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希特勒的亲侄子曾 *** 加入美国反纳粹联盟

世界历史4年前 (2020-07-26)471

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消息,希特勒的亲侄子威廉姆·希特勒(William Patrick Hitler)极力反对叔叔的专政暴行,在逃离德国后,诚挚地 *** 加入“反纳粹”联盟。因此,希特勒非常憎恨这个侄子。

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武装部队更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出生于奥地利北部布劳瑙镇一个海关职员之家。中学毕业后梦想当艺术家,去维也纳报考美术学院,结果名落孙山。1913年迁居德国慕尼黑前无固定职业,成为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狂热信徒。

1914年 8月加入德国陆军,在巴伐利亚预备步兵第 16团服役,参加之一次世界大战,军衔至下士。战后退役,曾一度在慕尼克为国防军反谍机关当密探。为寻生活出路,于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该党于次年改名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1921年,希特勒成为纳粹党的魁首,随即组织党的武装冲锋队。

1923年11月在慕尼克发动"啤酒馆暴动",企图仿效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失败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口述了《我的奋斗》一书,鼓吹废除《凡尔赛和约》,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宣扬复仇主义,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反苏 *** 思想。1924年底,希特勒出狱。

出狱后,他改用合法手段夺权。经多年组织工作和苦心经营,待到1933年1月,终于在垄断资本集团和军界支持下,将纳粹党发展成为国会中的之一大党,他本人也因此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开始实现其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1934年总统兴登堡死后,希特勒得以集总统和总理的大权于一身,废止共和国,改称德意志第三帝国,自称国家"元首"。他解散国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其他一切政党,迫害和屠杀 *** 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实行法西斯独裁专政。

1935年,他撕毁凡尔赛条约,宣布重整军备,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他在构成对德国有利的国际形势后,便于 1936年 3月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接著于同年 7 月夥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进而在 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实施兼并,完成了不流血的征服。

1938年,希特勒进一步独揽陆,海,空三军指挥权,担任德国武装部队更高统帅。1939年9月,出兵闪击波兰,正式点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1940年春,把战火燃烧到西方,只用6个星期就打垮了英,法联军,占领了西欧和北非广大地区。1941年6月,又突袭苏联,妄图在 6个星期到 2个月内打败苏联。

但是,在苏联和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打击下,在严寒下的莫斯科城外,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同盟国军队很快在各个战场转入全面反攻,德军节节败退。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56岁的希特勒眼看灭顶之灾降临,便於30日15时30分,同他的妻子埃娃·布劳恩一起,在总理府花园的地下掩蔽部里自杀身亡,从而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据悉,威廉姆·希特勒是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兄弟阿伊洛斯的儿子。1939年,威廉姆逃离德国后的之一站是英国。1940年,希特勒不仅在波兰建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还入侵法国。侄子威廉姆随后又逃至美国纽约,并且开始准备加入“反纳粹”的美国盟军。

1942年,威廉姆写信给罗斯福总统,请求总统批准他加入“反纳粹”队伍。威廉姆在信中写道,他的亲朋好友都将在美国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为自由而战。不管总统大人是否同意,他都有义务递交 *** 书。另外,意志坚定的威廉姆也曾打算加入加拿大反战盟军。终于,两年后,罗斯福批准了威廉姆的请求。这封信已经在书籍和网站上被刊载。

另外,参军前,威廉姆也曾提前做过一些阻止叔叔暴行的计划。而入伍后的威廉姆因为负伤被迫离开战场,3年内再也没有机会参加战役。

回到美国后,威廉姆立即把自己的姓氏更改为斯托特·休斯顿(Stuart Houston)。婚后的威廉姆·斯托特·休斯顿有4个孩子。1987年,威廉姆在纽约的帕乔格逝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7/327885.html

“揭秘:希特勒的亲侄子曾 *** 加入美国反纳粹联盟” 的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燕子
燕子
2周前 (09-13)

作为希特勒的亲侄子,威廉姆·希拉里却坚决反对叔叔的独裁暴行,他逃离德国、诚挚地请愿加入反纳粹联盟的行动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正义感令人钦佩不已!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正义的执着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一生坎坷的经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以及个人选择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道义和信仰是多么重要且难能可贵的事情啊!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