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有哪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20)130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不断的发生政权更替,战乱频繁,因此著名的大战役数不胜数。然而如果非要列举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的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巨鹿之战(项羽对战章邯、王离)

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对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交战的原因就不做赘述了。秦军主将章邯、副将王离,拥兵40万人。项羽杀了主将宋义后,直接指挥的军队有5万人,另外各诸侯国还有十余万援军在巨鹿周围,但是不敢与秦军交战。项羽渡过黄河以后,破釜沉舟,亲率9000江东子弟兵与秦军前锋王离的10万人交战,9战9捷,以人类战争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击败了数十倍的敌人,赢得了灭秦战争的最关键的一场胜利。战后,秦军主将章邯向项羽投降,投诚的20余万秦军被项羽坑杀,观战的各国诸侯将军全部向项羽跪拜,项羽也因此而自封为西楚霸王。

巨鹿之战后不到一个月,秦二世被赵高谋杀,秦国失去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

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有哪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

2、昆阳之战(刘秀对战王邑、王寻)

昆阳之战发生于公元23年五月至六月,交战的双方是以王莽为首的新政权军队与以光武帝刘秀为首的绿林军的一次决战。

新政权的军事将领主要是王莽的亲戚王邑、王寻,拥兵43万余人,兵精粮足。绿林军的主将是西汉皇族后裔刘秀,有军队17000人,大部分是乡下农民。单从双方军队的人数来看,新军是绿林军的25倍,士兵的综合素质也高,按理来说击败绿林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刘秀发挥其超人的军事指挥能力,硬是以少胜多,击败了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奠定了东汉王朝的基础。

昆阳之战中,新军主帅王邑妄图以人海优势击破昆阳,不惜喊出了:屠此城,碟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的口号。可惜,久围不破的昆阳城,瓦解了新军士兵的求胜心,也给了刘秀咸鱼翻身的机会。公元23年六月,刘秀亲率3000千敢死队冲出昆阳城,击杀新军大将王寻,42万新军顷刻土崩瓦解,争先恐后逃跑,跟随王邑回到洛阳的不过一千多人。刘秀的绿林军捡新军丢弃的物资都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想不发财都难。

昆阳之战后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斩杀新皇帝王莽,复辟了西汉政权。

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有哪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

3、赤壁之战(刘备、周瑜对战曹操)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7年,交战的双方是东汉丞相曹操与地方诸侯刘备、孙权的联合军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军队超过60万人,实际投入赤壁之战的军队超过40万人(既不是小说所称的80万,也不是某些历史学者考究的20万人,这两组数据都与历史事实不符。历史爱好者可以参考官渡之战、征讨刘表之战曹操的军队人数)。刘备、孙权联军拥兵16万人(刘备3万人,孙权13万人),实际参加赤壁之战的军队人数为5万人。为什么实际参战人数会少于拥有的军队人数,道理很简单,曹操要防止北方的马超、韩遂偷袭,留了十余万大军守卫后方;刘备数败于曹操,确实手上无兵,孙权虽然有13万大军,但短时间无法集中,为了战争需要,就近挑选3万精兵打头阵,剩余的军队待聚集后作为第二梯队。因此赤壁之战的实际兵力对比为曹操军40万人对孙、刘联军5万人,8比1的人数比,曹操占有绝对优势。

赤壁之战的具体战役进程小编在这里就不介绍了。反正是不习惯水战的曹操军队中了孙、刘联军的火烧之计,一败涂地。40余万大军跟随曹操逃出生天的不过数万人(不是小说上讲的数十人),短时间内无法再对江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赤壁之战奠定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基础。从此以后,形成了以曹魏、蜀汉、孙吴为主的三个地方政权,东汉灭亡。

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有哪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

4、淝水之战(谢安、谢玄对战符坚)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交战的双方是以符坚为首的前秦政权对战以谢安、谢玄为主要军事统帅的东晋政权。

以兵力来说,前秦皇帝符坚倾国出动,实际参战兵力超过117万人。东晋虽然也拥有不低于50万人的军队,但这些军队分散在桓、王、谢三姓大族手里。为了牵制前秦,桓冲、王蕴手里的20余万兵力没有参与淝水之战。实际直接参加淝水之战的东晋军队就是谢安侄子谢玄手里的8万北府兵,另外还有10余万军队在后方集结当中,这些军队直到战役结束都没有参与进来。

前秦皇帝符坚以众击寡,志在必得,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后退时被东晋降将朱序捣乱,大呼:秦军已败!不明就里的前秦士兵以为己军被击败,争先恐后的向后逃窜,百万大军损失殆尽,跟随符坚回到都城的亲兵仅800骑而已。

淝水之战粉碎了前秦统一中国的梦想,同时也延长了东晋王朝的统治时间。

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有哪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

5、睢阳之战(张巡对战令狐潮)

睢阳之战又称睢阳保卫战,发生于公元756年,交战的双方是以唐朝睢阳守将张巡为首的官军对战以令狐潮为首的投降安禄山的叛军。

从字面兵力来看,张巡部前前后后参战兵力为7000人,另外还有3万多老百姓。令狐潮投入进攻睢阳的兵力共计18万余人。

战役的过程就不多说了,简单的介绍一下战役的结果。张巡以7000人的兵力,坚守睢阳半年之久,杀伤叛军超过12万人,最后全军覆没。安史之乱结束后,唐肃宗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后世皇帝追封张巡为通真三太子,追封张巡部将雷万春为雷霆驱魔大将军,追封张巡部将南霁云为秦州慧音山昭佑嘉泽二龙神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7/326837.html

“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有哪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 的相关文章

徐盖:唐朝名将李勣之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盖:唐朝名将李勣之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盖(?~633年),字广济,原先为高平望族,曹州离狐人,隋唐大臣,唐朝名将英国公李勣之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武德二年,李勣归顺唐朝,赐姓李氏,册封徐盖为济阴郡王,固辞。乃封上柱国、舒国公,授散骑常侍、陵州刺史。贞观七年(633年),徐盖病逝,追赠潭州都督,...

秦惠王为何要杀商鞅?事后为何没人替他平反?

秦惠王为何要杀商鞅?事后为何没人替他平反?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秦国因为实施“商鞅变法”,获得了巨大的红利。后来,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却开始清算商鞅。商鞅走投无路之下,被逼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商鞅被杀后,秦惠王还对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秦惠王虽然对商鞅处以极刑,但是...

诸葛亮为人那么厉害 后代为何如此平庸

诸葛亮为人那么厉害 后代为何如此平庸

对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何他的后代却很平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还在水景先生手下读书的时候,因为他那逆天的智商和浩瀚,水景先生感叹,谁能得到他,谁就能安定天下。诸葛亮出师后得到卧龙的称号,因此蛰伏在龙中,看大势所趋。刘备第三次来茂禄请他下山时,诸葛亮...

赵飞燕是什么出身?她与汉成帝是如何相识的?

赵飞燕是什么出身?她与汉成帝是如何相识的?

从古至今,最不乏才子美女。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赵飞燕,绝世美女,舞姿缥缈,身轻如燕,能做掌上舞。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可谓荣宠一时,羡煞六宫。然而根据《汉书》记载,其实赵飞燕在被封为皇后之后,就已经不再那么受宠了,更受宠的是自己的亲生妹妹赵合德,最终正值壮年无病无灾的汉成帝刘骜,就...

诸葛亮死后谁成为了他的接班人?为什么是蒋琬?

诸葛亮死后谁成为了他的接班人?为什么是蒋琬?

蒋琬 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诏,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而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便任命蒋琬为尚书...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还不知道:雍正为何将亲儿子弘时幽禁致死?他比乾隆真的差太多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清朝历代皇长子,都非常难做,除了那些早年夭折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康熙的长子胤禔被幽禁致死,雍正实际的长子弘时也被削除宗籍,乾隆的长子永璜也被训斥早逝,道光的长子奕纬更是传...

韩信被骗入宫里被宫女用竹签活活戳死 韩信为何死的那么惨

韩信被骗入宫里被宫女用竹签活活戳死 韩信为何死的那么惨

对“兵仙”韩信死得有多惨?被宫女拿着竹签活活戳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是西汉有名的开国功臣,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淮阴侯。同样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和张良活了64岁,唯独韩信只活了35岁。在古代,能活到60岁的人...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时期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扑朔迷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海东青,结果康熙看到的却是一只死鹰,于是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并当众说出了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