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后周攻南唐之战: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08)180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是五代十国的后期,当时已经到了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后周,后周的柴世宗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准备统一整个国家。后周的策略是先南后北,准备先讨伐蜀国和南唐,再北伐契丹。

后周攻南唐之战: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

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南唐是南方的大国,后周想要统一南方,就要先讨伐南唐。南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就联合后周周边的国家,准备联合讨伐后周。南唐在南方联络了蜀国,在北方联络了辽国和北汉。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已经到了五代十国将要结束的时候,自唐末到后周,战乱不断,百姓和有志之士都厌倦了战争,迫切希望统一。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当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士来到后周任职。

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背景下,后周攻南唐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较量。后周是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而南唐虽然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但是南唐国力强盛,是当时唯一能够抗衡后周的国家。

契丹与后周的矛盾也是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契丹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在中原内乱的时候,契丹趁机侵略中原,在北方称雄。后周的北方紧挨着契丹,两个国家必然会发生战争。后周想要讨伐契丹,必须要先平定自己的南方,免得南唐趁机偷袭。因此后周更先选择讨伐的是南唐。攻下南唐在江北的城池后,后周在讨伐契丹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后周攻南唐之战作战方

后周攻南唐之战作战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后周,一方面是南唐。后周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统一的任务降到了后周的头上。虽然有些小国家不想被后周统一,但是历史的大势是无法阻挡的。

后周攻南唐之战: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南唐后主李煜画像

例如吴越国就心甘情愿替后周作战。吴越国是后周的盟国,在后周攻南唐之战中,吴越国作为后周这边的参战国家,派出了水军进攻南唐的军队。吴越国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吴越国位于南唐的侧面,很有可能被南唐吞并,另一方面是因为吴越国看到后周统一天下的大势,趁势依附,得点好处。

南唐也联络了很多国家进攻后周,后周统一天下的想法让当时的小国家受到了威胁,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抵抗后周的统一,后蜀就是南唐这边的参战方。后蜀在陕西的土地被后周攻下。在后周攻南唐之战中,后蜀派兵进攻后周。

南唐这边作战方还有契丹,契丹是北方的草原强国,契丹的战略是扶弱伐强,中原有国家强大,契丹就会骚扰这个国家。在五代时,契丹与这五个朝代都有过战争,甚至还攻进过洛阳。后周强大以后,契丹为了阻止中原统一,就找机会削弱后周。

后周攻南唐之战作战方虽然是分为两方,但这两方的国家心思并不统一。以吴越国来说,吴越国虽然希望后周赢了南唐,但是并不希望南唐被灭,因为南唐一旦被灭,吴越国也就要被灭亡了。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是后周大获全胜,南唐割地赔款。后周攻南唐之战后,南唐向后周称臣,并将江北仅存的四座城池割让给后周,南唐每年还给后周大量的布帛。这次战争以后,南唐没有了争霸的实力,只能龟缩于江南之地。

后周攻南唐之战: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图片来源于 ***

后周攻南唐的时候,也顺带打击了那些抗拒统一的小国。南唐得知后周军南下的消息后,联络后周周围的小国,合力抵抗后周。蜀国就加入了南唐这一方。后周为了惩治蜀国,派出军队攻击蜀国的汉中和秦州,最后得到了蜀国在陕南的土地。

后周攻南唐还大大震慑了契丹,契丹一直以草原强国自居,对中原的步兵很轻视。后周发动的这次战争非常迅速,短时间内让南唐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国土,这让契丹看到了后周强大的力量。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后周沉重地打击了南唐,这让那些抗拒统一的小国很受震撼。另一个方面,后周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就可以向北讨伐契丹了,解除契丹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后周攻下南唐在江北的土地后,就可以凭借长江天险防备南方的小国。这样后周在进攻契丹的时候,长江以南的小国就无法越过长江对后周进行骚扰。契丹是一个以骑兵为主的国家,后周想要讨伐契丹,就得出动大量步兵,出动大量兵力就必须保证后方的安稳,而后周攻南唐之战提供了这种安稳的结果。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意义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意义在于加快了国家的统一步伐。自从唐末以来,中原大地出现大的分裂,分裂成了十个国家,这些国家互相争霸,战火不断,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原大地的战乱也让北方的游牧民族伺机入侵,劫掠中原人民。

后周攻南唐之战: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后周太祖郭威画像

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后周攻南唐之战使得南唐的江北之地被后周统一,在这个时候,后周基本上统一长江以北的土地。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后,后周就可以借着长江天险,防备南方的国家,然后北上进攻契丹。

契丹是唐末发展起来的游牧民族,在五代十国时期数次参与中原地区的战乱,曾经攻陷过洛阳一次,在洛阳烧杀抢掠。契丹还从后晋石敬瑭手中拿到了幽云十六州,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契丹的实力大增,对中原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后周想要讨伐契丹,必然先要稳固自己后方。南唐的江北之地虽然与后周的土地隔着淮河,但是淮河比不了长江,想要渡过淮河的话,在淮河上搭浮桥就可以。后周攻南唐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南唐的江北之地。后周攻南唐之战的意义就在于为攻打契丹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后周进攻南唐是一次重要的战争,凭借着这次战争,后周对内对外都打出了意义。对内来说,后周收服南唐后,极大的震慑了其他不愿被统一的小国家,对外来说,平定了大后方,后周就可以全力对付契丹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7/324672.html

“后周攻南唐之战: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的相关文章

明朝灭亡时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救国

明朝灭亡时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救国

对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啥不见了,他们去了哪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明史》锦衣卫,是明朝政治生活当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组织。这个组织设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虽然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裁撤,但又因为明成祖...

穆皇后吴氏:本是刘焉的儿媳,后被刘备立为皇后

穆皇后吴氏:本是刘焉的儿媳,后被刘备立为皇后

穆皇后吴氏(?-245年),本名不详,民间谣传为“吴苋”,陈留郡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的皇后。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氏早年丧父,其父生前与刘焉交情深厚,所以全家跟随刘焉来到蜀地。后刘焉听相面者说吴氏有大贵之相,于是为儿子刘瑁迎娶吴氏。刘瑁死后,吴氏...

和珅作为贪官到底有多富 换做现在是多少钱

和珅作为贪官到底有多富 换做现在是多少钱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大贪官和珅有多富?若将他的家产放到今天,大概有多少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和珅不只是在清朝,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都算得上是巨贪,《清史稿》中记载他仅仅是家中就:“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而这...

孙尚香是怎么死的 跳河自尽是不是真的

孙尚香是怎么死的 跳河自尽是不是真的

对孙尚香是怎么死的历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孙尚香与刘备的爱情故事吧。很多人对孙尚香的死感到惋惜。下面,就来讲述一下孙尚香是怎么死的吧。孙尚香是自己跳入河中而去世的。孙尚香跳河是为了刘备,当时,孙尚香已经是刘备的夫人了,孙尚...

黄忠和魏延谁的武艺更高 谁更有资格做五虎将

黄忠和魏延谁的武艺更高 谁更有资格做五虎将

还不知道:黄忠和魏延哪个武艺更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天下最强的武将是吕布,而仅次于吕布的就是蜀国五虎将了。由于吕布早死,因此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组成的五虎将团队也成了后来最强的武将组合。相比较而言,黄忠由于年龄太大了因此老被人挑刺,甚至还有人...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

大唐能成就盛世,武则天扮演着什么角色?

大唐能成就盛世,武则天扮演着什么角色?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很显然,大唐荣耀不全是武则天的功劳。唐朝自开国以来,在李隆基时期出现第二高峰——开元盛世,这里面有武则天一定的功劳,但总的来说主要由于唐高祖及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以及唐玄宗的治国方略,才成就了...

阴丽华是什么出身?她为何能如此得宠?

阴丽华是什么出身?她为何能如此得宠?

阴丽华是东汉刘秀的第一位结发妻子,被后世许多的人称赞为贤后。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是东汉时期流传的一则千古名句,由汉光武帝刘秀亲口所说,其中的阴丽华(东汉的第二位皇后)就是他的妻子。那阴丽华到底有何魅力,让刘秀如此喜爱一,出身名门阴丽华为南阳豪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