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纸币破损可去官府兑换:发现造假者一律斩首
王吴军中国古代的纸币始于北宋,当时,纸币称为“交子”,取交换、流通之意。明朝时期, *** 对于纸币的发行和使用也非常重视。《明史·食货志》中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1374年)设立了宝钞提举司,这是明朝的金融主管部门。第二年,明朝 *** 开始印制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名为“大明宝钞”,民间通行。大明宝钞的用纸是以桑穰为原料造成的,纸币是方形的,高一尺,宽六寸,青色,绘制有龙文花栏,纸币的正中横题着“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字,其内上两旁,还有八个小篆写成的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纸币中间画着十串(也就是一贯)铜钱,下面写着“中书省奏准印造”七个字。纸币的下方还有篆文小字:“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年月。”一直沿用洪武年号另外,纸币上还有两个朱红印章,印文不可辨。
明朝 *** 还下了一个文件,规定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明朝 *** 发行的纸币在全国流通使用,在方便广大消费者的同时,也让一些不法之徒动起了歪脑筋,这些不法之徒打起了制造假币的坏主意。不过,明朝 *** 的手腕是非常强硬的,一听说有人制造假币,当时的中央 *** 立刻发布了打击制造假币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假币者,不论数额多少,一律斩首。同时,明朝的法律还规定,凡是举报制造假币行为的,赏银二十五两,犯人的财产奖励给举报者。二十五两银子足够一般消费水平的四口之家吃一年半的,再加上犯罪者的财产,举报一个制造假币者就可以半辈子衣食无忧了。所以,很多人成了专业打假人士。明朝的纸币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种。数额为一贯的纸币上面画的是十串铜钱(因为十串铜钱为一贯),数额为五百文的纸币上画着五串铜钱,其余数额的纸币依次递减。纸币还可以和铜钱、金银等兑换。一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也可以兑换一两银子。
四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两黄金。如果纸币因使用时间久而破损了,消费者可以拿着破损的纸币到 *** 设置的有关部门去兑换新纸币,兑换的时候,有关部门要象征性地收取一点手续费。起初,明朝的纸币是由中书省主管印制发行的。后来,又把印制发行纸币的工作交由户部主管,铸钱的工作交由工部来做。户部设置了广源库和广惠库两个部门负责纸币的印制和发行工作。回收纸币由广源库来负责,发行纸币由广惠库来掌管。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印制发行小数额的纸币,其数额从十文到五十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又下令设立了宝钞行用库来和广源库、广惠库一起管理纸币的印制和发行工作。同时,下令大明宝钞这种纸币可以和历代的钱币进行兑换。洪武二 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发现金融部门的机构臃肿,就精简金融机构,立刻撤掉了行用库。虽然纸币广泛发行并使用,可是,明朝时期,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的消费者却不喜欢使用纸币,他们重铜钱而轻纸币。在这些地方,拿一百六十文铜钱就可以兑换一贯纸币,纸币贬值引起了物价飞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设立了宝钞提举司,来主管纸币的印制和发行工作。
当时,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夏原吉向朱棣建议,把纸币上的篆文“洪武”改为“永乐”,朱棣没有同意,仍在纸币上用“洪武”二字。此后,这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以,有明一代的纸币自始至终都用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这个年号。明朝宣德(明宣宗在位)初年,因为国家公务员贪腐行为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 *** 的信任度在百姓心中大大减低,纸币在民间的流通也随之出现了障碍,消费者只觉得 *** 发行的纸币不可信,只有真金白银才最可靠,所以,人们在交易时只是使用金银,纸币被冷落了。到了明朝天顺(明英宗在位)中期,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当时,一贯纸币还兑换不了一文铜钱。明朝隆庆(明穆宗在位)初期,由于纸币的信用度大大降低,消费者不再信任纸币了,于是,纸币很快就废除不用了。最终退出市场纸币在明朝被废除一百多年后,到了明朝天启(明熹宗在位)时,当时的一个中央干部惠世扬向明熹宗提出,国家应该重新使用纸币。但是,明熹宗没有明确答复,此事就搁置了下来。明朝崇祯(明思宗在位)末年,有一个名叫蒋臣的中央干部向明思宗提出国家应该重新印制和发行纸币,明思宗欣然同意,并让蒋臣到户部(相当于财政部)任职,负责这件事。可是,尽管蒋臣努力工作,但因为消费者对于当时的 *** 已经失去了信心,对于纸币也失去了信心,所以,纸币的使用依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公然抵触和拒绝,最终,纸币的重新使用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