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西汉的郡国制主要分为哪两个阶段?刘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1-01)270

郡国并行制,简称郡国制,是指西汉初年在推行郡县制同时,又采取分封制分封诸侯国的一种统治方式。西汉初期的郡国制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异姓诸侯王阶段和同姓诸侯王阶段,而刘邦在这两个阶段推行郡国制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异姓诸侯王阶段:刘邦的无奈妥协

所谓异姓诸侯王,主要是指西汉初期曾被分封的八大非刘姓诸侯王,即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齐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韩王韩信、赵王张耳和燕王卢绾。刘邦之所以选择分封他们为王,其实更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具体情况又可以分为三种。

西汉的郡国制主要分为哪两个阶段?刘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1、始终相对独立的旧有诸侯。项羽灭秦之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与西楚一起将天下分为了十九份,虽然这些诸侯王大部分都在此后的战乱中被消灭,但仍有少数诸侯王因各种原因得以保留,且这些人最终在楚汉争霸中因各种原因倒向了刘邦的汉王集团,这些诸侯王有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九江王英布。

然而,这些诸侯王虽然选择了支持刘邦,但双方却并非从属关系,且刘邦的势力从未延伸到这些诸侯王的领地之内(英布投靠刘邦后九江地区曾被项羽统治),因此这几位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始终相对较为独立,刘邦击败项羽之后虽然势力一家独大,但这几位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同样不可小觑,且又是拥立刘邦称帝的功臣,因此刘邦称帝后只能保留他们的封国。

2、楚汉争霸时期的新封诸侯。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在正面战场与项羽纠缠的同时,不断采取各种方式分化瓦解项羽的西楚集团,同时开辟多条战线对西楚进行战略合围,最终形成压倒性的战略优势,而在此过程中,刘邦也曾迫于形势分封了大量诸侯王,而这些诸侯王同样取得了较大的自 *** 。例如赵王张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

与前文提到的诸侯王不同,这些人投靠刘邦时并无根基之地,与刘邦乃是正儿八经的从属关系,乃是刘邦占领新地盘却又无法直接统治的情况下所分封的异姓王,例如赵王张耳,攻陷赵代之后,刘邦由于正面吃紧,根本无法直接统治;又如齐王(楚王)韩信,攻陷齐地之后,由于该地区中间横着项羽,同样无法直接统治;再如梁王彭越,他本就活跃在敌后地区,再加上围剿项羽时未能奉令出兵,这才无奈许诺封王。这几位虽然曾与刘邦属于从属关系,但在封王之后便已经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再加上均属于功勋卓著之功臣,刘邦立国之后也只能选择保留其封国。

3、情况特殊的韩王信和燕王卢绾。在汉初的“七国八王”之中,只有两人的情况相对较为特殊,一是韩王信,从秦末天下大乱到楚汉争霸,他始终没有固定的封地,刘邦封其为王更多是因为他韩国宗室子孙的身份(韩襄王姬仓庶孙),更多是为了拉拢韩地百姓(刘邦与项羽正面交战的荥阳、成皋地区本属韩国地区),或许也有张良的关系。二是燕王卢绾,卢绾乃是刘邦的绝对嫡系,早在丰沛之时两人关系便极为要好,因此在燕王臧荼因谋反被杀之后,刘邦鉴于燕地距离过远,且处于诸侯王夹缝之中,这才封最为信任的卢绾为燕王,从而间接的将燕地纳入统治。

如上所述,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其实更多是迫于形势无奈的妥协,而这也造成了汉初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诸侯之间天然的矛盾,进而使得异姓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离心离德,并最终导致了刘邦逐步消灭异姓诸侯王。

同姓诸侯王阶段:维护统治、恢复国力的需要

如果说分封异姓王更多是无奈的妥协,那么消灭异姓王之后,刘邦为何不趁机削除封国,从而将天下土地全部直接收归中央朝廷管辖呢?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在消灭诸侯王之后,仍然推行郡国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中央集权制尚不成熟,官员选拔机制尚不完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采取中央集权统治,并相配套的出台了“三公九卿制”,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统治模式仍然不够成熟,尤其是对于地方的统治,相对较为薄弱。秦朝时期,地方只有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丞、县尉等高级官员直接由中央朝廷任免,而最基层的乡、里、亭仍然大多依托地方自身势力,这也是造成秦末时各地杀官造反频繁,而地方官员却无力扑灭义军,继而导致动乱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其实更多在于官员选拔机制的缺陷,自世卿世禄制崩溃之后,春秋战国的官员大多为游说或推荐而来,秦朝时期官员则更多由战功晋升而来,这也是秦国统治较为粗暴的一个原因所在。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之后,刘邦虽然也曾下令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然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事实上,直到汉文帝开始推行“察举制”,继而到汉武帝时“察举制”进一步完善,这才给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客观条件。

2、扩大地方自治权力,恢复经济的客观需要。历经长期战乱,汉初简直穷困潦倒的不成样子,《史记·平准书》对此有载“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就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来拉车,将相更是只能乘坐牛车。而现代考古也说明了一切,汉初墓葬的陪葬品甚至还不如春秋战国华贵,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恢复经济民生,刘邦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在现有官员无法满足中央集权制的情况下,继续推行郡国制,从而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 *** 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而事实证明,郡国制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当然,地方经济的迅速恢复,极大增强了地方诸侯的实力,进而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3、维护刘氏江山统治,对抗吕氏集团的需要。在汉初朝廷之中,吕氏集团可以说是极为强大存在,刘邦曾意图趁吕泽战死的机会瓦解吕氏集团,因而便爆发了易储事件。但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易储之举却激发了吕后的强势反弹,吕后不仅依靠吕氏集团的支持迅速拉拢了大批朝臣,再加上吕雉原配皇后和刘盈嫡长子这两层身份,刘邦的易储之举竟然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刘邦的易储之举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没能成功易储,反而使得吕后趁机参与并逐步掌控朝政,为了维护刘氏的统治,刘邦不仅不能削除同姓诸侯王,反而要巩固刘姓诸侯王的存在,因而便有了“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使得刘姓诸侯王成为刘姓皇帝帝位的屏障,从而避免天下最终落入吕氏手中。

如上所述,刘邦之所以会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其实更多是为了维护统治和恢复经济,是鉴于当时天下形势采取的必要措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异姓诸侯王时期,中央朝廷对于同姓诸侯王的控制已经有所加强,最典型的便是中央朝廷有权任免同姓诸侯王国内的相国等高级官员。 郡国并行制,简称郡国制,是指西汉初年在推行郡县制同时,又采取分封制分封诸侯国的一种统治方式。西汉初期的郡国制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异姓诸侯王阶段和同姓诸侯王阶段,而刘邦在这两个阶段推行郡国制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

异姓诸侯王阶段:刘邦的无奈妥协

所谓异姓诸侯王,主要是指西汉初期曾被分封的八大非刘姓诸侯王,即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齐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韩王韩信、赵王张耳和燕王卢绾。刘邦之所以选择分封他们为王,其实更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具体情况又可以分为三种。

西汉的郡国制主要分为哪两个阶段?刘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1、始终相对独立的旧有诸侯。项羽灭秦之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与西楚一起将天下分为了十九份,虽然这些诸侯王大部分都在此后的战乱中被消灭,但仍有少数诸侯王因各种原因得以保留,且这些人最终在楚汉争霸中因各种原因倒向了刘邦的汉王集团,这些诸侯王有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九江王英布。

然而,这些诸侯王虽然选择了支持刘邦,但双方却并非从属关系,且刘邦的势力从未延伸到这些诸侯王的领地之内(英布投靠刘邦后九江地区曾被项羽统治),因此这几位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始终相对较为独立,刘邦击败项羽之后虽然势力一家独大,但这几位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同样不可小觑,且又是拥立刘邦称帝的功臣,因此刘邦称帝后只能保留他们的封国。

2、楚汉争霸时期的新封诸侯。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在正面战场与项羽纠缠的同时,不断采取各种方式分化瓦解项羽的西楚集团,同时开辟多条战线对西楚进行战略合围,最终形成压倒性的战略优势,而在此过程中,刘邦也曾迫于形势分封了大量诸侯王,而这些诸侯王同样取得了较大的自 *** 。例如赵王张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

与前文提到的诸侯王不同,这些人投靠刘邦时并无根基之地,与刘邦乃是正儿八经的从属关系,乃是刘邦占领新地盘却又无法直接统治的情况下所分封的异姓王,例如赵王张耳,攻陷赵代之后,刘邦由于正面吃紧,根本无法直接统治;又如齐王(楚王)韩信,攻陷齐地之后,由于该地区中间横着项羽,同样无法直接统治;再如梁王彭越,他本就活跃在敌后地区,再加上围剿项羽时未能奉令出兵,这才无奈许诺封王。这几位虽然曾与刘邦属于从属关系,但在封王之后便已经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再加上均属于功勋卓著之功臣,刘邦立国之后也只能选择保留其封国。

3、情况特殊的韩王信和燕王卢绾。在汉初的“七国八王”之中,只有两人的情况相对较为特殊,一是韩王信,从秦末天下大乱到楚汉争霸,他始终没有固定的封地,刘邦封其为王更多是因为他韩国宗室子孙的身份(韩襄王姬仓庶孙),更多是为了拉拢韩地百姓(刘邦与项羽正面交战的荥阳、成皋地区本属韩国地区),或许也有张良的关系。二是燕王卢绾,卢绾乃是刘邦的绝对嫡系,早在丰沛之时两人关系便极为要好,因此在燕王臧荼因谋反被杀之后,刘邦鉴于燕地距离过远,且处于诸侯王夹缝之中,这才封最为信任的卢绾为燕王,从而间接的将燕地纳入统治。

如上所述,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其实更多是迫于形势无奈的妥协,而这也造成了汉初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诸侯之间天然的矛盾,进而使得异姓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离心离德,并最终导致了刘邦逐步消灭异姓诸侯王。

同姓诸侯王阶段:维护统治、恢复国力的需要

如果说分封异姓王更多是无奈的妥协,那么消灭异姓王之后,刘邦为何不趁机削除封国,从而将天下土地全部直接收归中央朝廷管辖呢?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在消灭诸侯王之后,仍然推行郡国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中央集权制尚不成熟,官员选拔机制尚不完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采取中央集权统治,并相配套的出台了“三公九卿制”,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统治模式仍然不够成熟,尤其是对于地方的统治,相对较为薄弱。秦朝时期,地方只有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丞、县尉等高级官员直接由中央朝廷任免,而最基层的乡、里、亭仍然大多依托地方自身势力,这也是造成秦末时各地杀官造反频繁,而地方官员却无力扑灭义军,继而导致动乱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其实更多在于官员选拔机制的缺陷,自世卿世禄制崩溃之后,春秋战国的官员大多为游说或推荐而来,秦朝时期官员则更多由战功晋升而来,这也是秦国统治较为粗暴的一个原因所在。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之后,刘邦虽然也曾下令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然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事实上,直到汉文帝开始推行“察举制”,继而到汉武帝时“察举制”进一步完善,这才给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客观条件。

2、扩大地方自治权力,恢复经济的客观需要。历经长期战乱,汉初简直穷困潦倒的不成样子,《史记·平准书》对此有载“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就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来拉车,将相更是只能乘坐牛车。而现代考古也说明了一切,汉初墓葬的陪葬品甚至还不如春秋战国华贵,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恢复经济民生,刘邦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在现有官员无法满足中央集权制的情况下,继续推行郡国制,从而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 *** 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而事实证明,郡国制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当然,地方经济的迅速恢复,极大增强了地方诸侯的实力,进而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3、维护刘氏江山统治,对抗吕氏集团的需要。在汉初朝廷之中,吕氏集团可以说是极为强大存在,刘邦曾意图趁吕泽战死的机会瓦解吕氏集团,因而便爆发了易储事件。但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易储之举却激发了吕后的强势反弹,吕后不仅依靠吕氏集团的支持迅速拉拢了大批朝臣,再加上吕雉原配皇后和刘盈嫡长子这两层身份,刘邦的易储之举竟然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刘邦的易储之举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没能成功易储,反而使得吕后趁机参与并逐步掌控朝政,为了维护刘氏的统治,刘邦不仅不能削除同姓诸侯王,反而要巩固刘姓诸侯王的存在,因而便有了“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使得刘姓诸侯王成为刘姓皇帝帝位的屏障,从而避免天下最终落入吕氏手中。

如上所述,刘邦之所以会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其实更多是为了维护统治和恢复经济,是鉴于当时天下形势采取的必要措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异姓诸侯王时期,中央朝廷对于同姓诸侯王的控制已经有所加强,最典型的便是中央朝廷有权任免同姓诸侯王国内的相国等高级官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1/344695.html

“西汉的郡国制主要分为哪两个阶段?刘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的相关文章

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 争夺王位的人为何只有曹丕和曹植

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 争夺王位的人为何只有曹丕和曹植

还不知道: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争夺王位的只有曹植和曹丕,其他人在干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后,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成为了魏王。之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给自己,建立曹魏。东汉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马超是三国时期最为悲惨的将领之一,三次反对曹操,结果三次导致家人被害。不仅父亲兄弟被害,就连妻子儿子也两次被害。那马超的家人为何如此悲惨,又是如何被害的呢一,出身名门马超出身武将世家,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征西将军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马超便...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历史上关羽和马超相比 两人谁的武艺更高

历史上关羽和马超相比 两人谁的武艺更高

对正史关羽与马超相比,到底谁的武力更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马超与关羽并列五虎上将,那么历史上的马超与关羽,谁的武艺更强?诸葛亮对马超的评价话说关羽在荆州,得知马超投降刘备,他听说马超乃是闻名西凉的一方枭雄,而且曾经一度击败曹操,没有见过马超,又...

诸葛亮都劝谏过刘备 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攻打东吴

诸葛亮都劝谏过刘备 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攻打东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不顾诸葛亮劝谏,坚持攻打东吴的原因是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的刘备,奔波了半辈子才有了自己的基业。原本靠着诸葛亮的计策,蜀国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在刘备晚年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关羽被东吴偷袭身亡,作为大哥的刘备,一怒之下率领部队讨伐东...

诸葛亮北伐时并没有记载带了多少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带了多少士兵

诸葛亮北伐时并没有记载带了多少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带了多少士兵

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一共多少士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兴师北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及诸葛亮这次北伐到底带了多少部队,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其他资料来推测一二。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时候,孙权因为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因此派遣...

从一心求死到后面投降,洪承畴为何会转变这么快?

从一心求死到后面投降,洪承畴为何会转变这么快?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皇太极在攻打明朝时,为了能扩大势力,在招降明将这件事上颇下功夫。据说,明将洪承畴被俘后,不论皇太极如何苦劝,就是执意不降,一心求死。但是,为什么最终洪承畴却又投降了呢?洪承...

曹操既然早就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没有杀他

曹操既然早就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没有杀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何不早点杀了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这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可以说曹魏是其中最强的一方,曹操的手下有很多能人,武将的话如许褚以及张辽,文将如司马懿、荀彧等都是深谋远虑之人。大家都知道,...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