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终止了与匈奴的和亲,为何到汉昭帝时期又开始了?
众所周知,自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称帝以后没几年,就终止了与匈奴的和亲,开始了对北方匈奴的征伐,而后在卫青、霍去病等西汉名将的英勇奋战之下,更是造就了“匈奴远遁,幕(漠)南无王庭”的大好局势,可是自从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刘弗陵登基称帝以后,却不知为何,在辅政大臣霍光的影响下,再次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就像《苏武传》中所记载的,“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俨然是刚刚称帝没几年,就在匈奴的提议下,重新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
除此以外,史书上同时也有着“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的相关记载,足以说明汉昭帝执政时期与匈奴的“和亲”事件,就发生在始元、元凤年间。——《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
而且,汉昭帝执政时期,那些被驱逐到漠北苦寒之地的匈奴其实并不算是太安分,依旧时不时的就侵扰一下,在西汉边境地区大肆掠夺。
可是反观汉昭帝,其应对措施也仅仅只是“发军屯西河,左将军桀行北边”而已,俨然一副严阵以待的防御姿态,并没有发动反攻。——《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
那么问题来了,在匈奴已经被驱逐到了漠北苦寒之地的大好局势之下,为何汉昭帝还要与匈奴和亲,而不是继续展开对匈奴的征伐呢?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还是要提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并不能从汉昭帝的身上去解决,就像前文说的,和亲是发生在始元、元凤年间。
虽然具体的年份不得而知,但从《苏武传》中“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的结果来看,汉昭帝与匈奴的之一次和亲,其实就发生在始元六年之前不久。
而始元六年的汉昭帝,时年才14岁,且朝政一直都是由辅政大臣霍光在执掌。
甚至于紧随其后的元凤元年,汉昭帝还发出了“大将军国家忠臣,先帝所属,敢有谮毁者,坐之”的相关言论,赫然对霍光十分亲近。——《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
所以,我们还得从“霍光”身上去入手。
但要说这霍光,就不得不再扯到汉武帝的身上,因为霍光这个辅政大臣的身份,是由汉武帝所指派的。
早在汉武帝驾崩前一天,就曾亲封“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由此可见,如果霍光不明白汉武帝心思的话,又怎么会被汉武帝重用呢?——《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再加上此前于征和四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汉武帝曾亲自颁发了一道《轮台罪己诏》,其中明确指出了“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顾名思义,也就是在汉武帝执政晚期,已经不想再打仗了。
或者说不是汉武帝不想打仗,而是他不能再继续打仗了,毕竟战争对百姓所造成的负担实在太过于繁重,已经逐渐激化了西汉统治阶层和百姓阶层之间的矛盾,甚至于激起民愤。
诸如此前的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泰山、琅邪群盗徐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已经有了农民起义爆发的迹象。——《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好在汉武帝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故而就决定重启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所推行的“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轮台罪己诏》
毕竟就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盛景来看,道家的“黄老思想”在西汉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如此一来,前有“文景之治”这个“模范案例”,后有汉武帝《轮台罪己诏》这个前车之鉴,忠于汉室的霍光势必就会严格的遵循汉武帝的思想,以“休养生息,与民休息”为基本国策,而不是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了。
当然,思想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单凭这一点,只能说是会对霍光的思想产生影响,属实还是无法证明霍光不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动机,那咱们接着往下看。
除了受汉武帝《轮台罪己诏》的影响以外,在汉昭帝登基称帝之后,西汉朝廷的“朝堂局势”其实也并不乐观,从而也就导致霍光根本腾不出手来发动对外战争。
因为早在汉武帝驾崩之前,除了霍光以外,同时还册封了车骑将军“金日磾”、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二人,且要求这三人一起辅佐汉昭帝。
但“金日磾”仅仅辅政一年多便因病逝世,之后又由于种种原因,霍光与桑弘羊之间也产生了分歧。
好比如,“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顾名思义,桑弘羊在“金日磾”病逝以后,觉得自己立下了不少功劳,所以想让霍光给自己的家族子弟安排个一官半职什么的。——《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可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想,被霍光给严辞拒绝了,两人也就此分道扬镳,产生了分歧。
与此同时,燕王刘旦也不安分,早在后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8年,就曾派使者前往长安,向汉武帝上疏,要求带兵宿卫长安,希望得立太子之位,可是最后汉武帝不但削其三县,反而还立刘弗陵为太子。
因此,燕王刘旦一直都在暗中筹划着推翻汉昭帝,自立为天子,所以,中间的小动作自是不少。
一来二去之下,到了始元六年,与霍光有分歧的桑弘羊又莫名其妙的被燕王刘旦牵连,“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赫然是捏造了一个霍光意图谋反的罪名。——《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但汉昭帝却并不相信,依旧一如既往的支持霍光,但毫无疑问,此时的朝堂局势对汉昭帝以及霍光都十分不利,毕竟另外一个辅政大臣“桑弘羊”都站到燕王刘旦那一边了不是吗?
而后到了元凤元年,由于还有人替燕王刘旦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忍无可忍之下,下发了一道诏书,“大将军国家忠臣,先帝所属,敢有谮毁者,坐之”,俨然与霍光更为亲近。
不过,虽然这道诏书暂时让燕王等人无话可说。但也同时激起了燕王等人发动武装政变的决心。
故而于同年九月,“鄂邑长公主、燕王旦与左将军上官桀、桀子票骑将军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谋反”,幸亏霍光发现的早,这才及时率军平定了这场政变。——《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
试问,在这种情形之下,霍光能腾出手去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吗?必然是不能的。
古人云:“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霍光不会不明白,更何况霍光本身的政治主张亦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了。
所以,即使是面对匈奴的侵扰,霍光也只能是派兵镇守,而不能反击。毕竟朝堂之内的局势并不安稳,万一把将士都派出去打仗了,那朝堂内部的动乱又怎么解决呢?
就好比燕王发动政变的这个案例,如果始元六年之前的那次和亲没有发生,而是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那这次武装政变的结果可就不一定了,毕竟军队都派出去了不是吗!
所以,对霍光而言,只要燕王刘旦想要推翻汉昭帝的野心一天没有暴露,他就不能发动针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即便是匈奴侵扰,也只能派兵镇守加以防御。
同时,由于期间匈奴亦是主动提出了“和亲”的要求,霍光自然不会不愿意,毕竟只需要极小的代价就能换得西汉边境的安宁不是吗?总比被燕王推翻汉昭帝要强的多吧!
而后到了元凤元年,燕王刘旦政变失败以后,虽然暂时解除了汉昭帝的统治危机,但西汉与匈奴的和亲进程已经开始,两方也均已经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那么自然就更没有必要去劳民伤财的发动大规模战争了。
当然,如果匈奴在“和亲”后依旧大肆侵扰西汉边境的话,想必霍光也不会坐视不理的。
就好比元凤四年,西域楼兰大肆劫掠西汉使官,动荡不止,故而在霍光的授意下,“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直接就派遣“傅介子”千里斩楼兰,成功解决了西域问题。——《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但既然匈奴除了侵扰掠夺一些资源以外,并没有大举入侵的迹象,那么对于霍光而言,还有什么能比休养生息、提升西汉国力更为重要呢?
又还有什么能比得上为“昭宣中兴”之盛景的出现奠定基础呢?
正如班固所说的那句话,“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之所以后来能出现“昭宣中兴”之盛景,赫然与汉昭帝对霍光那毫无保留的信任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