为主体的北周帝国,他如果一心向上爬,是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为什么说,于谨活着的时候,北周帝国的幕后大佬是于谨呢?

因为于谨一直是和宇文泰平起平坐的大佬;而宇文护从前见到于谨,都得对于谨行拜见礼;当然了,宇文护的地位,也是于谨一手支持下形成的。

如果以此说于谨是幕后大佬,似乎证据还不足够。那我们从后来的事去看吧!

宇文家族篡位,无论从宇文家族的实力,还是宇文护的实力,都也找不到答案。而除掉赵贵,逼死独孤信,显然也绝不是宇文护可能做到的。虽然相关事件中,都也没有看到于谨的影子,只是提到宇文护,但是,如果抛开于谨的影响力,这一切就无法解释了。

而且后来,宇文护连杀宇文泰两个儿子(宇文觉、宇文毓),这更不是宇文护本身力量可以解释的。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于谨那种大佬在背后操纵。凭宇文护的实力,先杀赵贵、后来独孤信,再接连杀掉帝国两个皇帝。宇文护恐怕早死好几回了。因为,哪件事也绝不是他可以做到的。

于谨为什么要选择当幕后大佬呢?显然是因为,大家并不想看到一个强势的执政官出现,所以会有意无意的联合起来,阻止于谨接近那个位置。而于谨也不愿意拿全家人的脑袋赌明天。

事实上,北周帝国的长久稳定,就是因为有于谨这种超然的大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于谨与东晋时的王导比较相似,司马氏的皇权就是在王导的支持下建立起来,而且王导最初的实力,地位也比司马睿强多了。但王导却一直无法接近皇权,甚至有时还会处于皇权的压制之下。但是,王导一系在帝国的影响,却一直不可低估。于谨也是如此。

虽然于谨可以作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向皇位冲刺。但是,因为有实力的大佬太多了,而皇帝只有一个位置,皇族只有一家。竞争这个位置时,本身就是危机重重的。

更主要的是,在许多时候,皇位并不是单纯依靠实力角逐出来的。换而言之,许多时候成为皇帝的人,并不是最有实力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几个军政大佬的竞争中捡了便宜。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满清顺治能当皇帝。而实力更大的两个人,豪格、多尔衮都也与皇位无缘。

从这层意义上,于谨的选择应该是更佳的选择。

于谨的选择,与东晋的王导,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这两个人都是帝国最举足轻重的大佬,他们都是以温和、保守的形象出现。而且在最初,他们都有着比皇帝更强大的实力,而皇帝就是在他的一手运作下,才登上皇位了。

关键是,他们的结局,都是非常幸运的,他们一直在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受到帝国普遍的爱戴,他们子孙也拥有着长远的利益。

于谨只在在于文护当执政时,曾以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出现过,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史书上说得明明白白,于谨从前的地位一直在宇文护之上,而宇文护可以取得执政地位,就是因为有于谨支持。

但是后来,于谨的身影一直就若有若无了。

直到在一次礼节性的仪式中,我们再次看到于谨那种绝对尊荣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录这段历史的:北周国主(周武帝)登上台阶,站立在画有斧形的屏风前,面朝西。膳食官送上饭食,北周国主端着酱盘,跪着向于谨献食,又挽起袖子亲自为于谨割肉。于谨吃完饭,北周国主又跪着送上漱口的酒给他。膳食官撒去酒席后,北周国主面北站立,向于谨请教治国之道。

虽然这一切,只是礼仪性质的事。但是这种礼仪本身,就足以证明于谨在北周有着绝对尊荣的地位。因为翻开历史,在公开场合,曾让皇帝跪着献食、割肉、递漱口水的人,有几个?曾让皇帝站立在旁边,听他讲授治国之道(完全是空洞的、大而无用的道理)的人,又有几个?似乎一个也没有。

当年的王导,在东晋帝国,恐怕也没有混到这种地位。

从这段话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来,于谨在帝国的影响依然是绝不可低估的。

而《资治通鉴》还这样记述于谨一系在帝国的地位与影响: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辅佐调和帝室。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委用信任,始终如一,人们也没有说闲话的。他常教训儿子们,一定要恬静谦退。加上他年寿很长,受到的礼遇隆重,他的子孙绵延,都官位显达,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

这段话,更是明着说,于谨才是帝国真正的幕后大佬(“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当然了,于谨成为幕后大佬的代价,就是他永远的远离了皇位。当然了,这才是于谨的大智慧。因为,皇权是天下利益汇集的中心,在豪门贵族并存的社会中,一个家族处于那种位置,通常并不是什么幸事。

赵贵、独孤信仅仅是试图窥视执政官的位置,很快就被清理出局了;宇文护当了十五年执政官,就被满门抄斩了;宇文泰的两个儿子,当了皇帝,结果都死于非命了;而且宇文泰死后仅仅26年,整个宇文家族就被杨坚灭了满门了。

在豪门贵族林立的时代,一个家族拥有了皇位、一个人当了皇帝,通常未必就是幸运的事。因为,许多时候你获取了皇位,就等于与魔鬼签订了协议。因为,皇位本身就是嗜血的,谁拥有它,常常就意味着自己一家将要骨肉相残、或是被人灭门了。

以周相、王导、于谨那样的人,恐怕就是有机会当一把手,他们也会选择拒绝的。其实,在许多时候,周相都有机会争夺一把手位置的,但是,周相从来也没有试图这样做过。

王导、于谨也是如此的。因为,他们都希望可以找到万全之策;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成功的。

所以,周相生前是时代最主要的权力者,死后拥有近乎完美的盖棺定论。近几年非议周相的人很多,但是,那是因为他们都认为周相是一个官僚,换而言之,认为周相是依附太祖才拥有权力的。但其实,周相绝对是标准的大哥类型人物,有一大批追随者,他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上级,所以谁当老大,都得尊重周相的权力。

所以,王导死后多年,于谨死后多年,他们的家族尊荣一直保持。就是司马家族被屠杀殆尽后,就是宇文家族被屠杀殆尽后,他们的子孙依然拥有着尊荣的地位。

如果王导、于谨也争夺一把手,也许在争夺的过程中,就领着全家上断头台了;就算成功了,这种尊敬也未必能保持多久。因为,翻开当时的历史,爬上皇位的家族,大都是以骨肉相残,满门抄斩为结束的。

从某种意义上,这才是他们的大智慧。而且,他们所处的时代政局稳定,就是因为他们这种太极高手;所以许多矛盾,都有机会得到缓和与化解。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王导的东晋,也很难想象没有于谨的北周,同样也无法想象没有周相的我朝。虽然离了谁,地球也照样转,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结果应该只会变得更糟,而不会变得更好。因为大家都有魄力,那就意味大家都当仁不让,都玩命向前冲,局势只会更加混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6/320682.html

“北周帝国的幕后大佬于谨:靠大智慧掌控帝国政局” 的相关文章

后世是如何评价单雄信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单雄信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单雄信(?—621年),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矫捷,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交好同郡徐世勣,誓同生死。隋朝末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授左武候大将军,参加偃师之战。兵败归降王世充,授大将军。对抗唐军进攻,险些杀害秦王李...

王国宝:东晋时期宰相,品行不端,专权擅政

王国宝:东晋时期宰相,品行不端,专权擅政

王国宝(350年~397年5月29日),字国宝,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晋时期宰相,中书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谢安的女婿。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国宝品行不端,不受岳父谢安重用。凭借姻亲关系,投靠琅琊王司马道子门下。太元十年(385年),司马道子掌权之后,授秘书丞,...

吕公将吕雉嫁给一无所有的刘邦,到底是因为什么?

吕公将吕雉嫁给一无所有的刘邦,到底是因为什么?

刘邦汉太祖高皇帝,汉朝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在起兵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不入流的小吏),而且好酒好色,不事生产,家庭状况也只能算是一般。而吕雉虽算不上千金小姐,确绝对算得上小家碧玉。家境、相貌、年龄样样都比刘邦强,吕雉全家到沛县躲避仇人投靠沛县县令,沛县令看...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史敬思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勇冠天下,在消灭黄巢的战斗中立下大功。但史敬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先去世的,在李克用与黄巢的首次交锋中就战死了。为何史敬思会英年早逝呢一,投靠李克用史敬思是河东道雁...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藩王制度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制度,是对国家非常有害的。汉朝初年,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建立了藩王制度。但最后为了消除这个藩王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汉朝可以说费尽周折。先是...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孙权为何要偷袭关羽,致使两国连盟关系破裂?

孙权为何要偷袭关羽,致使两国连盟关系破裂?

关羽在随后几千年一直到现在,被供奉崇拜,被尊称为关公、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十月,东吴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之际,遣吕蒙、陆逊等分兵偷袭荆州。十二月,关羽穷途被俘杀,东吴占据了原刘备集团所属的全部荆州州郡。这一战对三国历史走向的影响是巨大的,蜀汉政权的...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