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08)250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是五代十国的后期,当时已经到了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后周,后周的柴世宗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准备统一整个国家。后周的策略是先南后北,准备先讨伐蜀国和南唐,再北伐契丹。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

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南唐是南方的大国,后周想要统一南方,就要先讨伐南唐。南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就联合后周周边的国家,准备联合讨伐后周。南唐在南方联络了蜀国,在北方联络了辽国和北汉。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已经到了五代十国将要结束的时候,自唐末到后周,战乱不断,百姓和有志之士都厌倦了战争,迫切希望统一。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当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士来到后周任职。

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背景下,后周攻南唐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较量。后周是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而南唐虽然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但是南唐国力强盛,是当时唯一能够抗衡后周的国家。

契丹与后周的矛盾也是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契丹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在中原内乱的时候,契丹趁机侵略中原,在北方称雄。后周的北方紧挨着契丹,两个国家必然会发生战争。后周想要讨伐契丹,必须要先平定自己的南方,免得南唐趁机偷袭。因此后周更先选择讨伐的是南唐。攻下南唐在江北的城池后,后周在讨伐契丹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后周攻南唐之战作战方

后周攻南唐之战作战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后周,一方面是南唐。后周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统一的任务降到了后周的头上。虽然有些小国家不想被后周统一,但是历史的大势是无法阻挡的。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

南唐后主李煜画像

例如吴越国就心甘情愿替后周作战。吴越国是后周的盟国,在后周攻南唐之战中,吴越国作为后周这边的参战国家,派出了水军进攻南唐的军队。吴越国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吴越国位于南唐的侧面,很有可能被南唐吞并,另一方面是因为吴越国看到后周统一天下的大势,趁势依附,得点好处。

南唐也联络了很多国家进攻后周,后周统一天下的想法让当时的小国家受到了威胁,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抵抗后周的统一,后蜀就是南唐这边的参战方。后蜀在陕西的土地被后周攻下。在后周攻南唐之战中,后蜀派兵进攻后周。

南唐这边作战方还有契丹,契丹是北方的草原强国,契丹的战略是扶弱伐强,中原有国家强大,契丹就会骚扰这个国家。在五代时,契丹与这五个朝代都有过战争,甚至还攻进过洛阳。后周强大以后,契丹为了阻止中原统一,就找机会削弱后周。

后周攻南唐之战作战方虽然是分为两方,但这两方的国家心思并不统一。以吴越国来说,吴越国虽然希望后周赢了南唐,但是并不希望南唐被灭,因为南唐一旦被灭,吴越国也就要被灭亡了。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经过

在后周攻灭南唐之战的经过中,后周一直处于优势,南唐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国家,有着强大的步兵与骑兵,而南唐处于南方,只有步兵,没有骑兵,但是南唐的水军是天下之一的。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

南唐后主李煜画像

南唐的国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长江以北,一部分位于长江以南,后周这次的目标是攻下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后周在进攻南唐的时候,派兵攻城。后周军更先需要的是渡过淮河,他们使用的是浮桥。

后周攻灭南唐之战的经过中,水军的交战也很有亮点。在淮河以南,水网交错,南唐的很多城池之间利用河道进行沟通联系。后周为了切断南唐城池之间的联系,就赶制战舰,同南唐的水军作战。南唐的水军虽然在长江上无敌,但是在小河流里发挥不了优势,被后周各个击破。

吴越国的水军在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经过中也对后周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吴越国位于江苏浙江一代,这一带的人们自小熟悉水性,因此吴越国的水军很强大。吴越国与南唐经常交战,互相知道对方优缺点。

吴越国在后周攻南唐的时候,配合后周的水军进攻南唐。后周的水军虽然是临时组建的,但由于后周国富,在水军建设上花了大力气,因此水军并不比南唐差。加上吴越国的水军,南唐水军在这两个国家面前一败涂地,最后不得不割让了长江北岸的土地。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是后周大获全胜,南唐割地赔款。后周攻南唐之战后,南唐向后周称臣,并将江北仅存的四座城池割让给后周,南唐每年还给后周大量的布帛。这次战争以后,南唐没有了争霸的实力,只能龟缩于江南之地。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

图片来源于 ***

后周攻南唐的时候,也顺带打击了那些抗拒统一的小国。南唐得知后周军南下的消息后,联络后周周围的小国,合力抵抗后周。蜀国就加入了南唐这一方。后周为了惩治蜀国,派出军队攻击蜀国的汉中和秦州,最后得到了蜀国在陕南的土地。

后周攻南唐还大大震慑了契丹,契丹一直以草原强国自居,对中原的步兵很轻视。后周发动的这次战争非常迅速,短时间内让南唐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国土,这让契丹看到了后周强大的力量。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后周沉重地打击了南唐,这让那些抗拒统一的小国很受震撼。另一个方面,后周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就可以向北讨伐契丹了,解除契丹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后周攻下南唐在江北的土地后,就可以凭借长江天险防备南方的小国。这样后周在进攻契丹的时候,长江以南的小国就无法越过长江对后周进行骚扰。契丹是一个以骑兵为主的国家,后周想要讨伐契丹,就得出动大量步兵,出动大量兵力就必须保证后方的安稳,而后周攻南唐之战提供了这种安稳的结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7/324680.html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结果: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 的相关文章

象牙席是什么东西?雍正下令不允许不再制作是为何?

象牙席是什么东西?雍正下令不允许不再制作是为何?

雍正,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如何避暑,古往今来都是人们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虽说现代人已经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避暑,不再遭受酷暑的煎熬。不过,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相比而言,古人的避暑方式,反而显得生态而节能。那么,...

文鸯:魏末晋初时期名将,被诬告谋反,夷灭三族

文鸯:魏末晋初时期名将,被诬告谋反,夷灭三族

文俶(238~291年),字次骞,小名阿鸯, 世称文鸯,沛国谯郡人。魏末晋初时期名将,曹魏扬州刺史文钦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骁勇善战,依附大将军曹爽,效忠于王室。大将军司马师废黜皇帝曹芳后,参加毌丘俭淮南起兵。兵败之后投奔吴国。后跟随文钦率军支援诸葛诞...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生卒年不详),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东汉末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董和率家族西迁。在刘璋手下相继担任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任内以身作则,改善了崇尚奢华的风气。后迁任益州太守,与少数民族相处融洽,深得他们的爱戴。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陈庆之,白马探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二十四史之一的《梁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其实是两句童谣。童谣的内容是关于南梁名将陈庆之的故事,正是由于这两句童谣,陈庆之由此得了一个“白袍将军”的外号。这首童谣也让人们对这位将军产...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中说过“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有些让人费解的。有哪些让人费解的地方呢?其一,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都追求“德政”。尧舜时期的德政,是后期历代统治者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为什么要死磕合肥,对于东吴来说,合肥和荆州孰重孰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短时间失去主动进攻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孙权而言都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如刘备就趁机以荆州为跳板一路入川得益州、攻汉中,从一穷二白的流亡军阀转...

关羽和张飞在三国演义中与正史中的差别有多大?

关羽和张飞在三国演义中与正史中的差别有多大?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关羽和张飞在正史中被称为“万人敌”,连周瑜都称他们为“熊虎之将”,勇猛过人。在演义中,关羽和张飞也非常厉害,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武艺绝伦。张飞在长坂坡以二十骑断后,吓退曹操数万大军,十合杀死袁术大将纪灵。然...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唐太宗临终之时,为李治安排的辅佐大臣中,最后善终的只徐世勣一人。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徐世勣(徐懋功)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人,他虽然并不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那样,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半路从李密那里投奔到李世民手下的。但是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从来没有打击过他。他也在李世民的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