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隋炀帝在位后期为何意志消沉?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0-03)331

隋炀帝在多数人眼里,是一位昏庸、暴虐的皇帝,父亲杨坚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亡在了杨广手里。不过我们仔细研究隋炀帝的一生,发现他在位前期还是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事,他本人也是斗志高昂,不过到了后期便开始沉迷享乐,意志消沉,最终还加剧了与民众的矛盾,他的这个皇位也就难以继续做下去了。可以说,隋炀帝的才能不足,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够严格。

隋炀帝在位后期为何意志消沉?

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在当皇帝的时候,为了确保北边的安定,三次发动了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可见隋炀帝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可是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面对国家出现的农民起义与诸侯造反之事,隋炀帝却意气消沉。

其实说起来,就算农民起义爆发,隋炀帝其实还是很强大的,要想扑灭这些农民起义,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杨玄感起义后,当时声势十分浩大,同时隋朝大军还正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途中。但一旦隋炀帝把这些军队调回来,迅速就把杨玄感的起义军给消灭了,而且隋炀帝还接着准备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和高句丽死磕到底这事,也看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古代的中原政权都不会放任北方政权做大。因为一旦北方政权做大,都会对中原政权构成强大的威胁。汉武帝当年拼命打匈奴,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隋朝作为一个400年来,之一次实现了大统一的国家,要想让国家保持长治久安,他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后来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和唐高宗也一直在这样做,虽然唐太宗表面上对别人说,他征讨高句丽有些冒失,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征讨高句丽的步伐。唐高宗更是一鼓作气把高句丽给灭了。由此也可以佐证,当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确实是一种雄才大略的考虑,同时也是一种关乎隋朝未来长治久安的考虑。

既然隋炀帝那时候,就在着眼于隋朝的未来,可见其雄才大略。可是隋朝末年,为何隋炀帝的表现截然相反呢?

意志消沉

隋朝最后的几年,隋炀帝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他很少再组织全国性的对农民起义军的平定。他还准备把都城迁到江都,不愿意再回北方了。同时,他对朝政也漠不关心,只关心修建宫殿,饮酒作乐。甚至还经常拿镜子照自己的脑袋说,这是一颗好头颅,谁会把这个头颅砍去呢?这话听起来,显然是非常悲凉,而又非常消沉的。

应该说,隋炀帝之所以迅速变得意志消沉,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料到天下会乱得那么快,动乱的幅度会那么大。

当隋炀帝消灭了杨玄感的起义军,逼迫杨玄感自杀以后,他其实对国家的形势,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杨玄感起义,只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只要严厉处罚,就不会再爆发。也因此,他还在考虑继续征讨高句丽的问题。他没有料到,紧接着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那么,为什么这时候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会爆发起来呢?

动乱余波

从西晋之后,中国就爆发了长达400年的动乱。虽然隋文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但是并没有消除所有的矛盾,动乱浪潮的余波还在。只不过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善于用人,能够摆平各方矛盾,所以各方诸侯势力以及地方老百姓都得到了短暂的安抚。这种安抚也就让动乱浪潮的余波暂时停歇下来。当然了,也只是停歇下来,并没有消除。一旦有了土壤,这种余波还将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隋炀帝上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隋文帝的政策,加强国内的休养生息,自己也注重节俭,就能够消解余波的能量。汉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不去惹匈奴,而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皇帝也知道节俭。一直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解决边关的问题。所以汉朝发展得很好。很显然,隋炀帝操之过急,从而使得之前被暂时压平的动乱的余波,又高涨起来。

另外,在处理矛盾的时候,隋炀帝不是有效地安抚矛盾,而是使得矛盾更加激化。比如他在扑灭杨玄感起义这件事情上,对于所有参加过杨玄感起义的士兵,一律诛杀。这样做显然激起了更大的矛盾。当然了,虽然说激起了更大的矛盾,但我们多少还可以理解。但是隋炀帝对于那些接受过杨玄感开仓赈粮的老百姓,也一律诛杀,这显然就太过分了。老百姓不过是接受粮食而已,而且老百姓当时实在贫困都不得了,没吃没穿。难道别人送粮食给他们,他们还不要吗?所以说隋炀帝的这种做法,不是化解矛盾,反而是增加矛盾。

由于隋炀帝激化了矛盾,所以很快,农民起义变成了波及全国的大动乱。而且他派去镇压农民起义的地方官员,反而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反击朝廷的力量。

正是看到这样的局面,隋炀帝才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觉得留在江都过上几年好日子,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谁知道他其实连这一点目标都没法达到,因为他带到江南的那些部队,并不愿意跟着他在异国他乡安住扎下来。他们都想回老家去见亲人,也因此,最终宇文化及造反,隋炀帝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10/339703.html

“隋炀帝在位后期为何意志消沉?” 的相关文章

乾隆上位后大肆给宗亲翻案 乾隆为什么和雍正做对

乾隆上位后大肆给宗亲翻案 乾隆为什么和雍正做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继位后,大肆为旧朝宗室翻案,他为什么偏要和雍正唱反调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对于乾隆来说,是一个创造历史的一年。这一年,乾隆正式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原爵;这一年,他下令将已去世36年的弘晳恢复原名,收入宗籍;这一...

诸葛亮被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为何托孤给他

诸葛亮被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为何托孤给他

章武三年,刘备在永安病危,从成都把诸葛亮召来,托付自己的身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资质太差不足以辅佐,你就自己做君主吧。”诸葛亮哭着说道:“臣一定竭尽全力,忠贞侍奉,到死为止。”刘备临终时,把鲁王叫过来对...

历史上何进为何会召董卓进京?与袁绍有何关系?

历史上何进为何会召董卓进京?与袁绍有何关系?

从董卓进京夺权开始,中国历史便开始进入到战乱不休的汉末三国时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董卓本来只是个边地将领,却阴差阳错的进入洛阳,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袁绍,那么袁绍为何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呢?混乱的公元189年,各方势力大乱斗史学界一般习惯于把三国时代界...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还不知道:乾隆弟弟弘昼为何人称荒唐王爷?历史上他是真荒唐还是明哲保身?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56年,79岁的愉妃被安排侍寝,太监一脸惊讶,以为皇帝年老眼花看错了,立即贴近乾隆耳根大声说:“陛下,愉妃娘娘快80了,你换个年轻的吧!”万万没想到,乾隆一把打翻桌上的...

三国时期要是论单打独斗 有多少人能够打败张飞

三国时期要是论单打独斗 有多少人能够打败张飞

还不知道:若是单打独斗,三国中有多少人能战败张飞?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代猛将如云,英雄辈出,大家最喜欢的莫过于刘备的五虎上将。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刘关张三兄弟中,张飞虽然排在最末,并不就是说张飞的武力不如关羽。其实张飞的战斗力就和他的...

扶苏是李斯的女婿 李斯为什么还要帮助胡亥登基

扶苏是李斯的女婿 李斯为什么还要帮助胡亥登基

李斯是扶苏的岳父,为何他反而拥立胡亥登上帝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49岁,驾着銮驾四处游历,秦始皇驾临沙丘,秦始皇突然病倒,秦始皇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命宦官赵高去请他去请大夫,让他去请扶苏,让他继任国君,执掌朝政,可是这...

历史上康熙帝是如何称赞于成龙的?

历史上康熙帝是如何称赞于成龙的?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从副榜贡生历任知县开始、因政绩突出不断被朝廷提拔,数十年来在知府、按察使、巡抚、总督等任上,严守初心,一如既往地秉公办事,关心百姓疾苦,生活节俭、拒绝,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一)...

评论列表

星辰
星辰
1个月前 (10-17)

隋炀帝雄心壮志却意志消沉,因未妥善处理矛盾导致动乱爆发,应以此为鉴:治国理政需深思熟虑、注重民生与平衡各方利益冲突的重要性不可轻视。#历史启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