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为什么会提出了迁都的主张?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8-08)131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手下兵力众多,为何只被关羽歼灭了七军,就要迁都躲避锋芒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兵襄樊。这个时候,关羽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而他的对手曹仁有七八千兵力防御襄樊。再加上曹操派来的于禁的七军援兵,曹军的兵力达到了四万多人,比关羽的数量占优。

关羽在襄樊与曹军多次交战,未能取胜。曹仁命令于禁率领七军在城北十里的地方扎营,好和樊城成掎角之势。于禁将营寨扎在了低洼之处,这让关羽敏锐地抓住了战机。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为什么会提出了迁都的主张?

关羽的兵力数量虽少,但是,他的军队组成要比曹军占优势。这是因为关羽的军队中,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而曹军的水军在赤壁之战中覆灭后,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因此,关羽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利用当时襄樊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情况,水淹了于禁的七军,收降于禁,擒杀了庞德。

在这个时候,关羽一面率领军队攻打樊城,一面趁势扩张。关羽派部下深入郏下,煽动陆浑的百姓反抗曹军统治。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芳都投降了关羽。在史书上说,当时关羽是“威震华夏”。

这个时候,曹操只得赶快亲自赶往洛阳,率领主力增援前线。曹操在洛阳,感到因为关羽的胜利,形势不利,所以想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那就是曹操只是损失了七军人马,为什么就要迁都呢?因为我们看后来的历史记载,夏侯惇在摩陂统一管辖曹操的军队就有二十六个军之多。如果不是兵力短缺的问题,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军事形势不利。关羽虽然只是消灭了曹操七军的兵力,但这是曹操当时唯一可以抽调出来的机动兵力。其他兵力还滞留在关中,欲归未归。淮南的兵力也无法调动,这使得襄樊一带十分空虚。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为什么会提出了迁都的主张?

在当时,只要关羽拿下襄樊,马上就可以改善他的战略形势。他可以多了汉水和汉中联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在洛阳当面,只要徐晃的一万曹军阻挡。可是,徐晃的军队大多是新兵,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这样,关羽拿下襄樊后,兵锋可以直指洛阳。

而且,虽然曹仁听从满宠的建议,死守樊城。可是大水围困,外无援军,根本就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再加上曹军新败,士气低落,战争的前景一片暗淡。这就是徐晃后来打退关羽后,曹操夸奖徐晃“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确实当时曹操的形势是十分危急的。

第二个原因是统治区不稳。在当时,曹操因为行将就木,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这也引起了忠于汉室的人们的反抗。在多个地方,包括曹操的魏都邺城都发生了叛乱。这使得曹操心惊肉跳,到处镇压。

尤其是宛洛一带,这个地区是原来汉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对汉朝的忠心程度更高。在关羽出兵之前,宛城的百姓就曾经起兵反曹,被曹军屠城。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这个地区的起义更是风起云涌,不可遏制。其中陆浑的百姓孙狼就杀了县里的主簿,响应关羽。关羽授予他官印,给他兵马,让他继续进取许洛。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为什么会提出了迁都的主张?

这个时候,从许都以南,很多地方都和关羽遥相呼应。满宠说的,如果樊城失守,洪河以南就不是曹操的统治区了。这话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对汉献帝的疑惧。曹操是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的,对汉献帝的掌控十分严密。他生怕汉献帝落入他人之手,对自己不利。所以,曹操杀掉了许多忠心于汉献帝的官员,连汉献帝的皇后都不能幸免。

即便如此,汉献帝依然让曹操时刻牵挂在心。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如果汉献帝落入刘备集团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汉献帝留在统治不稳,关羽兵锋所及的地方,实在不能让曹操放心。所以,曹才想出迁都这个主意,想把汉献帝和大臣们迁往自己的稳固的统治区。这样就切实地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省得出现意外情况。

最后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对自己的臣子进行考验。在这个危急的情况下,正是考验自己的臣子是否忠心的时刻。曹操生性多疑,但是看人很准。他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对自己的部下进行一番甄别,来考量他们的忠心和他们的才干。

在这次考量中,司马懿和蒋济脱颖而出。他们为曹操判断了形势,阻止了曹操迁都的主张。他们指出可以利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让孙权袭击关羽,解襄樊之围。曹操欣然听取了他们的建议。

在这里,得益最多的是司马懿。他利用这一次的机会,获得了曹操的信任。虽然曹操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还是有所担忧,不过因为这次司马懿的表现,暂时放过了他。

结语: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在当时的曹操出于军事形势的判断,地方统治的不稳,对朝廷掌控的防备,还有对部下进行考量的需要,提出了迁都的主张。但是,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下,孙权主动的要求下,曹操打消了这个主意,转而和孙权联手夹攻关羽。

而关羽对形势判断失误,兵力不足,补给匮乏。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不忍心放弃即将到手的战果。结果荆州被东吴趁虚袭取,自己也最后落得个兵败被杀的下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8/330007.html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为什么会提出了迁都的主张?” 的相关文章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马超为何没救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关羽是一名骁勇善战,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尤其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就连当时的曹操都想一心挽留他,不过关羽也是个...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众所周知古时候官员的俸禄都是按品级来制定的,宋朝重文轻武,那么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一代名将岳飞古时候官员受贿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主要就是因为大家的俸禄不高,每个月的工资也都只够日常基本的开销,如果另外有别的花销,就需要你另想办法了。有了...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对韩信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为何却折在女人手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昔日,淮阴侯韩信在战场上,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初次独自带兵,便好似不费吹灰之力一般,直接灭了魏国,生擒了魏国国王魏王豹,还为刘邦带回一个薄姓女人,薄姓女人后来为刘邦生下了汉文帝。接着,韩信又带兵灭了代国...

康熙儿子那么多雍正又不是嫡子和长子 雍正是怎么继承皇位的

康熙儿子那么多雍正又不是嫡子和长子 雍正是怎么继承皇位的

还不知道:康熙有35个儿子,雍正非嫡非长玩物丧志,为何由他继承皇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22年千古一帝康熙驾崩,皇帝去世自然是储君即位,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储君雍正非嫡妃长,母家也不显赫。地位普通不说更有资料显示,他玩物丧志,沉迷佛法,根本就不是做皇帝的料。这...

后世是如何评价羊续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羊续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羊续(142~189年),字兴祖,泰山郡平阳人。东汉大臣、清官,太常卿羊儒的儿子。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凭借门荫入仕,起家郎中,迁大将军(窦武)府掾,因事免职;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囚禁十余年。中平元年(184年),出任太尉(杨赐)府掾,出任庐江太...

刘邦能够善待诸多功臣 刘邦为什么还要弄死韩信

刘邦能够善待诸多功臣 刘邦为什么还要弄死韩信

刘邦称帝后,厚待了那么多功臣,为何偏偏要处死大功臣韩信?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刘邦为何要诛杀功臣韩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兔死狗烹”这个词,意思是兔子死了,抓住兔子的猎狗便被煮来吃了,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统治阶级效力的人,最后反被原先主公所杀...

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病逝,九月初,其子和硕宝亲王弘历受雍正遗诏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位后,一改雍正朝时,雍正皇帝较为严苛的执政态度,上来就是一连串操作,将雍...

程普: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

程普: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

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经兵败被围,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周瑜等人共同...

评论列表

彩虹
彩虹
1天前

曹操在关羽水淹七军后,面临严峻形势,虽损失了部分兵力但决策迁都实为明智之举以规避风险、稳定统治区并测试臣子忠心与才干等考量因素皆合理可行;最终联合孙权夹击关公亦显示其政治手腕之高超及决断力强大展现了一代枭雄本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