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24)181

被迫撤军的岳飞部队

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的重要性在于,因事变的发生,使赵构的对金战略由想战又想和的状态彻底地变成了和;使赵构产生了对军事将领的极度不放心,感到难于驾驭而想剥夺他们的兵权,重新拾起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又由于岳飞的负气“撂挑子”,使赵构失去了对岳飞的信任。

事起于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他虽是将门之子,也很能打仗,但品德无法和岳飞相比。岳飞不爱财,不好色,不怕死,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一门心思地光复河山。而刘光世却积蓄了大量的钱财,在国家初稳时,完全厌倦了艰苦的军旅生涯,对于光复国土早已失去了兴趣。于是,他手下的五万大军成了骄兵悍将,军纪很差,欺侮百姓,骚扰地方,一时朝野上下多有责难。刘光世听到风声,便就坡下驴,上书皇帝称自已身体不好,不想带兵了,希望给自已安排一个闲职。赵构倒也爽快--这也正中赵构下怀,他怕的就是骄兵悍将一旦坐大不好收拾。于是不但答应了刘光世的请求,还赏给他一堆珍宝古玩。刘光世大为喜欢,把玩了一整夜。这种表现,让赵构很满意很放心。

赵构决心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并节制川陕诸军。为了岳飞能接收顺利,专门写了一个手诏给岳飞和刘光世及所属部队:要求这支部队听从岳飞的号令,就象皇帝亲临下令一样(“如朕亲临”)。如果有人不听,“邦有常宪”,要依法严惩不贷。还在诏书中要岳飞担起“将雪国家之耻,拯海内之穷”的重任。

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著名的主战派首领,时任宰相的张浚和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势不两立的两派首领在这件事上竟一致起来!但反对的理由是强有力的,就是搬出来防范裁抑武将的祖完家法,防止武将坐大。实际上,这几年已有不少文臣说过这个问题了,也使赵构很为这个问题焦虑。但是正在进行的战争让赵构无法限制和得罪带兵的将军们。怎么能设想,一边让他们出生入死保卫国家,一边限制他们,说他们是靠不住的潜在的危险人物?但现在不同了,国家初步安定了,以文制武的传统政策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于是张浚给赵构进言:让一员武将掌握过大的兵权,一旦此人功盖天下,便可能会尾大不掉,威震人主,那时就悔之莫及了。赵构对张俊秦桧“合兵为疑”的议论深以为然。马上给岳飞另写手诏,委婉地取消了成命。

张浚秦桧的话,对赵构来说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前不久,曾招最宠爱,最信任,最可依赖的岳飞到寝殿议事时,本来相谈极欢恰,但不料岳飞突然提出了早定皇位接班人的建议。一个在外带兵的将军怎能犯如此大忌“越职言事”?历朝历代,手握重兵的大将参与皇位的竞争,演出了多少血肉横飞的惨剧?当下赵构就变脸变色:“你虽是出于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这种事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当时脸色也变了,很不自在,但却没有请罪认错。岳飞的不高兴让赵构看出来了,于是在岳飞走后,就招岳飞的参谋长薛弼,说了此事,关照他说:“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喻之”(“看样子岳飞不太高兴,你可以去开导开导他”)。糟糕的是,忠心不二的岳飞没有接受教训,在后来的一封密奏中,又一次提到这个极敏感的问题:希望皇帝尽快确定过继皇子的继承名分。这不能不让赵构着恼(赵构唯一的儿子早被吓死了,而他又因战乱败亡得了临事不举,不能人道即得了阳痿的毛病。正在想尽办法医治呢,并非一点希望也没有呀。现在的两个皇子是过继来的)并产生疑虑,他为什么对皇位继承感兴趣?从此,信任是大大地打了折扣了。张浚秦桧的一席话,使赵构“清醒”了:“岳飞是不能让人放心的,让他率领全国近一半的兵马,是太多了”。立即收回了成命。

张浚在向皇帝进言时,说的固然冠冕堂皇,但还是有私心的。他身为宰相兼任都督,都督府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全国军队的更高管理机构。但他却无兵可用--现在的军队都是自已冲杀出来的,国家原来的军队早已被金人打败了,解体了。他多么想拥有一支自已的部队啊,刘光世要辞掉军职了,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让岳飞接管这支部队而且还要他节制川陕部队,那不就是真正的都督了?那还要我作什么?再说,张浚已经在皇帝的支持下,对北伐中原作好了部署,各军都已经进入了出击位置,这个统帅只能是我张浚自已,怎能是岳飞呢?所以他坏了岳飞的事,并想以都督府参军吕祉替下岳飞来接管这支部队,不能不说是出于私心。秦桧本来是主和的,抗金在他看来不过是促和的一种手段。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又很爱打仗,多次明确反对和谈,让他的势力增大,显然对和谈不利。

于是,三个各怀小九九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走到一起来了。这当然使岳飞不快,他正磨拳擦掌准备率这十五万大军和金人大战一场,以图一战恢复中原,为皇帝尽忠诚,为人民解倒悬。现在却突然不给他这五万军队了,而且张浚和秦桧的话可能传到他耳朵了,他心里能痛快么?

皇帝让张浚处理善后。张浚找到岳飞,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似的向岳飞征求意见:“让王德担任淮西部队的总管,郦琼副之,吕祉来统领,你看如何?”岳飞是不愉快的,但还是很克制:“王德和郦琼互不服气,必会发生二虎相争,吕祉是一介书生,不习军旅之事,怕难以服众。”张浚又问:“那么张俊怎样?”岳飞答:“张俊脾气太暴,又少谋略,人们不会服气的。”张浚不高兴了,又问:“杨沂中应该行了吧?”岳飞答:“沂中虽勇,但和王德不多,还是驾驭不了这支部队,一旦处置失措,变乱弹指间就会发生。”张浚终于忍不住了:“我就知道非你来不可!”这句话是很伤人的,岳飞于是也火了,很气愤的说:“你既问我,我不敢不椐实回答,难道我是图谋这支部队吗?”就这样,两个坚决的主战派战友闹翻了。

岳飞离开都督府,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不等皇帝批复,丢下十万大军,径直回了庐山,说是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岳飞的这种赌气行为可把张浚气坏了,他多次上奏皇帝,坚决弹劾岳飞说:“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岳飞处心积虑地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的意图是要挟皇帝)。赵构则是又气又急又恨:这不是骄横跋扈么?这不是对我大不敬么?赵构完全的接受了张浚的看法,心是彻底的凉了,再也不信任岳飞了,只剩下利用了,当没有利用价值时,就只有卸磨杀驴了。

可是还有正待出击的十万大军在那里等着岳飞呢,北伐作战计划已定,各军已准备好了,岳飞不在怎么行?赵构不得已,采取了一个极为有趣的 *** ,严命岳飞的主要助手李若虚和王贵前去庐山,必要时就在岳飞住处搭间房子住下来,务请岳飞复职。如二人违令或做不到,就将这二人正法。二人奉命,去了庐山,极力劝说岳飞,而岳飞火气不减,就是坚持不出山。一直僵持了六天。第六天,李若虚说了一番很严厉的话,岳飞才不得不答应复出。

李若虚是这样说的:难道你是想造反吗?难道让你复出不是好事吗?你坚持不干,朝廷怎不怀疑你?你想想看,你不过是一个农夫出身,受天子委托,掌握这么大的兵权,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如果你再坚持不复出,我们二人受刑死掉,应该算是没有什么对不起你了吧?可你难道一点都不觉得有愧于我们吗?--实际上,皇帝可能就是这么想的。

岳飞下山了,三次向赵构谢罪。赵构说:“对于你这次的轻率行动,我并不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说的,犯吾法者,唯有剑耳。”这已经是杀气腾腾的警告了,从此,皇家的三尺宝剑,就高悬在岳飞的头顶了。

时机错过了,并统诸军北伐的计划夭折了。岳飞回到鄂州大营,上奏皇帝,请率本部兵马北伐。赵构以手诏回复,表示很欣赏岳飞的忠诚,同意他单独北伐。这时,淮西兵变爆发了。

岳飞就象个伟大的预言家,他和张浚争论时说的话,全部应验了,而且糟的不能再糟了。朝廷用张浚的意见,让王德,郦琼,吕祉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吕祉是这支部队的实际统帅,但他却不会领兵,对将官傲慢无理,只会以势压人,兵将们也不把他这个书生放在眼里。郦琼--原是刘光世的助手,先是和王德闹,把官司打到了御使台。底下的兵将们纷纷不服管教,不听指挥,乱象毕现了。朝廷一看不好,赶快派几个大员去安抚,弹压。吕祉密奏朝迁:光派大员不行呀,还得快派大军来。可这个奏折却被郦琼知道了,于是,郦琼杀了吕祉,率领全军四万多人集体叛变,投降了伪齐。这可是全国军队的四分之一,其对朝野的震动之大可想而知。

淮西事变,不但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态势和力量对比,北伐收复中原在赵构看来是不行了。连岳飞的单独北伐也取消了,急令岳飞转入防御,保住长江防线。淮西事变,对赵构是极重的打击,对将军们可能的翻脸无情深感恐慌。他猛烈惊醒:这些军队和他们的首脑是不可靠的,名义上是国家的军队,他们的首领都有着朝廷封的官职,但是,实质上,在很大的程度是还是私家军队。要不,老百姓为什么叫他们作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刘家军,杨家军?没有一支皇家军?四大主力军全是这些首领们自已拉扯出来拚杀出来的部队呀,这些兵将只认多少年来带领他们出生入死的首领,而不怎么认朝廷的。如果这些首领一朝尾大不掉(现在已经坐大了),有了异心,再来一次“淮西事变”,甚至回过头来打朝迁,该如何是好呀?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军制,把这些军队变成真正的皇家军队!但要整军,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只有和谈。赵构不是个无能的皇帝,他马上开始行动了。之一步就是和谈。他当皇帝十一年了,十一年来换了十个宰相,但左右相中起码有一个是主战的,现在要和了,两个宰相全是主和的了,且秦桧一当就是十八年。之一次的和议是很屈辱的,要向金廷称臣称子,要向金使跪拜,要送大量的金帛。但赵构已下了决心,宁可受辱,宁可偏安一偶,也不要再冒将领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危险了。但首次议和时,金人却是不一致的,和议刚定,金国主战派首领金兀术便又南侵,结果,让岳飞打的溃不成军。这一仗(朱仙镇)把金兀术彻底打爬下了,再也不敢也无力南侵了,于是,他也变成了主和派。和谈和打仗一样,是双方的事,金人的意见统一了,两边都想和了,于是和谈也就成了--南宋朝迁偏安一偶,却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所以,说到底,这“和”是岳飞给赵构打出来的。

第二步,就是学习老祖宗,再来一次“杯酒释兵权”,剥夺将军们的带兵权,让他们离开自已的部队。绍兴十一年四月,朝廷以庆祝柘皋大捷的名义,招集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三将(刘光世早已交过军权了)赴宴,在宴会上,皇帝突然下诏,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副枢密使,三人均不得返回部队。就这样,兵权收回了。然后把这些部队拆开,由四路拆为十路,使哪一路都没有大的力量。再加强朝廷亲率的军力,以监控三将原来的部队。这样,心头之患彻底消除了。

第三步,恢复老祖宗定下的传统军制。把管兵权,调兵权分属两个部门管辖,而由谁指挥部队,则在战时由皇帝委派,打完仗后,交出兵权,打败仗的处罚,打胜仗的赏赐,让他回家去过幸福腐败的生活。

淮西事变,对张浚和岳飞这两个窝里斗(公平地说,是张浚小心眼,搞窝里斗)的主战派却是两败俱伤。赵构恨死了张浚,若不是他为了抓军队,用错人,哪会有这个结局?于是把他免官赶到偏远的零陵去,而且发誓:宁可亡国。也不再用他。在绍兴三十二年时,不到六十岁的赵构将皇位传给了宋孝宗他的养子,而且一直没有干政,但有一件事是破例的,就是新皇帝想重新起用张浚时,赵构说:“小哥,等我老人家百年之后,你再研究这个问题吧。”岳飞也完全的失去了赵构的好感和信任。赵构的冷淡使岳飞很郁闷。他要求增兵,赵构不许,反要他缩小防区;想去金国归还的地区看一看(探虚实),赵构不许;建议北伐,赵构不许;提出“不烦济师,止以本军进讨”,赵构也不许;想任用一个知府(这是赵构原来给他的权力)赵构不但不许,还说“郡守牧民之官,当自朝廷选差,不由将帅辟置!”想归隐,赵构还是不许,派将去接管某地的防务,不让岳飞去,舍近求远从临安派部队。在皇帝的重重疑心和防范下,岳飞还是忠心不改。当皇帝因和谈成功,给将官们奖励,“进秩一等”时,岳飞还是“不知好歹”地连辞三次,说当前局面“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喜”,说朝廷这样大搞奖赏,象拿丧事当喜事办一样,让敌人耻笑,自已也不好向部队传达,感觉很丢人,愧对大家等等。这更引起赵构的不满。当岳飞在朱仙镇大捷,各地兵民纷纷响应,或投入岳军,或起兵配合,岳飞能指挥的兵力达到四十万,军威极盛,正磨拳擦掌准备大举北伐时,赵构慌了。如此强大的兵力,掌握在一个让人不放心的人手里,如何了得!如果他打了北方再打南方,来个“从头收拾旧山河”,岂不完了?于是,惊恐万状地先把两翼部队调回,造成岳飞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再在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可见赵构心理上惊慌到了什么程度)把岳飞调回。其实岳飞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一道金牌就足够了。岳飞被削去兵权并被留在京城以后,随他一块回京的岳云以及部队的将领们心中想必是忐忑不安的,为岳飞的安危焦虑,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就有了岳云给张宪的信。这封信是岳飞授意写的还是岳云的自作主张,是别人代笔还是亲自书写,已无从查考(制造岳飞冤案的主要帮凶之一,岳家军前军副统制王俊说是岳家军通判孙革,于鹏写的)。但写信的人绝对是高手!既象是让张宪夸大敌情引起朝迁的重视以便让岳飞回到部队来,又象是仅了解敌情,关心敌我态势变化;既象是让将士设法恳请朝迁让岳元帅重掌大军,又象是让将士们管理好部队,让岳元帅放心……。总之,没有留下什么把柄。万候卨是拿到了这封信(很可能是从王贵那儿拿到的),本想拿它作主要罪证的,但看来看去看不出破绽,审来审去审不出名堂。这可能就是秦桧说的“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的由来。

有不少学者说,促成赵构杀岳飞的是朱仙镇战役后,金兀术给宋朝迁的的最后通谍似的一封信:“必杀岳飞,而后议和”。我看不一定。朱仙镇战后,金人已无力南侵,这个形势双方都很清楚,连金兀术也由主战变为主和无意再打了,和与战是两国的形势,各自内部的情形,各自的方略和大局所决定的,杀不杀岳飞并不起决定作用。金兀术的信,恐怕一是泄愤,一是向宋朝廷重新发出再开和谈的信号而已。也许,连他也不会相信宋朝廷会因这封信杀了岳飞的。赵构是在淮西事变前后,就开始对岳飞有杀机了。

淮西事变,是赵构战和政策和兵制改革的分水岭。淮西事变促使张浚离开了政坛,使岳飞由信任到受猜忌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7/327544.html

“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的相关文章

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开创仁宣之治的?史书怎么评价他?

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开创仁宣之治的?史书怎么评价他?

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开创“仁宣之治”的?史书怎么评价他?史书评价,因为他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所以能有“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

文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与诸葛诞有矛盾

文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与诸葛诞有矛盾

文钦(?~258年),字仲若,沛国谯郡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魏明帝太和年间文钦任牙门将、五营校督,后拜庐江太守、冠军将军,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及其同党在高平陵之变中被杀,文钦心中不安,执政的司马氏集团为了安抚文钦...

管仲春秋第一相的称呼是怎么来的?一生有何作为

管仲春秋第一相的称呼是怎么来的?一生有何作为

提起管仲这个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管仲通过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及用人上一系列措施,使得齐国走上春秋“五霸之首”。“华夏第一相”并非浪得虚名管仲号称华夏第一相。此人乃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春秋...

历史上皇帝很少有长寿的,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

历史上皇帝很少有长寿的,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

众所周知皇帝是一份“高危职业”,平均寿命仅有39岁,那么问题来了,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要知道,89岁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难得的高龄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来为大家解开乾隆的长寿密码。乾隆有着家族遗传长寿基因,而且国家强盛,烦心事比较少乾隆长寿绝对是有着家族遗传基因的,当然,这个遗传基因不是指的...

雍正在位时期做的那么好 雍正名声为何那么差

雍正在位时期做的那么好 雍正名声为何那么差

清朝的雍正皇帝为何名声差?强迫读书人互相指责,结果适得其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怎么好,这大概和他残酷对待兄弟手足和逼压官员士绅纳税有关。不过雍正也是个很有趣的皇帝,在对待某些敌视他的官员士绅方面,雍正不像他的父亲...

刘备巅峰时期实力如何 刘备能压制其他两人吗

刘备巅峰时期实力如何 刘备能压制其他两人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巅峰时期的刘备,实力到底有多强大?能够力压曹操孙权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

三英战吕布时刘备要是不出手 关羽和张飞能打赢吕布吗

三英战吕布时刘备要是不出手 关羽和张飞能打赢吕布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关张大战吕布的时候,刘备如果不出手,他们两个人能打败吕布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起三国演义中的吕布,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刘关张三兄弟大战吕布的精彩画面,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相当刺激的桥段。刘关张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在小编看来,也是胜之不武的。吕布一个人打...

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诸侯 袁绍有击败曹操的机会吗

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诸侯 袁绍有击败曹操的机会吗

对袁绍有没有可能打败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袁绍是东汉末年的诸侯之一,虽然出身不如其异母兄弟袁术,却凭借自己的威望在东汉末年的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诛灭十常侍的人是他,讨董联军的盟主也是他。纵观东汉末年群雄,袁绍的声望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而在十几年东征西讨之后,...

评论列表

于丽
于丽
7天前

淮西事变是南宋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赵构的战和政策和兵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事件的发生揭示了皇权与军队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展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人心的变化张浚、岳飞等将领因个人恩怨而失去了团结合作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事态的发展偏离了初衷这一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合理性和权力斗争的无情性值得深思的是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需要有更加明智理性的决策避免陷入狭陘的个人利益之争以实现更大的公共利益为目标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更好地应对现实和未来挑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发展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