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才华横溢,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他懂得因时而变,根据时势不同去治理国家。在用兵统帅的这方面上,《三国志》的笔者陈寿认为这不是他的专长,每个朝代的人都不是太认同陈寿的观点。我则认为诸葛亮用兵的策略实际上已经挺不错了。
电影中的诸葛亮
才能高于世俗大多数人,必然会受到普通人的拖累。因此,诸葛亮做事总是关注细节,谨慎行事,每件事都身体力行,怕因为手下才能不足而耽误了事情。每件事情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不能容忍有过失。蜀国之地民生风气比较浮躁,不安心于耕作,容易发生动乱。诸葛亮制定了周密的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但是老百姓却没有任何怨言,可见诸葛亮执行法律是很公平公正的。
从其他关于诸葛亮的史料可见,他是一位根据才能来任用人办事,清廉行政的一代伟人。
除此之外,诸葛亮也是一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隐士。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涉略群书,广交清流之士,关注时势变化,以管仲乐毅为榜样,有着担负重任、成就理想的远大抱负。
最后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毅力和恒心打动了他,诸葛亮才毅然迈出草庐小地,去完成自己的理想。由上面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竭尽他的忠诚和才能来治理蜀国,在用兵,刑法,治民,行政上做得无微不至,事事俱细,更加反应出了诸葛亮中谨慎的一面。
三国演义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擅掌控时事,翻弄风云,是蜀国的之一军师。诸葛亮,字孔明,素有诸葛孔明之称。他的绝世才能多为后人所赞扬,但他的童年生活却不完美。
诸葛亮剧照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大起义,此时诸葛亮只有四岁,在不休的战乱中诸葛亮失去了双亲。后跟叔父诸葛玄讨生活。诸葛亮长到十五岁的时候,跟随叔父投靠了刘表,却发现刘表并非善主,遂又弃刘表而去,后隐居于隆中十年之久。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广交名士,虽委身于一茅中,却有指点江山之豪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一妻子,黄月英,此女生的奇丑却有大才,乃江南名士黄承彦之女。此女虽丑,诸葛亮仍与之相敬如宾,只怕是才子才女志趣相投罢。虽然《三国演义》一书中对黄月英的介绍很少,但也可想象诸葛亮与她应是伉俪情深的,并且在精神上能够达到共鸣。
公元207年,此时诸葛亮27岁,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计策,后又受命于危难之间,出江东,联孙权。赤壁战后,辅佐刘备称帝。在刘备死后,不弃幼主,尽心辅佐,著有《出师表》流传后世,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不幸暴病身亡,谥号忠武侯。
许是他太过忠心,才在刘备托孤时,表尽忠之心,死而后已。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想来他也甚是遗憾的。后东晋政权又以他军事之才追封其为武兴王,可怜满腹才华,却空留一抔黄土。
八阵图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联合东吴打败曹操之后,为了能够避开东吴的追杀,因此提前就给关羽等大将安排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江边按照自己画的八阵图排兵布阵。
诸葛亮画像
所以在电视剧中,诸葛亮早早的逃到了江边,东吴大军紧随其后,但是却深陷江边的石阵中不能自拔。为了挽救江东数万将士的姓名,也为了维护孙刘联盟表面上的团结,所以诸葛亮也安排了自己的岳父黄承彦假托常住此地的老农,将八阵图的破解 *** 告诉了东吴追兵。
虽然电视剧中的情节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在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八阵图。中国古代带兵打仗,不带要有非常的计谋以及能征惯战的体魄,还要学习一些排兵布阵的阵法。当时的战场中存在大量的战车,骑兵部队并不多,所以通过对阵法的研究,就可以使用战车来布阵,让敌人深陷战车所布的阵法当中不能自拔,然后少量精锐骑兵穿插其中。战车和骑兵组合的阵法,就像一部高效运行的绞肉机一样,只要是绞肉机在运转,进入阵法中的士兵们都是死亡殆尽。
八阵图就是阵法中非常厉害的一种。因为诸葛亮在南阳读书的时候,经常研习各种阵法,而且让自己的书童们扮演士兵来布阵,最后才发明了一种最新最厉害的阵法,就是八阵图。因为八阵图环环相扣,暗藏杀机,且书中没有任何记载,更没人能研究出破解之法。
诸葛亮的传说
传说诸葛亮才能很高,人也很帅,面容清雅,身高八尺,美男子一个。诸葛亮的妻子很丑,姓黄名月英,后人有传说不知真假,将她称为“河东狮”。
诸葛亮图
诸葛亮葛亮善于发明,有馒头、孔明灯、八阵图等等等等,他的妻子很支持他。虽然他的妻子不漂亮,可是人很贤惠,一直默默地做着他的贤内助。多年夫妻,对他很了解,把他在生活上照顾的很好。因此,诸葛亮没有妾室。
诸葛亮书法超赞,绘画一流,文学造诣也是极高的。现在在网上,还能搜到一些吉光片羽。
诸葛亮死的时候,全国陷入到一片哀伤的气氛里。百姓自发为诸葛亮守夜祈福,还希望为诸葛亮修建寺庙。刘禅不太高兴,因为诸葛亮严重影响了他的威信,不过后来刘禅还是下令修建了武侯祠。
诸葛亮生前生活简单,临终前亦是如此要求。体现了他良好的品行。
有一本书叫做《古今刀剑录》,里面说章武元年,在金牛山发现铁矿,刘备就下令铸造了八柄宝剑,一把给自己做了佩剑,其余七把分别赐给了三个儿子、两个结义兄弟、一个丞相、一个恩人。蜀汉灭亡之后,“蜀主八剑”一直不知下落。后来据说李师古得到了诸葛亮的剑,并且改了自己的名字,即师古剑。
这虽然不知真假,诸葛亮文韬武略可见一斑。如此全面人才,人们怎能不爱。
诸葛亮续命
话说诸葛亮前五次兵出祁山不但没有任何功劳,而且还损失了大量的粮草辎重。为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统一中国,诸葛亮决定第六次出兵祁山,消灭曹魏势力,然后挥师南下,最终统一中国。
诸葛抚琴图
在第六次兵出祁山,进攻曹魏的时候,诸葛亮感觉自己时日不多,因此退守五丈原。为了不泄露自己重病的消息,诸葛亮安排姜维屏退了帐内众将,并且将一切事宜交代给姜维。因为诸葛亮南阳读书的时候跟随水镜先生学习过问仙求道之术,其中有续命一节,所以诸葛亮决定使用续命的法子,延续自己的生命。
闲话少叙,却说诸葛亮屏退帐内众将,派士兵把守大帐,不允许任何人进账。这边诸葛亮端坐在蒲团,双眼紧闭,四周四十九盏明灯长明。诸葛亮说,这四十九盏明灯就代表自己的生命,能为自己续命七七四十九天。如果长灯灭绝,那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
这边魏延因为军情紧急,自己拿不定主意,因此想找诸葛军师决断。军情紧急,事关重大,魏延一路急奔,到达诸葛亮主账口,却被告知不得入内。魏延脾气火爆,强行推开众人,小步快走进入帐内。因步伐太快,脚下生风,扇灭了诸葛亮身边的长灯。诸葛亮觉察到有人进入,睁眼一看长灯已灭,魏延立在帐内,心内长叹一声。
魏延闯帐报完军情,诸葛亮喝退魏延,急急召集众将,安排完后世,就长眠于五丈原的军帐之内了。
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年幼失去双亲,投靠亲戚。诸葛亮十七岁之时,定居南阳,开始过耕田隐居的生活。他博学多才,喜读《梁父吟》,读书喜观大略,同时对天文地理和军事兵法也潜心钻研。
诸葛亮剧照
二十七岁时,刘备来到南阳诸葛亮住所再三请求诸葛亮帮他谋划。诸葛亮感激刘备知遇之恩,决定协助刘备。诸葛亮事必躬亲,特意去往东吴,说动吴国和刘备联盟抗曹,在东吴,诸葛亮施计周瑜,用烈火乘风大胜曹军,后刘备平定荆州。
诸葛亮用他的才能智谋协助了刘备建立蜀国,刘备病死前托付诸葛亮,希望他照顾阿斗并希望诸葛亮能完成统一中原的愿望。诸葛亮感恩刘备信任托付,治理蜀国凡事亲力亲为,大小事务,皆一一过问审理。为了蜀国以后没有边境之忧,在南蛮来犯之时,亲身领兵深入蛮夷腹地,不惧辛劳麻烦,对孟获晓之以理,用心感化蛮夷。而后不忘先祖嘱托,数次上书请求出征北伐曹魏,最后竟然积累成疾病死在征战途中。实在让人敬佩又惋惜。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除了解释北伐征战的原因外,还表明了愿意为国家奉献全部直到死去为止的决心。写的言家事一书中,又表明了家中可自行生产供给,不需朝廷更多眷顾,自己在外则奉命为官,并无额外收入开支,就算死后诸葛家也不会出现钱财满贯金帛存积的情况。诸葛亮一生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所作所为,被世代歌颂。
后世称颂诸葛亮为千古良臣,常以诸葛亮来借喻,夸赞臣子效忠尽责。诸葛亮的伟大奉献精神值得后人观仰膜拜。
真实的诸葛亮
西方有句名谚流传至今:真相是时间的女儿。历史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会模糊它原本的面貌,而后人,只能从史学家记录中有迹可考的只言片语探寻,口耳相传间,难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人为的杜撰。
诸葛亮雕像
《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形象也难于免俗,罗贯中其人,怀揣着一颗对诸葛亮的崇敬之心,描绘出了他心目中的孔明先生,而每个人看东西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作者眼中本来已经“神魔化”的诸葛亮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目中又有了千奇百怪的姿态,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不战而屈人之兵,似乎没有他攻克不了的难题。但庆幸的是,历史总归是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世上没有万全之事,当然也就不存在完美之人,孔明先生的真实面貌,是一个智谋高于常人之上的谋士,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之人。
文学形象中,诸葛亮未出南阳便声名鹊起,于是刘备慕名而来,三顾山间茅屋方请得诸葛先生出生匡扶大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三国志》中,诸葛亮未出山之时,除却其出生琅琊诸葛氏这一先天的优势以外,他只是一介布衣,投入刘备旗下也是诸葛亮主动请缨的,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君子当竭力辅佐贤主以尽其志,想来这才符合历史的走向和人间之常情。
火烧赤壁,空城绝计,木牛流马……诸葛亮是当得起“奇才”二字的,只不过奇才也是常人,也会犯常人犯的错误,有些人力无法抵抗的事他也无可奈何,因而才会识人不淑失了街亭,才会回天乏力病逝五丈原。
事后诸葛亮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常常用这样的句子赞誉那些众人眼中能够做到“未卜先知”的人,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例,无论在治国理政辅佐君王上,还是军事战略指挥中,诸葛亮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未雨绸缪。
诸葛亮铜像
相反的,“事后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承载着负面评价的,它往往用来指代那些事前毫无建树和意见,待事情解决之后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之人。凡事并无绝对,事实也并非尽然,能成为像诸葛孔明那样料敌以先的人固然令人惊喜,但试问世间能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后诸葛亮其实也并非不可取。
古语有云,观棋不语之人才堪当真正的君子。这观棋之人,虽然尽数把握住了局势,但是他并没有插足,而是站在一边冷静的分析,这并非置身事外,而是适当的做壁上观,而恰巧因为这种疏离感,让人能够更加客观理智的对所有的情况进行分析,一盘棋局结束之后,知道对局二人优缺点的,并不是下棋者本人,而是站在旁边观棋的人,而谁又能说,这观棋之人就不是“事后诸葛”?
由此看来,这事后诸葛亮也是有优劣之分的,一个人不谈意见,不说看法,其实有三种可能,一是他肚里却无墨水,无能为力,只能等事情结束之后才能理清脉络进行分析,二是他胸中有沟壑,只是藏拙或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和对大局的考虑闭口不言,三是此人根本没有动脑思考。三种之中,一者谨慎,不失为善于总结之人,二者理智,是睿智豁达之人,只有这第三者,才真真是无可取之处。
这事后诸葛亮,也是借了诸葛先生的名号,并非人人都可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