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与曹操不同的是,袁绍为何两度中止迎奉汉献帝的计划?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9-04)120

魏武帝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诸侯、一统中原,除了把“足食足兵”的原则发挥到极致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把汉献帝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由此获得以朝廷名义征伐招讨、号令天下的资本。按照常理来讲,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带来如此丰厚的“红利”,那么,作为地盘最广、号召力最强的军阀,袁绍更应该捷足先登,以便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他最终却没有这样做,似乎是失策至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夺取冀州之初(191年)和汉献帝从长安冒死逃回洛阳后(196年),袁绍曾在大谋士沮授的建议下,两度滋生出想派兵迎奉皇帝的想法,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平心而论,袁绍之所以两度中止迎奉汉献帝的计划,绝非因为生性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而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在袁绍看来,汉献帝并非合法皇帝。众所周知,董卓在废黜少帝刘辨、改立献帝刘协一事曾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对,其中便包括袁绍,而他也由此被排挤出朝。因此,尽管献帝坐了天下,但在袁绍的眼中他不过是董卓的傀儡,根本不具有合法性。不仅如此,为了对抗董卓集团,袁绍在关东纠集同盟军时,还打算拥立宗室刘虞为皇帝,只因后者坚决不肯听命才作罢。

与曹操不同的是,袁绍为何两度中止迎奉汉献帝的计划?

虽然没有完成另立朝廷的愿望,但袁绍依然不愿承认献帝的合法性。原因无他,袁绍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起兵,而由于献帝跟董卓是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那么讨董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无异于推翻献帝。如果袁绍转而承认汉献帝的合法性,那么讨董军事行动(包括讨伐后来的李傕、郭汜)便失去正义性,而袁绍靠此积累起来的权威和名望也将荡然无存,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其次,在袁绍的眼中,汉献帝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诚如谋士郭图和大将淳于琼所言,如果把汉献帝迎奉到河北,那么出于君臣之道,袁绍必须事事要向皇帝奏报,如果服从皇命,那么自己的权威便会不断被削弱,而如果抗旨不遵,则难免会招致天下人的声讨,无论怎样看都不划算(“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引文见《后汉书》)。

与曹操不同的是,袁绍为何两度中止迎奉汉献帝的计划?

有人可能会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辩难,证明傀儡皇帝非但不是“烫手的山芋”,而且还能给当事人带来无穷尽的政治“红利”, 由此得出袁绍不肯迎奉献帝,乃是见识短浅之举。其实这样说并不恰当。曹操从汉献帝身上榨取到大量的“剩余价值”不假,但在他能完全控制住皇帝之前,曾面临过一系列政治暗杀,稍微举措失当便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对于挟持皇帝所需面对的风险,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必然都会有清醒的认识。不过,曹操由于出身低贱(宦官养孙)、形象不佳、政治号召力极弱,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靠迎奉汉献帝来号令天下。反观袁绍,不仅出身高贵、形象气质佳,而且政治号召力极强,根本不需要再借助汉献帝来扩大影响力,自然也就没必要去面对那些政治风险。

最后,袁绍担心汉献帝与河北世家大族合流,威胁自己的地位。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东汉是个世族占据支配地位的朝代,各州郡内部的世族之间经常互相联姻、结盟,以此来维护共同利益,除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外,他们绝不肯轻易接受外地家族强加的统治。就袁绍来讲,其所属的汝南袁氏尽管是豪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根基毕竟还在河南,若想在河北立足,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难免会产生这样的顾虑,即一旦把汉献帝迎奉过来,那么河北的世家大族们很可能便会联合起来,以拥戴皇帝为名压制他,从而形成两个权力中心,并通过逐步削减权力的方式,最终将自己的势力赶出河北,实现“冀人治冀”的梦想。更何况,积极倡导迎奉汉献帝的沮授正是河北世家大族的代表,便更是增添袁绍心中的疑虑、忧惧。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袁绍连番婉拒沮授的建议,不肯迎奉被其他诸侯视为“香饽饽”的汉献帝来河北,从而“便宜”了曹操,使得后者借此壮大实力,并由此走上兼并群雄之路。虽然后世之人屡屡把袁绍拒绝迎奉汉献帝视为愚蠢之举,但就当时的情势而论,他这样做的确合情合理,只是因为他后来败给了曹操,才让这些正当理由变得苍白无力而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9/334777.html

“与曹操不同的是,袁绍为何两度中止迎奉汉献帝的计划?” 的相关文章

武则天能够成为女皇 吕后到底输在什么地方

武则天能够成为女皇 吕后到底输在什么地方

对武则天为何能强于吕后成为女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历史上,女人专权把持朝政的例子也有一些,比如芈月、吕后、武则天以及清朝的慈禧等人。但是能够真正登上皇帝宝座、获得历史认可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位。我们这里主要谈武则天和吕后,这两个人,在智慧和谋略上都及其相似,但是...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著名的谚语,通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伯仁出身汝南周氏,为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谦逊有礼,很有才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字子远,晋朝官员,官至右卫将军,后参与诛杀司马越,因事情泄漏而伏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人物生平高韬字子远,放纵不检点。高光任廷尉时,高韬收受贿赂,有关官吏奏报此事,而高光不知道。当时的人虽然批评高光不能防备自己的儿子,但因为他平素用心,就不以这件事...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史·姚广孝传》中,非常明确地记载了朱元璋在全国各地选拔和尚,以及把和尚派给各藩王的故事。“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第一段文字讲的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

康熙的儿子在进行九子夺嫡的时候 康熙的女儿们又在做什么

康熙的儿子在进行九子夺嫡的时候 康熙的女儿们又在做什么

还不知道:康熙的儿子九子夺嫡的时候,女儿们都在干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作为清朝最能生的皇帝,除了生了35个儿子以外,还生了20个女儿。为什么说康熙是清朝最能生的呢?根据史料记载,被记录在册的清朝皇子一共80人,皇女一共60人。大清十二帝,总共生了140个孩子...

赵匡胤如果没有死的话 赵匡胤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赵匡胤如果没有死的话 赵匡胤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还不知道:如果赵匡胤不死,他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不死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吗?不能,99%没戏。“不死”这两个字,其实是个伪命题,你总不能为了个燕云十六州让赵匡胤长生不老吧?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你打算再让他活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不管老赵...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214—282年),字伯登, 陈郡阳夏县人,魏晋大臣,东晋名相谢安的曾祖,陈郡谢氏开基始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选为太学生。毕业之后,跟随大司农桓范做事。高平陵政变时,阻止桓范外出。得到太傅司马懿重用,授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事务。西晋太康三年去世。人物生...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后徙居洛阳,北宋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