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贾府的衰败早就预见,贾母为何要维持一派祥和的景象?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8-22)120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贾母为何要自欺欺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想说一个自欺欺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贾府的更高领导人——贾母。

精明如贾母,也要自欺欺人,这个话题是否对象有误?

不,自欺欺人的代表就是贾母,其他人都没有办法胜任。

能让贾母彻底表现出自欺欺人的事,那应该就是大事了,贾府的大事是什么?那就是贾府的繁荣昌盛。

可万一哪天贾府的这个繁荣昌盛不再继续,那么最操心的人是谁呢?

只能是贾母。

贾府的衰败早就预见,贾母为何要维持一派祥和的景象?

谁让贾母是贾府的更高领导人,更高领导人的一个标配就是心眼必须多,一个心眼多的人在遇到大事的时候,所有的心眼全部出动,操心是操不完的。

对于操心不完的事,唯一的能让自己宽心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贾母这点做得很到位,必须表扬。

之一次变着法儿的指出贾母操心不停地人是冷子兴,冷子兴在杯酒共筹中,和贾雨村说了贾府的事,说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说了贾府由盛转衰的事。

在冷子兴的口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贾府不再是一棵大树好乘凉的地,衰败的迹象外人已经能从凡夫肉眼中看出来了,冷子兴也是看出来的那一个人。

外人都能看出的来贾府的衰败的内里披着盛景的外衣,贾母这个更高领导人能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可我们看到的贾母是这样一个慈爱的小老太太,还是一个非常有品格的懂得生活的老太太,在贾母的生活里,我们几乎都快找不到任何贾府衰败的气象。

贾府的衰败早就预见,贾母为何要维持一派祥和的景象?

在宴请刘姥姥时,贾母的特意邀约刘姥姥一起游大观园,就让我们大饱眼福,让我们看到一个精致的官家老太太的养尊处优和乡下老太太的真实本分,一场华丽和朴素的真相相遇。

在刘姥姥眼里,贾母就是一辈子享福的命,好好安享晚年,享受儿孙福才是贾母的正经生活本质。

这就是贾母想要表达给刘姥姥的,借着刘姥姥的眼睛和嘴巴,告诉贾府以外的人,贾府还是那个繁荣昌盛的贾府,经久不衰。

贾府的衰败早就预见,贾母为何要维持一派祥和的景象?

可在贾元春死后,贾赦入狱,贾府抄家等一系列事情发生后,贾母终于站了出来,她明确的说了:贾府的衰败,她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没曾想已经衰败到这个程度。

这是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最不愿承认的事实,却不得亲口在儿孙面前说出来,试想当时的贾母内心该是何等的凄凉。

贾府的衰败,是贾母早就预见的事情,可贾母却始终维持着一派祥和的景象,这么做的贾母,根本就是在自欺欺人。

可贾母还不得不自欺欺人,因为她是贾府的根,贾府的顶梁柱。岁月不仅给了她更多的福分,也给了她更多的无奈。

一个女人,养大三个孩子,老大不成器,老不死的风流鬼,老二又是清高几许,文人雅士一个,更爱的女儿英年早逝,让贾母这个白发人哭黑发人。

年轻时候的贾母,一直是不容易的,可年老的贾母,同样也是不容易的。儿子的不成器,需要操心的只能是她,因为她是一位母亲。

贾府的衰败早就预见,贾母为何要维持一派祥和的景象?

子辈的不成器,让贾母把眼光放到了孙辈,万幸孙辈们没有给贾母拖太多的后腿,贾元春成功生妃,让贾府好好的风光一把,让贾母操持一辈子的心终于有了点慰藉。

贾元春的生妃,给贾府重新注入了新的活跃气息,贾府的繁荣昌盛瞬间盘活,不再是假象。

可随着贾元春一死,贾府的大树贾母就瞬间倒下,她辛苦培养的孙女,为家族出了最后一分力量后孤独的死去了,没有后备力量的贾母没有更多的支柱。

而后贾赦的命案,抄家,事情的演变让贾母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贾府的衰败,而她对此对有着深深的无奈。

贾母一直自欺欺人的幌子被她自己扯开,当所有的坚持已经都是无用功,那么当面面对也许是更好的。

贾母迅速调整自己的作战计划,养尊处优安享晚年,是没有这个机会,那么保护自己的儿孙少吃点苦,少受点罪,她还是有这个能力。

因为贾母有钱,银子在手,她起码能帮儿孙们在最难的关口挺住了,熬到下一个光明时期。

家庭的突变让贾母不得不用这么直截了当的 *** 去苦苦挽救一个家族,因为她连以前一直惯用的自欺欺人的 *** 都已经失效了。

自欺欺人是贾母一生中最不愿去做的事,但不得不去做,因为她害怕啊,她仅仅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胆小的女人。

贾元春在宫中,突然宫中有旨,家里的男人们都进宫去了,在家苦等的贾母率领一大帮的女眷们焦急等待,生怕是什么不好的事,而后得知是贾元春生妃,贾母开心大笑。

一上一下落差如此之大,根本就是一个正常的女人该有的情绪,没有什么贵族的偏差,因为贾母也是一个贵族里的女人,胆小是她的本质。

而后宴请刘姥姥,刘姥姥讲故事说失火了,贾府突然也就失火,贾母吩咐刘姥姥不准再说关于火的事情。因为她害怕啊,水火不容开玩笑,一失火是各种心惊胆战。

终其一生,贾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在豪门贵族里生活着,但她还是一个女人,一个胆小的女人,自欺欺人她也不愿,但这是没有选择题的必答题,贾母必须作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8/332541.html

“贾府的衰败早就预见,贾母为何要维持一派祥和的景象?” 的相关文章

秦朝灭亡之后 姓赢的人为何那么少

秦朝灭亡之后 姓赢的人为何那么少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始皇姓赢,为何在秦朝灭亡后,很少人姓“赢”?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到现在我们每个人也都和其密密相关,这也成为每个家族区别自己的与众不同身份的重要依据。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姓氏来找到自己的家族渊源,这一点从历史文化的传承角度来说也是非常...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最后为何会遗臭那么多年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最后为何会遗臭那么多年

对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李斯,为何会被具五刑夷三族,还遗臭好多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不韦在当秦相时,曾广聚天下英才,当时有一个不太起眼的楚国人,也向他递交了一份求职信,虽然这个人当时声名不响,但吕不韦看他是荀子的弟子,还是把他给留了下来。后来吕不韦倒台,他却凭着在...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桓范为了房产,不惜要谋害下属?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桓范在三国群英聚会的局面下,其实是个不起眼的人物。诸葛亮、司马懿、曹操这些人要比他闪亮得多,不过桓范的子孙后代中,有一票非常著名的人物。桓范是谯郡龙亢桓氏第六世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士族大家。虽然族谱散落,但是根据田余...

年羹尧都已经失去兵权了 最后为什么还会被杀

年羹尧都已经失去兵权了 最后为什么还会被杀

失去兵权之后的年羹尧为何被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雍正三年,曾经权倾朝野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触怒龙颜,被雍正皇帝一贬再贬,先从抚远大将军贬到杭州将军,再从杭州将军降为闲散章京,看守杭州东门,再到最后被雍正皇帝削去一切爵位,勒令赐死,时年47岁。如...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他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并且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被封王的太监,平方腊、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还被称作奸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太监可不少,比如东汉灵帝时期的张让、明朝武宗时期的“立皇帝”刘瑾,靠才华吃饭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比如蔡伦发明了“蔡侯纸”、郑和七下西洋。以上这些人可谓是...

历史上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关系如何?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至1487年在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后宫,一直是一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治是非场,历朝历代似乎都难逃这个魔咒,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背后强大的推手:权利和诱惑。有明一朝亦是如此,但大明朝的后宫不乏堪称贤后的“有德之后”,为了国家和皇...

贺循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贺循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贺循(260年-319年8月28日),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人,两晋时期名臣,孙吴后将军贺齐曾孙、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贺循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后退居会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