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0-03)150

唐后期,御史的官职品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职位经常作为官员仕途升迁的跳板,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御史地位,在实质上的降低。

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部门的御史台,同盛唐时期已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轻视吏治,在轻法学,贱法吏的政治氛围之下,御史们很难再有用武之地。

由于轻视法治,后期的御史多出自科举,或者直接由当时知名的文人担任,许多御史不懂政治,不懂法律,他们主要从事的是诏书的编写等文职类工作,御史台的权能从某种程度上说被稀释了。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当时的御史素质并不高,经常出现朝廷罢免御史的情况,士人对御史多轻视。与其说唐后期御史素质降低了,倒不如说这是唐代后期,整个政治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

唐前期,御史台更多的是对中央官吏的监察,对地方官吏监察相对而言较少,但是到了后期,中央的情况有所放缓,被检举的地方官员却比原来要多一些。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我们认为,这与皇权与御史台在中央权力格局中,越来越处于劣势不无关系,唐后期朝廷的政治氛围远不及前期,宰相专政严重,官吏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总体而言也降低了,而御史台监察的中央官吏,从数量上来看反而下降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御史的弱势地位。

以人治、道德和皇权为基础的御史制度,由于缺乏独立性,缺少以监察百官为目的的终极信仰,缺少以规则为核心的法律信仰,在朝廷风气日下的时代,很难秉持乱世用重典的理念,担负起维护官场秩序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御史台将监察弹劾的重心放在了地方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逃避,然而,从本质上说,还是御史制度在根源上的缺陷使然。

唐代初期,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享有完全的监察权力,如果有事上奏,只需在朝会时提出即可,并不需要听取御史大夫或者丞相的意见,但是到了后期,进状和关白制度使得御史权力缩小了。

进状出现于中宗景龙三年发生的,监察御史崔婉弹劾宰相宗楚客事件,在宰相同御史的博弈中,宰相行政权力胜出,而宰相权力的强化,带来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我们认为,尽管依法治吏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但是在以礼治为信仰的政治氛围中,对社会秩序的内心遵守,相较于法律的外部强制,仍然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法制的外在强制力,并没有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特别是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高级官员的普遍尊重,道德伦理的柔软性在长期的发展中,带来了秩序的不被遵守和权力的过度集中。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随之而来的是,唐中宗之后,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监察权的不断削弱,经济上很难再出现另一个盛世。相比于进状,关白的产生过程比较缓慢。

发展到唐后期,甚至出现御史大夫直接由丞相任命的情况,此时的御史监察权彻底臣服于宰相行政权,而御史的监察职能,只能作为一种口号而存在。

武则天时期的闻风奏事,无疑是政治形势的需要,她要求对弹劾行为给予经济上的鼓励,同时提供了多项便利条件。

但是,许多道听途说的言论,也可以用来弹劾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检举,利于皇帝更多地了解百官的动向,从这个角度讲,这时的风闻奏事对百官而言,是十分严格甚至有点苛责的,闻风奏事服务于帝王,是作为女性的皇帝对群臣不信任的产物。

除了周武革命时期,唐代其它时期对闻风奏事的事实,都需要进行核查,这相较于宋明是比较严格的,有人认为,要在弹劾开始时对真实性进行判定是十分困难的,这一方面不利于风闻积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宋明亦有风闻言事,对于检举不实之人,也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弹劾初始不需要核实其真实性。

可以说,这把弹劾制度的入口放大了,有利于官员得到更好地监察,但是,宋名相较唐代,监察却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何也?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弹劾,实质是 *** 将判断事实真相的责任,更多地转嫁给了检举者。

因为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宋明,对于监察失实者都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但是他们同官府相比,地位相差悬殊,有时候很难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要求检举者所告发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当然会加重检举者的义务,增加他们的风险,从而降低闻风奏事的积极性。

唐代的闻风制度则不同,必要的审核可以剔除一大部分,不属于法定事由的弹劾和检举,这降低了检举者的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官府和检举者的良性互动,于双方都是有利的,对检举者而言降低了检举风险,对于官府而言,进入实质审查的案件数量减少,又可以极大地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唐代与闻风和弹劾相配套的责任承担,还是比较明确的:对于有妄言的,判处一年有期徒刑,这一点与当代的诬告罪已经类似。

纵然唐代行政监察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维护行政机关内部秩序稳定,以及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0/339803.html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的相关文章

刘邦统一天下只用了七年之间 刘邦堪比秦国几代君王吗

刘邦统一天下只用了七年之间 刘邦堪比秦国几代君王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从一无所有到天下统一,用了7年,堪比秦国几任帝王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经历几任帝王才实现了天下统一,创立大秦帝国。而汉高祖刘邦却在大秦战乱之后,短时间内创立了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而且大汉王朝历经四百多年,才逐渐衰落。刘邦...

在政治、军事方面,高颎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军事方面,高颎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高颎(541年—607年),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自称渤海蓚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注意保护有功之臣。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史称其有文武才略,明达世务。为相执政近二十年,...

南京城沦陷建文帝落荒而逃 建文帝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南京城沦陷建文帝落荒而逃 建文帝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对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朱棣怎么也没抓住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幕,南京沦陷,建文帝不得不落荒而逃,于是他凭着朱元璋曾留给他的剃刀和僧袍成功逃脱而出,甚至为了掩盖自己的行踪而制造了自焚的假象?朱棣并不相信这一事实,于是他派遣人员去搜...

曹操孙权刘备作为三国风云人物 三人在世时有见过面吗

曹操孙权刘备作为三国风云人物 三人在世时有见过面吗

还不知道:曹操、刘备、孙权、一代豪杰,开创三国时代,他们有没有见过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三个国家的开创或者奠基人。很多人好奇,他们活着的时候有没有见过面。毕竟,这几个人差不多同一个时代,又都是一时豪杰。其中曹操年...

刘彻成为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姐姐的?

刘彻成为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姐姐的?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有个大姐叫金俗,是汉武帝母亲王娡和金王孙的孩子。虽说金王孙是个农民,但他勤劳肯干事,因此一家三口过得还算安逸。不曾想金俗的外婆臧儿跑去卜卦,听算命的说,王娡的命贵不可言。贪慕荣华富贵的她自然信以为真,便强行将...

历史上独孤信是什么形象?他一共有多少女儿?

历史上独孤信是什么形象?他一共有多少女儿?

要说中国历史上谁是天下第一岳父,恐怕非北魏北周时期的独孤信莫属。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独孤信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将领,他“容貌仪表俊美”。由于太帅,得名“独孤郎”。他的帅到哪种程度呢?据说有一次,独孤信出城狩猎,回来时天色已晚,为了能赶到宵禁前进城,他快马加鞭,到城门...

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金屋藏娇原指汉武帝幼时喜爱阿娇,并欲建金屋让她居住一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理由非常明确。不过,其实这些所谓的理由,都是表象。并不是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那么,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那些理由。汉武帝废黜陈阿娇有两...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一句话,诸葛亮方醒悟:原来你在装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的前程交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shan)身上。从电视剧来看,后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说他是个庸碌无能的人,那么他本人是如何想的呢?在公...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