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尚书令蒋琬提出的从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为何会遭到反对?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中记载: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众所周知,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作为继承人,得以执掌蜀汉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大臣。
对于诸葛亮来说,之所以选择蒋琬作为继承人,显然是希望他可以继承复兴汉室的遗志,这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没能实现的目标。对此,蒋琬一方面治理蜀国,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北伐曹魏。在公元238年之后,蒋琬想到了一条从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并且将该方案上奏给了后主刘禅,不过,蒋琬的计划却遭到了蜀汉朝廷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一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中记载: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的行。
对于蒋琬来说,其在蜀汉的崛起和晋升,离不开诸葛亮的培养和提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蒋琬全盘接受诸葛亮的北伐思路,也即在蒋琬看来,诸葛亮北伐中原,还是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的,究其原因,在于诸葛亮多次出秦川,因为道路崎岖,粮草补给困难,所以无法攻克曹魏。
既然陆路不好走,不如换一条水路来进攻曹魏。因此,在蒋琬看来,不如多制造船只,通过水路来进攻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对于蒋琬建议中的水路,就是沿着汉水顺流而下。汉水在当时也叫沔水,是一条发源于今天陕西省汉中市的米仓山,流经东三郡、襄阳郡、再到达荆州的江夏郡,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汇入长江。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二
在古代历史上,水路不管是运输兵马,还是粮草,一般要比陆路更加方便和快捷,这也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蒋琬提出的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确实要比诸葛亮北伐更加快捷、方便,甚至因为高效的特点,能达到兵法中常言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不过,蒋琬的建议,却遭到了大部分蜀汉群臣的反对。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中记载: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在蒋琬的方案提出之后,立即遭到了蜀汉朝廷的反对,为了劝阻蒋琬,后主刘禅还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到汉中,以此拦住蒋琬,避免其实施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究其原因,是因为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也即顺流而下进攻曹魏,确实比较快捷,可是,一旦不能攻克,想要回来就是逆流而上了,因此这不是长久的计策。
三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诸葛亮北伐中原来说,虽然进攻曹魏比较困难,但是,想要撤退还是比较容易得,这是因为蜀军熟悉这些崎岖的山路,还可以借助于地形来阻挠对方的追击。比如在公元231年,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追击蜀军,就遭遇了诸葛亮设下的埋伏,结果战死沙场。而就蒋琬来说,汉中处在汉水的上游,确实可以顺利而下,直捣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
可是,如果不能迅速取得胜利的话,那么这些蜀军想要撤退到汉中,就是逆流而上。在古代历史上,受制于当时的条件,船只想要逆流而上,自然是比较困难,这很可能会让出击的蜀军全军覆没。在夷陵之战后,蜀汉显然经不起这么大的损失。因此,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功,但基本上也没有较大的损失。
四
最后,在此基础上,费祎、姜维等大臣,都是经常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所以,对于蜀汉的文臣武将,无疑对蒋琬的冒险计划予以反对,也即在蜀汉朝廷看来,诸葛亮都没有冒险采用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蒋琬就更不应该提出这一建议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就蒋琬的水路进攻曹魏计划,实际上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存在异曲同工之妙,这里面的妙处就是出其不意,一旦成功,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战果。可是,一旦失败的话,往往都会带来全军覆没的结果。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袭的是曹魏长安这一重镇,只要没有迅速攻克的话,必然遭到曹魏大军的包围,到时就是进退失据了。
除此之外,在笔者看来,自关羽大意失荆州和黄权率领水师归降曹魏之后,蜀汉不仅没有一支像样的水师,更没有足够规模的船只。特别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几乎没有水师参战的记载。因此,对于蜀汉来说,想要组建一支水师来进攻曹魏,自然是比较困难的,即便建造了足够的船只,也缺乏富有经验的水师将士。综上,蜀汉群臣,甚至后主刘禅都不支持蒋琬的冒险计划,所以派遣费祎、姜维等大臣来到汉中劝阻蒋琬。当然,在蜀汉朝廷的一片反对声音之下,加上自己已经病重,蒋琬只能无奈放弃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