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6-17)260

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一布衣书生,开创了蜀汉50年的历史,以区区两川之地,与强大的魏、吴两国争雄40余年,谱写了千古流传的军事和政治史诗,从而奠定了其神话般的历史地位。作为神话般的三国英雄人物,以三顾始,以六出终,一生以统一中国、恢复汉室为已任,最后英年魂归五丈原,上影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憾剧。历史就是历史,其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诸葛亮再活二十年,他能统一中国吗?

一,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使其才能不可能获得充分施展

首先,历史给诸葛亮的政治舞台是一个偏安西南的小国----蜀汉。蜀汉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当中蜀郡拥有户口最多。其面积只相当于魏国的1/5,吴国的1/2,人口只有魏国人口的1/8,吴国人口的1/4,这就决定了诸葛亮统一中国的基本条件----军队、人才和物资始终处于以弱敌强的局面中。在国家综合实力远远落后的形势下,要想统一他国,是完全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诸葛亮其实也十分清楚,其在《出师表》中就明确指出:“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种忧心忡忡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诸葛亮对北伐的无奈。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其次,后方的不稳定,使诸葛亮时刻处于心顾两头的境地。一方面,出于国家稳定的需要,诸葛亮不得不“六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孟获虽然心服,但蜀汉国力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提高,南中几乎还是独立王国。再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蜀汉也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南中,除了每年赐其以丰厚的物资外,还不得不加强边防,防其生变,其生存条件仍然处于不毛状态。以至诸葛亮北伐时,国内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中是否出事。以致后来鄅政有“南人心浮不定,不能往投”的说法。另一方面,后主的昏庸无能,使蜀国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以致其他大臣都不敢大胆行使管理权,大事小事都得向诸葛亮汇报同意,致其在北伐中,即要关心军事,双要心系国中,极大地拖了北伐的后腿。而魏、吴两国主贤将能,后方稳固,人人用命。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没有稳定后方的国家要想统一全国,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连年的战争,使国家元气大伤,国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国内出现极大的反战情绪导致民心不稳。纵观蜀汉立国50年,从刘备平定两川,到营烧七百里,诸葛亮南征,六出祁山,姜维九次伐魏,最长相隔不过4年,最短的是一年两次。两川百姓在蜀汉统治期间,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渡过,加上蜀国国小力弱,战端一开,几乎是尽倾国之力,从蜀汉每次战争所动用的人力来看,更大的是俿亭之战,陸逊营烧七百里,蜀国1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这对国家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诸葛亮为继承刘备遗志,接二连三地发动一系列战争,每次死亡人数都以万记,这对人口不过百万的蜀国来说,不能不说是沉重的打击和削弱。百姓产生反战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魏吴两国在三国时期基本上没有主动发动过战争,所面对的几乎都是对抗外来侵略,使统治者在道义上处于自卫地位而未受国民怨恨,甚至还有得道多助的趋势。在这样揭然两样的人心面前,不要说诸葛亮再活二十年,就是再活一百年也无法统一中国。

二,诸葛亮只信自己、不信他人的用人心理,决定其不可能汇集集体智慧来形成科学决策,不可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来完成统一大业。

从隆中出仕到五丈原归魂,诸葛随时都以智慧超群自居,在重大问题上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军国大事,事无具细,务必躬亲,从不放心他人。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掌握之中,从人才任用,军队调遣,到经济建设,都离不开他的决策,从他《前出师表》中所列的一些人可以看出,蒋宛、费袆、向宠。。。。。等在蜀国中的历史作用远远不如赵云、魏延、李严、王平等,为什么作为重臣特意提出来,首先是因为这些人是蜀汉的忠臣,在治国上有一定的经验,属定国之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是诸葛亮路线的更大支持者,他们在诸葛亮出征时,可以保证其既定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后方对前方的供应,从而保证北伐的胜利。而赵云等武将,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物,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既定的做法,而这是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所以每次出征都将这些人带在身边,作为其政策措施的执行者,从而使这些人的个人建议永远属于建议。这一狭隘的用人思想,严重限制了群众智慧的充分发挥,进而也就使统一大业成了诸葛亮的个人大业。十数万大军在诸葛亮的亲率下在祁山六进六出,成了费力不收效的耗国工程。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的传统,九次伐魏,都是无功而返,最后终因国力耗尽而亡国。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阿斗的无能,决定了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只能是画饼充饥

首先,无能的主子与聪明的臣子共事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主子或成为傀儡,或被臣子取而代之;二是臣子永远实现不了自身的奋斗目标而抱恨终身。阿斗的无能在中国帝王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诸葛亮尽管智慧超群,但由于主子的昏庸无能,使其智慧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相反还在关键时刻来一个反制约,干出些敌人干不了的事情。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阿斗争气,更无法让他变得聪明。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聪明过顶的英雄豪杰,偏偏让他扶助一个木偶式的主子,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诸葛亮要能完成刘备交给的历史任务也真的是史无前例了。

其次,无能的主子不可能判决臣子建议、决策的正确与否,更无法制约和纠正臣子不正确的主张,导致臣子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铸成大错。阿斗的无能,决定他不可能判决诸葛亮建议和决策的正确与否,更不可能纠正诸葛亮的错误,以致在国力严重不足,民生艰难,蒋琬、费玮等强烈反对北伐的情况下,仍支持诸葛亮出祁山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国力耗尽,民怨高涨,在魏军进攻下,顷刻亡国。

鉴于以上原因,诸葛亮要想统一中国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画饼充饥。他的失败,给后人留下的只能是教训和遗恨。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相关阅读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乃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之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

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怎奈因长期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诸葛北伐结束。

日后姜维也曾经数次北伐,但也以失败告终。

之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

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第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后。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

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转移矛盾 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

所以在蜀国之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在蜀国,该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蜀汉四相全是荆州人)、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

由于蜀国建国之初,拥有荆州与益州,三方势力的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大惨败后,荆州集团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可谓是元气大伤,三方矛盾日渐突出。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不与刘备定下的基本国策相冲突。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国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国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多角度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分析

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屡屡以步卒攻铁骑。

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魏国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当世之名将在相斗之中屡占上风。

不仅如此,诸葛亮“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却能够在敌国境内:来去自如、想攻就攻、想退就退。以蜀军徒步之士卒攻曹魏飞驰之铁骑。

而魏国统帅却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下,表现得“无御敌之意”,只能够“务自保全”,以挡住弱敌“疯狂”地进犯。

不得不让人感慨,魏国太“谦虚”了吧?更有人提出,假如诸葛亮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那么则会使魏国雍凉士卒不得解甲,中原铁骑不可释鞍,庙堂群臣不敢忘“守土抗战”之责,三军将士不敢废“枕戈待旦”之令;则每日如临大敌,惶惶不可安生,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如此,则谁是强者,谁为弱者,还能分得清吗?蜀相(诸葛亮)以一州之土,率巴蜀之民,对抗中原百万之众。这与昔日子产治理郑国,诸侯不敢加兵,不是很像吗?

以魏军军备之强悍,本土作战之熟悉,再无后方之忧虑,又有粮草之充足。所有优势皆比诸葛亮更胜一筹,若真能击败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又何必消极防御呢?大可铁骑四出,猛士陷阵,一举荡平敌寇,解魏国之忧。从来都是强国入侵,弱国防御,但曹魏除一次主动进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马懿却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在誓死抗击蜀汉诸葛亮的入侵。

如果认为这是司马懿等人不战而胜之良策,那么太小看战争了,兵法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云云之言,犹在耳啊!而且自古以来,守城的将领是不被人看得起的,就算战争胜利,最后论功行赏时,守城的将领基本上名字是排在最后,赏赐是排在最小,功绩几乎没有。何况魏军之兵力乃是蜀军5倍之多。

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战术大师”司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达”的果断沉着,也没有后来平定辽东的“指挥如意”,以及“赚曹爽夺兵权”时的诡诈权谋;在诸葛亮面前,他完全发挥失常,似乎难以找到诸葛亮的一丝破绽,也没有想出哪怕一条可以在理论上消灭蜀军的奇谋妙计,司马懿做的一切都变得循规蹈矩、如履薄冰、处处谨慎、波澜不惊。

张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以善用偷袭著称的司马懿连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后来不知怎么司马懿又鬼使神差地、不顾一切要张郃追击诸葛亮,却不想却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害死了张郃。

因为忍不住诸位将领对他“畏蜀如虎”的讽刺,他终于决定出击了。但事实证明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在理论乃至于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在仓皇丢下三千多具魏军尸首,和八千多件武器装备后,司马懿又退回营中坚守了。

从此之后"坚守不出"取代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变成了他司马懿的唯一选择,似乎对战诸葛亮只有坚守才是王道,主动出击就是灭亡。

什么兵法韬略都不管用,抵御诸葛亮的更好办法就是:乌龟缩头,打死都不出来。不管诸葛亮如何地威逼、利诱、嘲讽、邀请,司马懿咬定了绝对不进攻的真理,这时他又是多么地明智啊。因为诸葛亮为了骗他出战几乎绞尽了脑汁。弱小的蜀国居然要想尽办法去与强国交战,而强大的魏国却在不顾一切地拒绝战斗,这种战争简直是亘古乃至日后都不会有。

如果将这一段弱国屡屡入侵强国的不可思议的历史放在现代,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

战争中从来都只是弱的一方坚守,“先为不可胜”,然后找准机会,“以待敌之可胜”,但司马懿奇迹地打破了这条规律,诸葛亮奇迹地推翻了这种逻辑。最后,司马懿坚守住了,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当然也许有人说:是司马懿巧妙地利用“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但不管怎么说,都可以看到,诡诈的司马懿只有与“无情的时间和命运”结盟的条件下,才能战胜诸葛亮。不然的话,又能如何。所以只能感叹: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也有人说:司马懿担心击败诸葛亮后,魏国皇帝会将他“兔死狗烹”。那么请让我们翻一下历史,司马懿在诸葛亮逝世后,几年之间依然备受荣宠,甚至在最关键时刻还是让他率军讨伐辽东反叛,有这么个“鸟尽弓藏”的吗?直到魏明帝驾崩后,才被政敌曹爽剥夺实权。由此可见,魏明帝在日,根本无兔死狗烹的可能。假假地想一下,以诸葛亮之才,以诸葛亮之雄心,若是换做在魏国,一道出师表,龙骧虎视、兵戈所指、澄清宇内、一统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这张战争,切不可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回味的,至少是难以用成功或失败去简单概括的。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是自取灭亡之道。其实真正了解历史,懂得历史角度的人绝对不会这么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次北伐的角度来还原历史!

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规模

诸葛亮先后5次北伐,只有之一次和第五次,才真正意义称得上是"全面大型战争"。其他三次只能说是"区域局部小型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率军北伐攻打陈仓,被曹魏名将郝昭给挡住了,最后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军。从表面看诸葛亮这次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蜀军有多少人和伤亡多少人,历史没有记载!可是郝昭有多少人,历史是有记载的!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郝昭当时只有1千多人,而且这次战争持续了多少时间呢?仅仅只有20多天!一个月都没到!以诸葛亮之能,若是率领数万大军强攻陈仓,不说计策较量,就是用人命去拼,诸葛亮也能把给陈仓攻破吧!而且,战斗才只持续了短短20天,如果诸葛亮率领的蜀军真的在陈仓伤亡惨重的话,那么魏书岂能没有记载?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派了陈式率领一军,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当曹魏大将郭淮率领曹魏主力来救援时,诸葛亮则率军驻扎建威,郭淮大军不战自退。第三次北伐就此结束,想必读者也看出来了。这次第三次北伐,实在是"名不副实"。诸葛亮仅仅只是派出了一员普通将领(连魏延,姜维等大将都没有派出),而且又没有和曹魏大军正面交锋鏖战(陈式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其实二郡并没有多少人马守城。因为当时二郡的人马在曹操兵败汉中的时候,就已经被曹操全部迁往关中),所以第三次北伐根本就是一个小型战斗。

第四次北伐

堪称"中型局部战争",此次战争,上文已经有了详细描述,在此不作详写!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第四次北伐,蜀军可谓是战果颇丰。之一:收服鲜卑人轲比能,获得了大量的物资;第二:抢先收了曹魏的陇右军粮;第三:伏杀了魏国名将张颌;第四:打败司马懿,获得了战甲五千,角弩三千。这次蜀军北伐可谓是真正的"以战养战"后因李严谎报军情,蜀军退军,第四次北伐结束。

除了三次小型北伐外,能动摇蜀国国力的只有:之一次与第五次北伐。但是之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至于第五次北伐,蜀军的更大损失就是诸葛亮的陨落!其他的情况也没有受到任何可以动摇国本的伤害!

所以说这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没有使蜀国的国力受到伤害!

陈寿对诸葛亮北伐的分析

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写道:“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即陈寿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三:1。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不是他的长处。管理人民的能力比他用兵的谋略要强。2。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3。是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特备注意:陈寿之言语绝对有失偏颇!

之一:因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却没有劝导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处以髡刑(是古时候一种极其耻辱刑法:就将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作为儿子陈寿当然会下意识认为是诸葛亮无识人之能,如果诸葛亮不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镇守街亭,那么他的父亲也不会受到此等奇耻大辱。

第二:陈寿作为三国志的编著人,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在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纵横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可谓是战果辉煌。但是只有在和诸葛亮对战这四年时间中,这司马懿完全是窝囊至极。无论在军事和谋略上,司马懿都输给诸葛亮,完全被诸葛亮死死地压制着。如果陈寿将诸葛亮捧得很高,不正说明司马懿无能吗?这一点是晋武帝司马炎所不能允许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6/321134.html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的相关文章

北宋的灭亡与宋高宗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北宋的灭亡与宋高宗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现在一般都以“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1月至3月)发生之时,当成北宋灭亡的日期,但实际上从国土的沦陷范围来说,“靖康之变”后,北宋并没有亡。从历史记载看,金军带着宋徽宗、宋钦宗从开封...

历史上项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上项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项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英雄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时势造英雄。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伴随着朝代的岁月更迭,很多英雄人物陆续粉墨登场。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非常特殊的地位。不过,由于秦始皇的残暴专治,秦...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真的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吗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真的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吗

对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这个强项,竟是诸葛亮致命弱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人才辈出,谋士更是数之不尽,其中诸葛亮与郭嘉,分属于刘备与曹操两个对立的阵营,也都是重要谋士,因此常常被拿来比较,后世更有“国家部四,卧龙不出”之说,那么郭嘉真的比诸葛亮厉害吗?“郭嘉...

福全是什么身份?他与康熙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福全是什么身份?他与康熙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爱新觉罗·福全是顺治皇帝次子,康熙的异母兄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虽说是次子,但由于皇长子年钮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实上的皇长子。福全从小性格柔顺,对孝庄太后和顺治帝都颇有孝心,按说要立储君,他是最有资格的。可是当顺治帝问他长大有什么志向时,年幼的福全朗...

都说刘禅昏庸无能 诸葛亮死后皇位为何无人抢夺

都说刘禅昏庸无能 诸葛亮死后皇位为何无人抢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去世后,为何没人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誓“继之以死”来效忠“汉天子”。我们无须去论证刘禅昏不昏庸,只须去查看辅佐他的几位蜀汉重臣,就可以明白,弱如刘阿斗这般的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却无人想...

贾诩为什么劝阻曹操打赤壁之战 贾诩这是出馊主意吗

贾诩为什么劝阻曹操打赤壁之战 贾诩这是出馊主意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贾诩劝阻曹操打赤壁之战,这是馊主意吗?曹操听后会统一天下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争霸时期以及隋唐起义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史上三个最为混乱的乱世,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三个时代也是古代史上最群英荟萃的时代。通过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所...

夏侯渊死后曹操是什么表现?他为何会哭?

夏侯渊死后曹操是什么表现?他为何会哭?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夏侯渊是汉末三国名将,也是曹魏宗族大将,夏侯渊武艺高强,善于统兵,为曹操平定西部地区立下汗马功劳,曾追着马超打,虎步关右。然而,定军山一战,夏侯渊因为轻敌,中了法正之计,被黄忠斩杀。曹操听说夏侯渊战死,为何放声大哭?夏侯渊对曹操意味着什么?...

揭秘李世民千年的谎言 李世民当初真的喝毒酒了吗

揭秘李世民千年的谎言 李世民当初真的喝毒酒了吗

对李世民喝毒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个流传千年的谎言,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根本没有喝毒酒。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兄弟手足相残”中最大的瓜。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玄武门之变,只是这场戏的高潮,两兄弟之间的“斗法”其实早就开始了。其中,李建成给李世民喝毒酒,就是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