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吐谷浑政权建立者:活到72岁竟然留下60个儿子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6-20)121

在整个东晋南北朝,北方没有几天安宁日子。刀枪厮杀、铁骑声声不绝于耳,国家刚被灭了一个,又冒出一个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然而在西北,却有一处世外桃源,老百姓安静地种田牧马、休憩喝茶,享受午后的阳光。他们并不是“地头蛇”,而是从千里之外的东北迁徙过来的,“大搬家”是缘于一次离奇的争吵。

马 *** 引发兄弟翻脸

慕容廆能坐上“慕容鲜卑”大单于的宝座,因为他是父亲慕容涉归的正妻生的,属于嫡出。慕容涉归的长子叫慕容吐谷(音yù)浑,是小妾生的,属于庶出。所以虽然是哥哥,无奈寄人篱下,把无限的郁闷压在心底。而对于慕容廆来说,这个兄长始终是个隐患。

慕容涉归临死前,分了700户(一说是1700户)牧民给吐谷浑,相当于做了遗产分配。兄弟两个虽然分了家,但放羊牧马还是在一个大草原上。有一年春天,马到了 *** 期,可能是几匹公马为争抢一匹母马,相互决斗。结果更多的马加入了大战,两家马脚踢撕咬,一批马混乱中受伤。

慕容廆得知后大怒,派人对吐谷浑说:先父已经把我们分开了,你放马为什么不离得远远的,而让它们互相斗伤?

吐谷浑挨训,也是很窝火,说:它们是畜生,春天 *** 也是正常的,我们是人,跟它们有什么计较的呢?既然你觉得我碍眼,那我就走,离开你一万里。

于是他带着牧民、赶着马群向西而去,每天走80里。走了几天后,慕容廆非常后悔,深深地自责,派堂伯父和部下乙那楼率2000骑兵去劝吐谷浑回来。

他们追上后,吐谷浑说:你们试着把马赶回东面,如果马回头,我就跟着你们回去。

吐谷浑政权建立者:活到72岁竟然留下60个儿子

乙那楼让2000骑士围住马群,让它们不能辨别方向,然后慢慢地向东方赶。马群走了不到300步,突然长啸,悲伤地哀鸣。然后冲破围着的骑士,如潮水一般向西奔去。

骑士们大为惊讶,追上去又围住马群,继续往东赶。这样反反复复做了几十次,每次马群都冲破“围墙”,反而往西越走越远。

乙那楼精疲力竭,无奈放弃,往东跪在地上,说:可汗,这不是人能改变的啊。

“阿豺折箭”的典故

吐谷浑挥手和他们告别,一路西行,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最后定居在白兰山(今天的青海省都兰县附近)。以此为据点,向南、北、西三面拓展,地盘大致在今天的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和青海一带。

慕容吐谷浑本人活到了72岁,不可思议的是,留下了60个儿子。长子吐延继位,在位13年留下12个儿子。死后,长子叶延继位,做了一项重大改革,与原祖彻底说“再见”:他把姓氏改成了吐谷浑,后来成了族名、国名。

从此“慕容”、“鲜卑”都成了如烟往事,消散在茫茫阴山之中了。

吐谷浑后来几代领导人,都没有酿成什么大乱子。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是“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当时的国王叫阿豺,吞并了相邻氐、羌两族数千里的地盘,成为陇西一带的强国。他临死的时候,把20个儿子喊到身边,命令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取出一支箭折断它。

慕利延取出一支折断。阿豺又说:你再拿19支箭,一起折断它们。

慕利延拿在手上怎么都折不断。阿豺说:你们知道了吧?一支箭容易折断,多了就折不断了。你们只要同心协力,别人就打不垮你们,社稷江山大有可为。

这个典故又叫“阿豺折箭”,比喻团结就是力量。

吐谷浑的特长是良马

吐谷浑更大的特产就是良马,一种叫青海骢,又称为龙种马。

那时吐谷浑有方圆千里的湖泊,湖内有小山。每到冬天结冰,吐谷浑把一批优良的本地牡马(雄马)放进小山上,然后放入从波斯引进的牝马(母马)。到了第二年春天,母马们就都“有喜”了。由于两类都是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 *** 受孕,生下来的马长大后高大神骏,耐劳耐寒,能日行千里,这就是青海骢。

还有一种是“蜀马”,体型小,善于走山地。吐谷浑兼有两种良马,既可在草原上驰骋,又可在山地上奔跑。因此拥有一支无比强大的骑兵,周围列强纷争不休,云起云灭,他却能从容周旋于各国之间,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吐谷浑的政权延续了350年左右,一直到了唐朝,与唐军交战又和亲,后来被吐蕃消灭。

唐代诗人王昌龄写过《从军行》诗七首,其中一首非常有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写的就是与吐谷浑作战的情景。

慕容吐谷浑和弟弟一别以后,相隔千里,两家慕容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但吐谷浑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辽西故土,他们的墓葬,墓门全部朝向东北方向,隐含着对家乡的眷恋。在辽西的慕容廆也是无比悲伤,亲自创作《阿干歌》,表达出对吐谷浑的思念,并定为燕国“国歌”,也就是作为皇帝出巡或者祭祀时演奏的乐曲。歌词为:

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辞我大棘住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阿干“意思就是“兄长”,歌词忧伤悲哀、一唱三叹。慕容廆去世不久,西南也有一个枭雄去世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6/321663.html

“吐谷浑政权建立者:活到72岁竟然留下60个儿子”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张飞为何敢多次叫板吕布?他们二人的实力如何?

三国时期张飞为何敢多次叫板吕布?他们二人的实力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吕布作为汉末三国第一猛将,几乎天下无敌,谁都不怕,曾被曹操手下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等六员一流大将合围,但是吕布全然不惧,最终全身而退。但是,吕布却很忌惮张飞,每次见到张飞,面对张飞的挑衅,吕布都显得有些顾虑,那么,吕布到...

刘邦和吕雉是狠辣出名的 他们为何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刘邦和吕雉是狠辣出名的 他们为何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曾经做了一件违背刘邦意志的事情,让刘邦起了杀心,有十几次想直接杀了夏侯婴,但也正是这件事让吕后这个心狠果断的人对夏侯婴充满了感激之情,而这件事正发生在...

朱文正是什么人?朱元璋将他幽禁至死的原因是什么?

朱文正是什么人?朱元璋将他幽禁至死的原因是什么?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朱元璋的亲侄儿,。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有人说,想把事情看彻底,就应该多读历史,想让自己更优秀,还是要多读史书。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做法,其实不自觉地都在效法古人。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将相,他们的一生都在你我的指尖划过,...

明朝时期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真相是什么

明朝时期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真相是什么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郑和下西洋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重彩的一笔,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明朝有一项壮举不得不提,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他都到过哪些地方,朱棣此举的背后有何深意呢?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夹杂着明朝的政治和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

三国时期袁术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 最后为何迅速败亡

三国时期袁术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 最后为何迅速败亡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三国时期,袁术为何敢率先称帝,称帝之后为何又迅速败亡?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众所周知,黄巾起义之后,汉室已经摇摇欲坠,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是那个时代真实写照,而除了我们熟知的曹孙刘三家之外,还有两个诸侯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就是袁绍,袁术兄弟二人,而袁术也是...

西凉军围攻长安后,吕布连十天都没有坚持住是为何?

西凉军围攻长安后,吕布连十天都没有坚持住是为何?

吕布,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号称“飞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一年,发生了好几件影响到历史走向的大事。先是王允联手吕布干掉了权倾一时的董卓,然后两人在长安共掌朝政,眼看就要天下太平。但仅两个月后,董卓余部就在李傕、郭汜、张济、樊...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历史上许褚的儿子是怎么死的?钟会为何要杀他?

历史上许褚的儿子是怎么死的?钟会为何要杀他?

许褚是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猛将,勇力绝人。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许褚是草操的大将,虽然很少独立统领作战,但是,许褚多次在战场上救了曹操,比如,渭水之战,马超杀的曹操狼狈逃跑,在船上,许褚一只手撑着马鞍着为曹操挡箭,一只手摇橹,可以说,如果没有许褚,曹操早就死了好几回了。然而,许褚立了...

评论列表

杨洋
杨洋
20分钟前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然而在这乱世之中却有一处世外桃源——吐谷浑部族的家园,慕容鲜卑大单于的宝座之争引发了兄弟之间的纷争与迁徙历程令人感慨万分。阿豺折箭典故展示了团结的力量之伟大;而良马成为其强大骑兵之源也为部族带来了安宁祥和的生活时光延续三百多年之久直至唐朝而后被吞并消失于历史长河但人们对它的记忆仍然留存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永存于心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