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摆出破绽百出的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执意进攻?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空城计中,司马懿为什么不先派个士兵去刺探一下敌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并不认为司马懿看破了空城计,那么我们就从司马懿的反应来好好分析一下,看看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空城计主要发生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期间,当时诸葛亮趁曹魏正在和东吴较劲之际,率军攻击陇右,成功地拿下了陇右三郡,搞得曹魏震动。诸葛亮的想法是趁机占领整个陇右,扩充蜀汉实力,为日后的北伐做铺垫,而曹魏这边,自然也是不愿意放弃陇右的,所以他们派出了司马懿前来救援!
听闻魏军前来救援,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去守卫街亭,迟滞魏军救援的步伐,结果这个马谡,虽号称有大才,结果却是纸上谈兵,根本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不当道下寨,反而跑到山上去扎营,最终被司马懿轻松击败。街亭丢失,意味着诸葛亮有被断后路的风险,所以诸葛亮只能无奈地宣布让众人撤退。结果他们刚刚退到西城县,司马懿就杀了过来。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司马懿带来了15万军队,而诸葛亮手中只有2500人,无论是打还是逃,诸葛亮都是输,迫于无奈,诸葛亮使出了空城计,最终成为一代经典!
原文: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听闻司马懿大军杀到,诸葛亮自知走投无路,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于是设下了空城计,而这个计谋便是让军队隐匿在城中,连同旌旗全部收拾下来,各家各户都关起门来,禁止百姓走动,营造出一种空城的画面;之后再在各个城门安排二十个士兵去打扫街道,自己亲自跑到城楼抚琴。事实上,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这个空城计其实还是有不少漏洞的,不过这个计谋最终真的骗住了司马懿,使得司马懿望风而逃,令人震惊。
空城计最终以司马懿的败退而结局,这给了许多人震撼,让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无以复加,大家都认为诸葛亮乃是天神一般的人物,竟然能够想出这么逆天的办法。然而随着近现代 *** 的崛起,大家交流的增加,关于空城计的疑惑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了,其中以这个问题最为受到大家的关注,那就是在空城计这一章节中司马懿为啥不派士兵前去探查敌情呢?要是司马懿随随便便派个一两万人去进攻一下,那么诸葛亮不就露馅了?
事实上,司马懿之所以没有这么干,并不是因为他被诸葛亮的计谋给骗住了,相反,他是因为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知道这是一座空城,所以才会选择主动撤退!很多人疑惑,司马懿怎么会知道这是一座空城?既然他知道空城,又为何会撤退?
司马懿“笑而不信”
要说为何司马懿会知道西城乃是一座空城,我们可以从司马懿的反应来推敲。
诸葛亮摆出空城计后,司马懿的前锋军已经杀到了城下,看到大门洞开,城内无人,诸葛亮却坐在城门上这种奇怪的场景,司马懿的前锋军都被吓到了,他们也吃不准这是不是诸葛亮的计谋,所以不敢进去,只能派人去通知司马懿,让司马懿来做决断!而司马懿听说了这种情况后,根本不怎么相信,于是他决定亲自前来查探一番!
原文: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司马懿的先锋军反应是非常正常的,碰到这种奇怪的情况,他们必须得先向司马懿这个统帅请示一下,不然万一出了差错,就是自己的责任了。而接下来司马懿的反应,却让人非常疑惑,因为他的反应是“懿笑而不信”!试问一下,司马懿在笑什么?他为何不信?这里我们就要看一下诸葛亮的这个空城计了!
在三国演义中,两军作战,经常使用伏击的打法,当年诸葛亮就曾经用过这种办法对付曹军,火烧新野就是大摆空城,让曹军杀进去,最终达到伏击曹军的目的。按照正常的思路,此时如果诸葛亮想要伏击司马懿,那么他的更佳策略就是大开城门,营造一副丢盔弃甲的画面,引诱司马懿军队冲进城里去,然后关门打狗。可真实的情况却是诸葛亮坐在城头,城里虽然看似无人,但是门口却有百姓打扫,这简直就是欲盖弥彰啊!
诸葛亮这么干,岂不就是向司马懿亮明了,我这里有伏兵,你来打我啊?哪有这样用兵的?中国民间有这么一句话,叫作“会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会叫”,意思就是这条狗真的要咬你,它绝不会一直对着你狂吠,它会直接找准机会来咬你,而真正一直朝你狂吠的狗,其实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它本质上还是非常怕你的。这句俗语的衍生意义便是真正打算揍你的人会直接下手,不会跟你啰嗦,而一直在一边和你争吵啰唆之人,他们往往是不敢动手的人!
诸葛亮的这次空城计和那句俗语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他真打算伏击司马懿,他就不会主动出现在城楼,他出现在城楼,就说明这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打法,诸葛亮表面上让人觉得有伏兵,实际上他当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吃下敌军,要不然哪里会和你废话,直接动手就行!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空城计如此反常,所以司马懿才会“笑而不信”!司马懿笑是因为这个计谋太假了,这不就是摆明了说城里军队的战力不足以打伏击,不足以击败司马懿吗?司马懿不信是他认为诸葛亮这么聪明,怎么可能会使用这么拙劣的计谋,所以他才要亲自去看看,到底是前锋军在骗人,还是诸葛亮又在耍什么花样?结果他这一看,当即就决定撤兵了!
汝辈岂知?
司马懿亲自去探查敌情,发现情况果然如前锋军所说,诸葛亮就座在城头抚琴,而城内似乎确实有伏兵。
原文: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看完这一切,司马懿非常疑惑,然而他接下来的举动,让人更加疑惑,因为他直接下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开始撤退了。连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都看出问题了,认为诸葛亮在耍花招,劝司马懿不要轻易撤退,可以派人去试探一番!
原文: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五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司马昭的看法其实和我们大众相同,认为此事有蹊跷,但是司马懿却执意退兵,并说了这么一番话。
原文: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事实上,司马懿这句话中“汝辈岂知”这四个字才是重点,因为司马懿比司马昭看得更远,他早已看懂了诸葛亮的意思!诸葛亮之所以摆出这种破绽百出的空城计,其实就是告诉司马懿,城中的军事力量确实不足以击败你司马懿,但是如果你司马懿执意进攻,拿下了诸葛亮,你司马懿又能获得什么好处呢?你忘了之前的曹叡是如何对待你的了?
可以说,如果诸葛亮按照正常的思路摆出空城计,而不自己亲自坐在城楼上,那么司马懿很可能中计,认为这是真实的伏击计谋,司马懿肯定会派人前去试探性进攻。但是诸葛亮亲自坐到了城楼,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这相当于直接告诉了司马懿对面是座空城,这就让司马懿非常疑惑了。诸葛亮聪明一世,为何会在此时做出这种糊涂决策?最终司马懿绞尽脑汁,终于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在提醒司马懿自保啊!再结合之前曹叡对司马懿的猜忌,罢免了司马懿都督雍凉的权力,这更让司马懿背后一寒!于是司马懿最终决定,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