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兵仙韩信名言解析
韩信名言
伟人往往能够说出名言,并且受后世流传,而韩信作为汉代的一个有名的人物,他作为一名大将军,他对战场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达到百战百胜的地步。但是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智者一千虑……必有一得”。
智者千虑名言
这句话出自于《史记》,是司马迁对他写编撰的一个传记文。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无论你多么的聪明,甚至考虑了一千遍,或者更多,但是你依旧会犯错误;而愚蠢的人也许在多次考虑中,想的不是很周道,但是他依旧能够获得一次收获。这种说法极其是一种朴素辩证法,有着一定的哲学思想,说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聪明的人不可能事事都想的周到,而不聪明的人总会有一次能够聪明。
这句话适用在韩信身上,因为他替汉王立下的功劳可谓是功标青史,但是聪明的他,在政治上却屡次犯错误,致使他的晚年,受到了刘邦的猜忌。如果说他在政治上的才能能有他军事才能一半的话,他也不会死的如此之惨,可谓是人无完人。虽然在他的身边有着一些谋士,可以替他出谋划策,但他本性就那样,不是常人所能改变的,注定会有一失。
还有一句就是“狡兔死……谋臣亡”,虽然说韩信的政治才能比较低,但是他也知道自己这么一个功臣,甚至于功高盖主,无论是哪个君王,都会对自己有所畏惧,深知自己的未来是凄惨的。只要自己功成名就,那就是自己灭亡之时,这句话在他晚年有所应验。
韩信电影
之前我们说到,有关韩信的电视剧有很多,五花八门,每个演员就代表着不同的版本。电视剧容易上电视机的屏幕,供我们欣赏,但是跟它差不多的电影,也有着自身的魅力。
《王的盛宴》海报
05年上映的《韩信点兵》,完完全全就以韩信为主线,把韩信出生有所改变,认为韩信是韩国后羿,而我们知道的历史,认为韩信应该是出生在楚地。但不变的就是韩信依旧在寻找明君,在项羽帐中,遭受冷落,依旧是投奔到刘邦旗下。这部吴樾所扮演的韩信,依旧是众人眼里的战神,短短80多分钟的时间,就笼统的概括了大将的一生。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电影必须的精简,抓主要的一些事情而去说,战争的场面也削弱了。
直到我们的无厘头导演陆川执导,他所拍的楚汉故事,更多的偏向于行为艺术,缺乏对历史的叙述。虽然其中大腕云集,在此片的宣传会一直强调,这是根据近年来的最新的考古资料,结合过去的记载,充分理解历史,而不是简单的翻拍。但是这片子上映,大多数人会抱着对楚汉故事的好奇而去前看,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毁片,拍的简直没法看,评分也不过是5.2。之前他们说了那么多要尊重史实,观从场面上来看,十足的史诗片气质,但是整个故事框架明显的很单薄,毫无任何史诗感可言,被人称为“伪史实”。其中的韩信扮演者韩信,说的台词生硬,毫无违和感,更多的是衬托刘邦和项羽。
现在所拍的电影,都遭人吐槽,不知日后会出现怎样的无脑片,我们拭目以待。
韩信背水一战
自秦朝灭亡之后,又展开了数年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而作为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那就是汉王账下的韩信,他对整个战局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两军肆意厮杀情景
公元前205年,韩信在灭掉魏国之后,汉王又命令他去攻打赵国。而韩信进攻的必经之路,就得要通过一道极其狭隘的山口,赵王的20万大军就驻守在这里,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有个谋士李佐军对陈余建议:“韩信一路下来,都是摧古拉朽,可谓是威风,现在特又不远千里的攻打赵国,气势肯定无法抵挡。不过,他们军队的粮食运过来就得需要大半个月,距离甚远,并且马车很难在这狭窄的路口并进,汉军的补给肯定会受影响。只要你给我3万兵力,我定能断其粮草,你只要固守城池数日,不跟他作战,他韩信必定会被饿死。”但是这个建议得不到陈余的许可,坚持用兵力优势来战胜韩信。
得此消息的韩信,大笑一场。派部队离路口30里的地方在安营,叫他们半夜吃一点点心,直到胜仗之后再大吃一顿。派遣2千骑兵在赵军出来之后,迅速进入赵营,然后换上汉旗。最后使一万兵马在河边,摆出一副要背水一战的姿态。背水向来都是兵家大忌,认为这样打仗,必败。敌军陈余得知,大笑不停,认为韩信不懂兵法,不给自己留后路,想要找死。
等到天明,韩信率先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没多久,韩信就假装撤退,向河岸的阵地靠拢,赵军乘胜追击。这个时候,韩信命令主力军进攻,然而背水的士兵明知没有退路,只能拼命抵抗。正在此时,韩信事先安排好的2千精兵,伺机占领赵营,并插满了汉旗。
赵军觉得没办法取得胜利,想要回到营地,却发现自己的营地早已丢失,信心大失,不听号召。于是乎阵型全乱,被汉军肆意残杀。汉军就获得巨大的胜利。
收场的时候,有人问韩信:“背山倒是有,但是背水还是头一次,你说我们能打败赵军,当时我还是深表怀疑的。”韩信回答:“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你们明知道有退路了,那么哪还有士气,让士兵们拼命呢。”
项羽和韩信谁厉害
针对历史上的古人,我们都喜欢把彼此两个相近的人物进行比较,看看谁是强谁弱,在楚汉争霸时期,我们常常把楚霸王和韩信放在一起比较,从各个方面比较,谁更厉害。
用兵如神的韩信
从武力上看,肯定是项羽占优势,谁都知道有人称他有力能扛鼎之势,力气极其之大,并且他的武功也很高,韩信完全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从谋略上看,韩信肯定远远高于项羽,他在拜将前跟刘邦所说的都才只是一个战略规划,在东进的战争中,不断听取别人的意见,跟自己的能力相结合,从而为汉平定打下立下赫赫功劳。反观我们的楚霸王,他虽然东征西战,杀戮无数,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他傻到听信刘邦的话,认为刘邦只图关中,而去攻打田荣,不能分辨出这是谎言,可见他的战略眼观实在是差,,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
他俩在战场上的战功都是巨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他为了激发士兵的士气,断了后路,激发楚军对秦军的仇恨,使楚军明白没有后路可退,只能英勇作战,不断地向前进攻。对项羽来说,更好的防守那就是进攻。韩信最出名的背水一战,他明白汉军的士兵都只是新兵,作战能力比较弱,只能激发从心理上激发他们的士气才是明智之举,让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去拼命作战,无疑背水才是明智之举。
从整个楚汉战争来看,项羽看似一般风顺,能够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但是本质上对整个战局的胜利并没有太大作用。而韩信一步步的通过小战争,改变整个战争局势,最终才使刘邦取得胜利。
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说,韩信的综合实力肯定胜于项羽的,打仗不是看个人实力。
韩信后代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的一生是极为辉煌的,但是晚年的凄惨,不经让人联想,他的后代如今生在何方?
系称自己为韩信后人
在西汉建立不久之后,功高盖主的韩信,遭受了猜忌,于公元前196年,在未央宫内,被吕后所陷害,死法极为残忍。吕后为何会这么做呢?司马迁认为这是刘邦的本意,只不过是借吕后一手,杀害自己的功臣,以减少自己的骂名。把韩信和陈豨扯在一起,认定他们有谋反之罪。但事实两者并没有联系之实,何来一起谋反,这些史料也就成了日后司马迁从侧面说明韩信是被刘邦所陷害的最有力的证据。刘邦为了斩草除根,并没有因为他之前的功劳而仁慈,而是下令诛杀韩信的三代。
根据京兆堂《韦氏族谱》的记载,韩信有一幼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委托给萧何照看,于是萧何把幼子带到了南越,嘱托给了赵佗抚养。在韩信被杀害之后,刘邦对其他功臣的猜忌也就日益加强,随之到来的就是,派遣5百兵包围萧何家,对萧府日夜监视,直到萧何因贪污进监狱。这些异常行为表明,萧何救幼子的真实性比较大。
直到《樵书》上记载,说广东一带,有个名叫韦土的官员,就是韩信的后代。其中也记载了萧何救幼子的事件,并且把这个幼子的姓氏有所改变,去其一半,只有韦。这样才使这幼子躲过刘邦的抓捕,逃过一劫。
众多史书的记载,都认为韩信留有后子,只不过是以韦姓隐姓埋名,那就确定韩信是留有后子的,并且韦氏一族是有延存至今的,保留着韩信的血脉。
韩信故里
据说韩信的故里是在淮安市境内,距离淮安市区有20多公里,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历代很多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华美的辞藻。此镇拥有着众多历史遗址,是考查韩信重要的实地资料。
韩信故里中的胯下桥
韩信在年轻的时候,曾受过恶少胯下之辱,当地的后人为了纪念韩信,就造了一所桥,在桥的一堵墙上刻着“胯下桥”这三个字。这座桥造于明代,清朝的时候就曾多次修建,就有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
故里中还有韩候钓台,甚至是漂母祠,漂母何许人也呢?那就是一个在韩信早期,曾多次施舍给他吃的一位老婆婆,对韩信有着哺育之恩,韩信为了报答她,曾衣锦还乡,给漂母大量的金银,这就有了一饭千金的典故。而且韩信回来的时候,漂母早已去世,就命将士搬土造了一个坟墓,为了纪念漂母。也许后人为了称颂韩信的美德,建一所漂母祠,希望后世的人学习。
都说是韩信故里,怎么可能少的了韩侯祠,这是对韩信成就的一种肯定,叙述了很多韩信的光荣事迹,受后人所崇拜。这所建筑也是明代所建,它是由于家乡人为了纪念韩信所建的一个纪念性建筑。
在改革开放之后,码头镇开始整修韩信故里,使故里变未一个故里家园,有点模仿鲁迅故里的样子,并且恢复了很多秦汉建筑的风格,让游客赞不绝口。这样既可以赚取一些旅游收入,还可以让后人更多了解韩信的事迹,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