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豪格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为何却让福临趁虚而入?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9-02)90

《战国策·燕策》记载了一个寓言故事“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后人将这个故事总结为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形容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豪格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为何却让福临趁虚而入?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三者”,他之所以能够登上至尊之位,就是因为竞争皇位的多尔衮与豪格实力相当,谁也没有压倒性的实力,这才使得福临趁虚而入!

一、先来看豪格的身份

据《清史稿》所载,豪格全名爱新觉罗·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出生于1609年,他自幼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多有战功,被努尔哈赤封为贝勒,1626年,年仅17岁的豪格在征讨蒙古扎鲁特部的战役中大放异彩,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

次年,他又在宁锦之战中击败明军,被皇太极大加赏赐!1632年,豪格随大军讨伐察哈尔部,并亲自率军攻入明朝境内,在归化诸路大肆烧杀抢掠,此战过后,豪格因功晋升为和硕贝勒!

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豪格作为长子且战功彪炳,顺利晋升为和硕肃亲王,并兼管天下银钱,可谓是大权在握!

豪格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为何却让福临趁虚而入?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暴毙,由于其死的“仓促”,生前没来得及立下遗嘱,皇位的归属就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众宗室旗主蠢蠢欲动,纷纷站队,誓要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当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以及睿亲王多尔衮!

二、那么皇位到底花落谁家呢?

按理来说,豪格是皇太极长子,顺理成章的享有皇位继承权,但一来皇太极并没有立豪格为储君,二来多尔衮战功彪炳,实力雄厚,拥护者甚多。

而且从辈分上讲,也有皇位继承权,因此一时之间皇帝之位“悬而未决”,多尔衮与豪格以及他们背后的支持力量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谁也不肯相让,这一度使得新生的大清政权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

关键时刻,清朝权贵居中调节,使多尔衮与豪格达成协议,双方各让一步,谁也不染指皇位,转而由先皇第九子,当时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即后来的顺治帝!

福临登基后,由拥护豪格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出任之一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出任第二摄政,这样一来,皇权实现了平稳过渡,新生的政权得以避免土崩瓦解的结局,多尔衮以及豪格也在政治上达到了平衡,可谓是“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皇太极驾崩时,福临还是一个年仅六岁的稚子,背后也没有强大的力量支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皇位似乎都没有可能落在福临的身上,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豪格与多尔衮“鹬蚌相争”,反而使福临这个“渔翁”捡了便宜,平白无故得了一个皇位,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三、那么福临继位之后,豪格最终是何结局呢?

据《清实录》所载,就在福临继位后的第二年,豪格就因为恶意中伤睿亲王多尔衮被议罪削爵,这也能看出豪格虽然能征善战,却缺乏政治头脑。

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后,多尔衮与福临大封诸王,豪格凭借军功得以恢复原封和硕肃亲王!

从1946年开始,清廷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全力剿灭盘踞在四川一带的张献忠,同年十一月,豪格率大军大破张献忠的军队,并亲手射杀张献忠,立下不世战功,顺治帝亲自下诏嘉奖!

此后豪格又率军辗转四川各地清剿张献忠的残余势力,1647年,四川局势基本平定,1648年,豪格率大军班师回朝,顺治帝亲自设宴慰问!

立下大功的豪格本以为能够与多尔衮“扳扳手腕”,没想到就在他在外征战的这段时间,多尔衮已经一跃而为“皇父摄政王”,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可谓是“不是皇帝,胜似皇帝”,豪格根本没有与之争斗的实力。

豪格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为何却让福临趁虚而入?

果不其然,就在豪格班师回朝后没多久,多尔衮就以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关入大牢,同年四月,豪格冤死狱中。

多尔衮身死,顺治帝亲政后,豪格得以“沉冤得雪”,不仅洗清罪名,恢复和硕肃亲王的封号,还在1656年被追谥为肃武亲王,此后豪格这一支便一直传承下去,一直传到第十代爱新觉罗·善耆,善耆此人籍籍无名,生了个女儿却是“了不得”,正是臭名昭著的“东方女魔”川岛芳子!

小结: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豪格与多尔衮“两虎相争”,却被福临白白“捡了便宜”,这其中固然有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因素。

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时势使然,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做互不相让的“鹬”与“蚌”,一定要因势利导,做最后得利的“渔翁”,如此才是成功之道。

若是傻乎乎的与人相争,不懂得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只会成为别人的“踏脚石”,被别人当枪使!

此外,在如今这个经济全球化已成既定事实的时代中,彼此斗个你死我活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为时代所不容,若是固执己见,一味好勇斗狠,只会被“渔翁”得利,即使我们做不了“渔翁”,最起码也要懂得“合则两利,分则两弊”的道理。

若是能够与自己的对手达成一定的默契,形成一定的合作,双方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那么既不会成为愚蠢的“鹬”与“蚌”,也不会被别人趁虚而入,反而会达到“双赢”的理想结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9/334341.html

“豪格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为何却让福临趁虚而入?” 的相关文章

司马消难是什么出身?隋文帝为何没有杀他?

司马消难是什么出身?隋文帝为何没有杀他?

司马消难先后经历了四个朝廷,堪称北朝分裂到隋灭南陈这段历史的活化石,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天保八年(557年),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叛齐投周,北周因此派大将杨忠前往接应,随后二人结为至交好友。大象二年(580年),杨忠之子杨坚专权,司马消难作为北周静帝岳父因此起兵声讨。开皇九年(...

蜀汉灭亡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 司马昭为什么还要优待他

蜀汉灭亡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 司马昭为什么还要优待他

还不知道:蜀汉灭亡之后,为什么司马昭要优待刘禅?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灭亡后,司马昭之所以优待刘禅,不杀他,也是从当时的形势考虑的,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刘禅主动开城投降。当邓艾从七百里阴平崎岖小道,偷偷深入蜀汉后方,其三万之军,也不过两万来人,再经绵竹之战,曹军...

能让赵姬爱得死去活来还给他生孩子 嫪毐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能让赵姬爱得死去活来还给他生孩子 嫪毐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嫪毐究竟有何“天赋异禀”?能让赵姬爱得死去活来,还愿为他生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让太后赵姬欲罢不能,自称为秦始皇假父,凭借姿色令堂堂太后赵姬色令智昏,甚至甘愿为其生子。历史上的嫪毐究竟有何天赋神通?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秦始皇的生母赵姬...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末名将就不会死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别太想当然了魏忠贤不死明朝依旧要亡。魏忠贤是明朝末年阉党的风云人物,但是魏忠贤自上位后就没有干过有利于明朝的好事,魏忠贤此人是南直隶河北沧州人,他早年并不叫魏忠贤,魏忠贤这个名字是后...

唐中宗李显最后是什么结局?真相是什么?

唐中宗李显最后是什么结局?真相是什么?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人心的变幻无常,有时让人难以置信。一对患难中生死与共的夫妻,一旦时来运转,便反目为仇。这里说的是唐朝时韦后谋害他的亲夫唐中宗李显,参与谋杀的还有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当初,武则天执政时,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和韦后被...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229年),字号不详,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偏将军陈武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十九岁时,受到孙权召见,并加以奖励,治军有方,历任别部司马、校尉。追录功臣的后裔,受封都亭侯。东吴黄龙元年(229年),逝世。人物生平陈脩(?-229年),庐江松滋(今安徽...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后徙居洛阳,北宋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

历史上沈万三破产与朱元璋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沈万三破产与朱元璋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沈万三,拥有聚宝盆的江南第一豪富。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明人董谷在他所著的《碧里杂存》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给了沈万三一文钱,结果沈万三因此破了产。那么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富商,他本来叫沈富,但由于财倾天下,因此得名万三秀,以作巨富之别号。沈万三的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