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到常遇春的死讯,为何却心如绞痛以及哭湿草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但是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因为在他的头上,还有另一个元朝皇帝。此时的元朝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而南方的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获得与元朝决战的资格。朱元璋北伐势在必行,以徐达、常遇春为统帅,派出25万大军进攻元朝。带兵打仗,统筹全局,徐达在当时可以说是之一人;三军夺帅,冲锋陷阵,常遇春必定排在首位,这样的两员猛将联手出征,何愁北方不定。原本他们都可以一直跟随朱元璋,遗憾的是,常遇春在两年后班师回朝时死于柳河川,连心如铁石的朱元璋听到常遇春的死讯,都心如绞痛,为其哭湿草木。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在实行“四等人”制度的元朝, *** 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常遇春从小就身手不凡,史书称他“猿臂善射”,即使是这样,也免不了被元朝官兵欺负。无奈之下常遇春只能落草为寇,但是一辈子当草莽也不是办法,自己一身本事无处施展确实可惜。直到1355年,常遇春在和州打家劫舍,刚好朱元璋也带兵来到此地。常遇春早就听说过朱元璋平易近人,不会残害百姓,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事实确实如此,于是决定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刚看到常遇春时并没有给他什么好脸色,以为他就是个想混饭吃的人,虽然收留了他,但是并没有重用,直到“渡江之战”朱元璋才对常遇春大为改观。
此时的朱元璋手下虽然有几万兵马,但是对于元朝来说,朱元璋只是“匪患”,并不值得重视。朱元璋正是利用元朝这样的心态,一点一点地壮大自己,而这个时候,朱元璋需要进攻的地方是采石矶。想要进攻采石矶就必须渡过长江,然而元军“半渡而击”,朱元璋置身于危险之中,此时的常遇春驾驶一条小船,冲到朱元璋面前,帮助朱元璋顺利登岸,夺得采石矶。可以说此战常遇春功不可没,很快就被任命为“总管府先锋”,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
在明朝的开国名将中,最擅长冲锋陷阵的必定是常遇春。冲锋陷阵,需要的首先是强大的武力,其次入场的时机也非常重要,需要找到敌军兵力较为薄弱的地方,一机而中,否则的话就是鲁莽,还会白白送掉性命。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更大的一场战役“鄱阳湖之战”,朱元璋能够以少胜多,常遇春功不可没。
当时的朱元璋实力远不如陈友谅,虽说有水军,但是战船都是从陈友谅那里抢来的中下等的船只,而且数量稀少,其余的大部分是渔船。而陈友谅的战船分上中下三层,并且隔音效果很好,即使上层打了败仗,下层也根本听不到,依旧会拼命抵抗,可以说陈友谅确实是个鬼才。在此次战役中,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一眼就认出了朱元璋的船只,命令战船冲向朱元璋,要命的是朱元璋的船只太小,不慎搁浅了,想逃命都不行。这个时候常遇春拈弓搭箭,一箭射中张定边,趁机冲杀敌阵,救出了朱元璋。
在和元朝大决战之前,朱元璋更大的对手就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但是他们俩都对常遇春头疼不已,因为常遇春这个无双猛将真的太能打了,完全招架不住。在进攻元朝的过程中,元朝三大都:大都、上都、中都,其中两个都是常遇春打下来的,朱元璋如果没有常遇春,能不能打过陈友谅真的很难说。朱元璋自己也曾说:“开国的功劳算作十分的话,那么常遇春应该占七八分”。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看出常遇春对明朝的贡献有多大,只可惜天妒英才,一代猛将凋零过早,令人扼腕叹息!朱元璋听到此噩耗,哭湿草木,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