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征高句丽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具备农耕与游牧双重特性的高句丽对中原王朝威胁极大
高句丽在汉武帝时期本是中国的一个郡县。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纶升骨城建国,便开始了扩张之旅,先后灭亡了西晋的乐浪郡和带方郡,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与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两个国家不断发生战争,公元427年,高句丽占领的百济首都汉城,这意味着在朝鲜半岛,高句丽的国势已经极为强大。
高句丽这个国家经济兼具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两种特性,所以为国家的军事力量提供两种优势,即可筑城攻防,又能骑射机动,进可攻退可守,双重加持下的高句丽作战能力很强。与突厥这种马背上的国家相比,高句丽的国家组织更稳定,外交策略也非常灵活,可以利用中原的分裂与统一来实现政治目的。当中原王朝统一稳定时,高句丽便表面俯首称臣,主动纳贡,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与中原王朝开展贸易,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提高文明生产力,暗中积蓄力量。一旦中原王朝内乱时,便趁机争夺辽西地区。至六世纪,高句丽已夺取了汉代的辽东、玄冤、乐浪、带方四郡土地,疆域面积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成为朝鲜半岛的霸主,大有吞并百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势。
遭遇过突厥的八次入侵的李世民对待威胁十分警惕,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况且酣睡的是一只随时可以噬人的猛虎。对于高句丽这种表面虚与委蛇,暗中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唐太宗早就有心铲除,但是担心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一直推迟,贞观之治后,东突厥被消灭,唐朝国力强盛,四夷皆服,出征高句丽的条件已经完备。贞观十七年,新罗遣使述说百济攻占其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命高句丽停止争战,遭到盖苏文拒绝,发动政变的盖苏文,北交靺鞨,南联百济,深交倭国,隐然有西抗唐朝之志,唐太宗决定东征高句丽。高句丽使用三条纵深防线进行防守反击,以空间换时间
在贞观五年(631年),高丽王建武修建了一条千里长城,从扶余城起,向西南方向至海为止。在长城周边依山筑有辽东城、白岩城、银城、高句丽城、盖牟城、沙卑城等。这些坚固的城池与长城坐落在沃土辽东平原上,千山山脉山麓旁边,构成了高句丽的之一条坚固防线。
在鸭绿江与千山山脉之间,有一城叫丸都,是鸭绿江上游重镇,与石城、熊山城、大行城构成第二道防线,第二条防线与之一条防线之间是千山山脉,让进攻军队运输补给非常困难。
第三防线是鸭绿江。
三条防线层层递进,可以有效消耗来犯之敌的有生力量,再加上辽东秋天雨季,辽河泛滥,导致辽泽数百里,对于善于陆战的唐军产生极大阻碍。冬季冰天雪地,士兵无法承受严寒,一旦唐军攻城迟滞,很容易陷入粮尽、兵疲、天寒的窘况,而高句丽占有天时地利,便能伺机反攻。高句丽是一块韧性十足的牛皮糖,唐太宗之一次进攻高句丽受挫
征讨宣言上,对外以盖苏文杀主虐民为由,来雪高丽君父之耻。对内则宣传隋殇帝征高丽的过失,辽东乃中国之地,必须收复,要报中国子弟之仇。在造势上,非常高明,既能在政治上孤立盖苏文,又能激励己方士气,师出有名,才能无往不利。
征募天下骁勇善战之兵组成精锐之师,出征的将士都是自愿而行,这就不存在畏缩之心,士气高昂。积极建造攻城器械,唐太宗亲加损益,取其便宜。为了防止出现隋朝征高句丽时杨玄感之乱,唐太宗进行严密军事部署,命仆射房玄龄坐镇长安,允许自主行事。特进萧瑀留守洛阳,太子监国,高士廉为太子太傅辅之。北方国防,为防止薛延陀背后骚扰,命东突厥阿史那思摩与宋州都督宋思明与胜州、夏州进行防守。
唐太宗出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唐军在陆路上,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与江夏王李道宗率军出柳城,直逼辽东。海路上,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率江淮、岭南、三峡地区四万人,及战船五百艘从山东莱州出发,横渡黄海,进击高丽国首都平壤。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在战事前期,唐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李世勣明面上称通过怀远镇,实际走通定,暗渡辽河,然后进攻玄菟(沈阳),李道宗率数千精兵进攻新城(抚顺),张俭率蛮夷部队过辽河进攻建安城(盖州)。新城、玄菟被攻克后,李世勣与李宗道合兵于四月攻陷盖牟城。张亮率舰队横渡渤海,拿下卑沙城(大连)。五月,李世民大军过辽河,在马首山驻扎,亲率精兵增援李世勣,攻打十二天,打下了辽东城。六月二十日,李世民大军抵达安市城。高句丽高延寿、高惠真率十五万大军支援安市城。仅仅三天,唐军就将高句丽援军击溃。
安市城没有了支援,似乎被攻陷只是时间问题,但在这里,唐军遇到了一位极其出色的守城大将,杨万春,他率领安市城军民进行了极其顽强的防守。唐军在安市城东南方建造土山,用来攻城,日夜不停的施工,土山的山顶距离城墙只有几丈远,无法预料的是,土山居然崩塌了,压塌了城墙,高句丽军队几百人冲出缺口,抢下了土山,据险而守,唐军几个月的努力完全做了白工,土山成为敌人的天堑。此时已经过了两个多月,辽左的严寒天气来得很早,河水已经开始结冰,唐军的粮草也消耗殆尽,无奈下,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令班师回返,唐军之一次进攻高句丽失败了。稳扎稳打让唐军贻误战机,海陆钳击之法进行的并不彻底
在战术上,看似唐军稳扎稳打的进攻完美无缺,似乎只是运气差一些,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倘若安市城被攻陷,高句丽必然败如山倒,然而唐军久困于城下,兵势已疲,加上严寒与粮草不足,无法再支撑唐军进行持久消耗战,天时地利均不占优,只能退兵。实际上,李世民御驾亲征反而让军队束手束脚,稳扎稳打更是贻误战机,战术上再成功,一旦战略失误便满盘皆输。
高延寿率大军支援安市城时,李道宗曾 *** :高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根本,则数十万之众,可以不战而降。但是太宗不应,把心思放在击溃高句丽大军上。唐军虽然大获全胜,但却牺牲了宝贵的进攻时间,更消磨了士兵的战力,为粮尽、兵疲、天寒埋下伏笔。高延寿大军败后,高丽国大骇,黄城、银城自拔遁去,辽东以南数百里无人烟,倘若唐军直奔平壤,万事皆成。可惜,唐太宗始终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能克。在久攻安市城不得法时,投降的高延寿、高惠真献出宝贵一策: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今奴以高丽十余万众望旗沮溃,国人破胆,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馀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最了解敌人的人必然是敌人自己,高延寿、高惠真的计策绝对是诛心之计,句句切中要害。对此计,群臣也十分赞同,认为此时张亮大军已拿下卑沙城,召之与唐太宗合兵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江,直驱平壤。唐太宗本是同意的,但长孙无忌却提出否定。他的理由是: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太宗从之。
唐太宗的这一决定,彻底失去了胜利果实。唐太宗回朝后,与李靖谈论此事,问道: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李靖曰:此道宗所解。唐太宗又问李道宗,道宗陈述了当时提出的乘虚取平壤的计划,唐太宗怅然道:当时匆匆,吾不记也。正如胡三省所言: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取,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而唐太宗不敢悬师深入的深层原因是:担心国内复杂形势,恐战败辽东,出现隋殇之祸,御驾亲征成为掣肘。
唐太宗的起初的策略是陆路大军牵制高句丽主力,海上大军作为奇兵直击平壤。但真正执行时,张亮却先拿下卑沙城,再南下建安。如果认为卑沙城是进攻平壤的桥头堡,实在太过牵强,从地域距离上,卑沙离平壤太过遥远,反而离安市很近,所以,最快与陆路唐军会师才是张亮行军的目的。虽然这样可以促进正面战场的推进,但也让高句丽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兵力在辽东阻击唐军,尤其邱忠孝率领的分遣舟师只是耀兵于鸭绿江水,并没有拦住高延寿大军。最后,海击平壤变得虎头蛇尾,而陆路作为进攻的主力方向,却被安市阻挡,战略的失误让唐太宗无奈而返。唐太宗调整策略,海陆袭扰破坏战消耗高句丽国力
虽然初征高句丽失败了,但也有一定的战果,唐军攻陷盖牟、玄菟、辽东、白岩、卑沙等十余城,取得了辽河以东至千山山脉西北之地,裹挟高丽人口七万多人迁往内地,杀高丽大军四万余人,对高句丽的国力给与了重创。然而,高句丽盖苏文因唐军退兵,越加狂妄,呈递的奏章中,措辞诡诞,而且对唐史颇为不敬,更是屡次进攻新罗。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一年,决定再次征讨高句丽,这次唐军的策略非常高明,用骚扰战来消磨高句丽的国力,依旧是海陆钳击,双面开花。贞观二十一年朝议: 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太宗从之。
三月,以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发兵万余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将兵三千人,率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牛进达进入高丽后,百余战无不捷,更是拿下石城,进至积利城,这已经到了平壤境内。李世勣渡过辽河,对各城开始了破坏战,击破其兵,焚其罗郭。(罗郭指的是外城)
袭扰破坏战的效果十分明显,当年的十二月,高丽王派其子高任武来到大唐谢罪。唐太宗已让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岂能轻易停下,虽然接受谢罪,但征讨没有停止。早在贞观二十一年九月,唐太宗命江南刺史王波利征调江南十二州的人力建造大船数百艘,以备东征之用。二十二年正月,薛万彻率兵三万从莱州泛海,三月到达鸭绿江,进击泊灼,万彻击溃万余人。《旧唐书》:高丽遣将高文率乌骨、安地诸城兵三万余人来援,分置两阵。万彻分军以当之,锋刃才接而贼大溃。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薛万彻还军,高句丽被唐军多次袭扰,已经出现颓势。在此时,新罗使臣向唐太宗求救,百济攻陷数十城,借天兵翦除凶恶,太宗许以出师。唐太宗打算一鼓作气,发兵三十万,将高丽与百济一举灭之。雄心勃勃的唐太宗要造大船,可以运兵运粮,海上作战。
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沿江而下,自巫峡抵江、扬,东出海趋莱州。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倘若多给唐太宗几年生命,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可惜,在翌年春,太宗疾,至五月而崩,东征之役停止。
一桩事业的成功,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将雷区踏了一遍,积累出宝贵的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可行之法,跨海作战成为制胜关键。唐太宗不断地调整战略,在海陆袭扰战中,通过实战练兵,为后代留下一支可海战可陆战的海军陆战队,《册府元龟》记载:遣惯习沧波,能以少击众者而配隶焉。唐太宗在剑南道建大船,为海运粮草打下基础,保证军队在海上持续作战的能力,这一切的准备都为唐高宗跨海平百济打下坚实基础。唐高宗跨海平百济,水陆征高丽,总章元年彻底平定高句丽,唐朝用了二十五年时间完成了最艰巨的对外战争
百济国在646年终止了对大唐的朝贡,与高句丽、倭国组成联盟,将新罗与大唐分离开来。如果将百济控制,便能成为唐军遏制高丽的桥头堡,与辽东唐军南北夹击,高丽必亡。显庆五年,百济依仗高丽之势,数次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上表求助大唐,唐高宗决定出兵百济,既能解新罗之围,又能在战略上包围高句丽。苏定方率军十二万余,战船近两千只渡海攻打百济,从山东成山渡海,在熊津江口击溃百济军千余人,一路得胜,拿下百济都城俱拔城,又与新罗合兵包围熊津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开城投降。拿下百济后,百济的残余势力联合倭国进行反扑,九月,刘仁轨率领海军与敌进行海战,四战四捷,倭国三万人,一百七十艘舰船,全部覆灭,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海战。此役胜利后,唐军彻底在百济站稳脚跟,瓦解了百济、倭国联盟,从山东半岛的粮草可以通过熊津江运往驻守百济城池的唐军,百济成为了桥头堡和补给站。从战略上考虑,大唐完全统治了东南亚的海权,既能从南面进攻高句丽,又能压制蠢蠢欲动的倭国,高句丽被大唐多次袭扰后,辽东防线早已脆弱不堪,其重要盟友百济被灭,独木难支,大唐集大军一鼓作气便极有可能拿下高句丽,恰好,盖世兄弟的分裂提供了进攻的契机,加速其灭亡。
乾丰元年,高丽的掌权者盖苏文病逝,长子渊盖男生继任,渊盖男生与两个弟弟渊盖男建与渊盖男产关系不睦,各自树立朋党。再加上有人挑拨兄弟关系,男建与男产趁男生出巡诸城之际,在平壤夺权,出兵征讨男生,男生大惧,在丸都城死守,派人去大唐求救。在此千载难逢之际,大唐决定趁乱发兵收服高丽。
大唐依旧采用海陆钳击,郭侍封率海军舰队跨海直驱平壤。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从辽东南下,乾丰二年九月,破新城,李世勣大军趁势收取一十六城。薛仁贵在金山击破大军,攻下南苏、木底、仓岩三城,总章元年二月,薛仁贵与李世勣合兵拔扶余城,接着,再战薛贺水,斩获三万余人,乘胜攻下大行城。大军渡过鸭绿江,攻拔辱夷城,各路大军围困平壤,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人出降。九月,高句丽僧信诚作为内应,打开城门,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