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命名的 史思明为何很少人提及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安史之乱”让安禄山臭名昭著,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在史书中,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无几的,没什么区别。如若不然,史家是不会用他们各自的姓,然后合二为一来命名此次动乱的。
“安史之乱”的后半段,也就是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之后,史思明就已然成为叛军的主脑人物。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这人虽够狠,可却没有一点乃父之风,完全就是一无能之辈。在唐军的轮番进攻下,无能的安庆绪是被打得节节败退,直至被围困于邺城。此后,自身难保的安庆绪,为了活命,只得赶紧向史思明求援,以帝位相诱。
史思明也是一个有野心之人,见安庆绪居然愿意以帝位相让,他自然是满心欢喜地接受。不久,他就发十三万范阳兵前往援救,但是到了邺城附近后,惧于唐军,史思明一直不敢贸然前往,只是派部将李归仁率一万兵马驻于,与邺城遥为声援,静待时机。
就这样,到了十一月,史思明才等到了一个机会。因魏州代刺史崔光远错杀骁将李处崟,自毁军心,史思明乘机大举进攻魏州,次月即占据魏州。在占据魏州的第二天,等不及的史思明就在魏州城北设坛祭天,自称大圣周王,自立为王。四月,史思明诛杀安庆绪,自称大燕应天皇帝,改元顺天。随着安庆绪的被杀,史思明的自立为帝,“安史之乱”在此时就变成了史思明与唐军的双雄之战,此时谁胜就是这天下唯一的王。
可以这么说,“安史之乱”前期是安禄山与唐军的战争,而后期却是史思明与唐军的战争。因此只要谈论起安史之乱,就必然是绕不开这他们,毕竟安史之乱他们就是叛军的主脑,整个安史之乱就是他们一手造就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提起安史之乱,首先想到的却是安禄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当代,安禄山的知名度显然是远远高于史思明的,而正是因史思明知名度较低,致使现在很多人在谈到安史之乱时,是只提安禄山,不提史思明,或者是只重点介绍安禄山,对史思明却一笔带过。
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何史书中明明存在感相差无几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出现当代人们一谈到安史之乱,史思明就几乎已等同于透明这般悬殊的差距呢?
很简单,安禄山的知名度之所以要高于史思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关于安禄山的影视剧要多于史思明。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有“安史之乱”事件描述的影视剧,如《杨贵妃》、《唐明皇》、《杨贵妃秘史》、《神鬼八阵图》、《大唐芙蓉园》等,他们在描述安史之乱时,多数都将镜头着重放在安禄山的身上,去讲述他在安史之乱中的所作所为,而对于史思明却是刻意地忽略他的存在,对他的描述是少之又少。
正是因为现在多数影视剧在讲述安史之乱时,都只是去刻意讲述安禄山,却将史思明忽略,这才致使在现代,人们一谈到安史之乱,就只知安禄山,却不知史思明。
那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剧都着重去讲述安禄山,却忽略史思明的存在呢?
我们都知道,影视剧拍出来就是为了赚钱,而出品方若想让这部影视剧卖出一个好价钱,那就必须得把它拍得好看,拍的吸引人,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去买这部影视剧的版权。简单地说,影视剧要的就是一个噱头,只要有吸引人的噱头,就绝对会有人喜欢去看。
那在安禄山与史思明谁更有噱头呢?显然是安禄山。
凭借着与杨贵妃那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安禄山在噱头上就已经全面压制史思明啦!熟读史书的,都知道安禄山未叛乱前,他曾经为巴结玄宗,认杨贵妃为母,因这段关系,野史对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是猜测不断,甚至还传有安禄山掷伤过杨贵妃乳的谣言!想想看,虽然这些传说多半是假的,但是对于向来会在片头打上“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影视剧来说,这些野史之言却恰好给了他们足够的素材。试想,你是喜欢看风月的野史之言,还是喜欢看刻板的正史之说呢!
由此,正是因为安禄山自带着太多太多的野史之言,而这些野史之言恰好全都是能够吸引人去关注的噱头,这才让现在多数的影视剧在描述安史之乱之时,都愿意将镜头着重放在安禄山的脸上,而不愿去描述史思明,毕竟安禄山的事情,要远比史思明来得更有吸引力。
总得说,在当代,人们之所以一提到安史之乱,就只会想起安禄山,却忽略到史思明,这完全就是因为影视剧刻意忽略到史思明造成的。因为人们接触最频繁的影视剧,他们在描述安史之乱时,都只关注安禄山,而忽略史思明,这才造成了当今大多数人只对安禄山有印象,却对史思明没有多少印象。
当然,如果熟读史书的,或是稍微熟悉安史之乱的,对安禄山与史思明肯定是有同等的印象的,因为在安史之乱中,这两位都是无法绕开的叛军主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