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越是有作为的皇帝为何越担忧自己的后事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6-20)190

在皇权运作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体统,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顺利运行,要求皇权须遵循国家现行体制的规范,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皇权之所以能够受这种限制,正是自身的运行机制和保障皇权的目的所要求的。皇权在运作过程中,常用对“后事”的担忧而能自觉地接受来自国家体制中的制约。我们所谓的“后事”有两层意思。一是顾虑身后江山社稷的前途,再则是身后世人的评价,即青史之上的名声。越是有作为的皇帝,越是在这方面有着更强的自觉。像一代名君唐太宗就不止一次地表示过他自己在这方面的担忧。《贞观政要》一书中大量记载着的唐太宗对“为君之道”的探讨,其实很多都包含着这方面的意思。如《贞观政要》卷六《谦让》载: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唐太宗的这番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畏皇天,二是惧群臣(百姓)。对于群臣之惧,其实正可以从唐太宗之求谏、纳谏与对国家法令制度的信守等方面体现出来。唐太宗所以能成为史家艳称的善于纳谏的开明皇帝,正是基于所认识到的“常谦常惧”的为君之道。皇帝之求谏、纳谏,对于皇帝的行动自然要产生某些限制,特别对于有违现有典制刑宪的言行,群臣的谏诤往往能起到限制的作用。像贞观中太宗令选举中诈伪资荫不自首者处死,大理少卿戴胄据律定为流,就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所谓“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不能因一时之喜怒而不顾法律之规定,最终唐太宗收回成命。应该说,谏诤对于皇权的随心所欲有所制约,但谏诤(谏臣)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

我们认为,谏诤对于皇权的限制,与其说是限制皇权的随心所欲,不如说是更有效地保证皇权的行使,因为谏臣所维护者乃是国家法令的尊严,维护法令的尊严,就是维护国家体制的尊严,就是维护皇帝的尊严,因为,说到底,皇权乃是国家体制的真正核心。皇帝对于群臣的进谏常视为“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裨益政教”,其实也无外乎关注其宗庙、社稷。贞观六年(632年)冬唐太宗行幸洛阳,途中即对长孙无忌等说:“虽帝祚长短,委以先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唐宪宗欲对谏官治罪时,近臣李绛就指出“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这样来理解谏诤对于皇权限制的实质也许就较为切题了。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皇帝对于群臣之惧就觉得并非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君王对于皇天的畏惧,与上述对群臣的畏惧是同样的道理。出于对上天的敬畏,灾异之变也往往能使皇帝引起警觉,反省理政当中的过失,减少施政当中的失误。往往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也能容易听从臣下的劝谏,天意、人事并非截然分开。由于皇帝之所敬畏者尚有一高高在上的天(上帝),使得皇权的至高无上有了某种限制,甚至皇帝有时把自己的生命也与皇天后土联系在一起,像唐高宗临终前于洛阳所说“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更让人觉得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天的意志与品格。也就是说,敬天思想的深入人心,使皇帝权力更加牢固,皇帝在郊天祭祀及封禅大典中的独特身分,使其权力与人格进一步地被神圣化与神秘化。“上畏皇天”的实质,与其说是对皇权行使的限制,毋宁说是使皇权更加神圣化。

除此之外,由于皇帝较多注意身后在历史上的地位及评价,所以在施政理政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所节制。因此,修史制度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注重修史与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按照古礼,设左史、右史,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隋唐时期,设起舍郎与起居舍人,职当左、右史之责,国家又设史馆,宰相往往监修国史,修史工作受到 *** 的高度重视,而且史官责任感较强,工作独立性较大。像所修起居注、实录、国史以及时政记等,都对君主具有规诫警示作用。

皇帝要想在青史留下好的名声,必然要注意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有所检点,做到谨言慎行。既然起居注、国史等所载会影响君王千载之后的声誉及评价,皇帝对于所载内容则是十分敏感的。唐太宗因为系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储而立,所以,即位后顾虑史官对此事的记录,多次提出要看一看国史的记载,但分别为朱子奢、褚遂良等人拒绝,最后亲信房玄龄只得顺旨,删削国史成实录进呈。因见所载玄武门事变之事“语多微文”,恐怕后世究其真相,于是以周公诛管、蔡而安周室为例相类比,要求史官重写,并美其名曰应当“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唐太宗为了自己能在后世留下一个好形象,不惜一改帝王不亲观国史的旧例,殊不知,他此举颇获讥于后代。

给事中、谏议大夫侍奉天子左右,职当规谏、讽议朝政,是朝廷谏官。给、谏兼领史官之职,使史官执笔载事之权有了更加现实的政治内容,史官载事对于皇帝行动的限制通过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谏诤等形式得以体现,无疑加大了对皇权行使之限制的范围与现实意义。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与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何种制度对皇权的限制,其实都更加有利于皇权的有效行使,因为,所谓诸种形式的限制,归根到底都是使皇权在行使过程中减少失误,而不是对皇权本身的制约或束缚。这与皇权运作过程中对“后事”的担忧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就是说,皇权所接受的种种限制,正是自身得以巩固与有效行使的需要,是保障宗庙社稷永固、并获青史之上美名嘉誉的需要。大抵皇权行使过程中较能接受诸种限制之时,也是政治状况较为清明之世。贞观时期唐太宗较能注意纳谏、较能严格守法,所以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颇令后世称誉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皇权行使当中的失误也较少;隋炀帝骄矜拒谏,举止略无节制,随心所欲,终致以万乘之尊,死于匹夫之手。两相比较,皇权之接受限制的政治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最后仍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对皇权的何种性质与何种形式的限制,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皇权,是出于使皇权更加有效行使的需要。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限制,从根本上要服从于皇权意志,这些限制绝不能超越皇权、冒犯皇权的尊严,唐太宗以魏徵“每廷辱我”而欲杀此田舍翁。甚至如唐太宗亲观国史,更能反映出皇权意志是可以凌驾一切的。元和初年任左拾遗的翰林学士白居易,曾因论事之际,直言“陛下错”,唐宪宗大为恼火,认为是“白居易小臣不逊”。据《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载唐宪宗所言,则为“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这很贴切地说明,即使是谏官,论事之际也不能冒犯皇帝的尊严,无礼不逊之辞,是会令帝王难以忍受的。因此,对皇权的限制种种,都须以维护皇权的尊严与地位为前提,以保证皇权的有效行使为旨归,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和这一范围之中,对皇权的限制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超越这一条件和范围,对皇权的限制与束缚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6/321659.html

“中国越是有作为的皇帝为何越担忧自己的后事” 的相关文章

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要对他下手

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要对他下手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干掉沈万三?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沈万三是谁?二、三次打击彻底干掉三、朱元璋为什么干掉沈万三家族?四、沈万三对朱元璋的还击沈万三是谁?沈万三,本名叫沈富贵,字仲荣,别号万三,元...

乾隆皇五子永琪一共有多少子女?他的独女是什么结局?

乾隆皇五子永琪一共有多少子女?他的独女是什么结局?

永琪,生于公元1741年,活了不到30岁,是乾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清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中最后一个封建制度的王朝。清朝共创立了二百七十余年传位了十二位皇帝,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了,他们在位的...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随即,蜀汉的北伐行动终止,大军撤退。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经过一系列上层权力调整,以及恢复国力,隔了好几年才又开始兵...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后徙居洛阳,北宋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

李隆基和武则天有仇 李隆基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

李隆基和武则天有仇 李隆基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

还不知道:唐玄宗与武则天有仇,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则天权力欲很强,为此,她不惜对自己的亲人动手。不幸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成为了她的孙子,小时候的李隆基饱受煎熬。父亲李旦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生怕母亲对自己动手。而李隆基的母亲窦氏,本是贵族,为李...

武则天从尼姑庵回宫之后 武则天有实力干掉王皇后吗

武则天从尼姑庵回宫之后 武则天有实力干掉王皇后吗

还不知道:从感业寺回宫的武则天,真的有实力能干掉王皇后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永徽六年,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武则天砍掉手足,泡进酒瓮中活活折磨而死。武则天还得意洋洋地说:“让这两个老女人‘骨醉’!”史书没有记载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年龄,推算她们二人应该与高宗李治年龄相仿...

历史上宋仁宗与张贵妃之间的感情如何?

历史上宋仁宗与张贵妃之间的感情如何?

在中国漫漫5000年的文化历史之中,宋仁宗可谓少有的明君。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宋朝重文,所以多为皇帝,都有一些浪漫。宋仁宗赵祯,本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是先帝的第六子。宋仁宗最后登基为帝,自己是真的有真才实学。(一)宋仁宗的标签之一:宽厚9岁的赵祯被册立为皇太子,四年后,13岁的赵祯继...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几乎是屡战屡败,是为何?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几乎是屡战屡败,是为何?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关于三国时期历史与演义中争论最多的英雄人物,诸葛亮一定能算一位。以刘备的驾崩为界限,我们把诸葛亮的一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刘备生前,第二部分是刘备死后。这样区分,你会惊奇的发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