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就发行了银票,那么银票在宋以后有什么发展史?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 *** 设益州银票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银票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中国最早由 *** 正式发行的银票——“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银票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银票。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官银票”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以新换旧。首届银票发行1256340贯,备本钱360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银票”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 *** 改“银票”为“钱引”,改“银票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银票”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银票为钱引。“钱引”与“银票”的更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到了元代,进一步完善了银票制度。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发现了元代使用的银票,于1298年撰写的《马可波罗记》中,详细介绍了中国银票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从此,欧洲人了解了银票。美国学者罗波特·坦普尔说:“最早的欧洲银票是受中国的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
清朝末年,清王朝经济困难,国库空虚,为筹措军需费用,不得不一改长达二百年不印发银票的初衷,于咸丰三年(1853年)印制了清王朝建立以来的首种银票户部官票。此次发行的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五种。票面正中上方用满、汉两种文字额书,户部官票;四字。中书,准二两平足色银壹两。票面下方有注文楷书;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货。户部官票的背面,在市场流通中依次签字花押。
清代发行的银票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银票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清代的银票,除 *** 印发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之外,清末官私银钱行号和私营银钱店也在印发钞票。
其中私营银钱店又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多种称谓,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行业。其业务主要是兑换银钱和印发钱票银票。起着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私人钱庄印发的银钱票,印刷质量简单粗糙,票面金额数字多用手书写,缺乏必要的防伪措施,使得当时的币制更加混乱。
大清银票本为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用于流通的银票,这种银票有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因此被广为使用。银票的使用在中国始于宋朝,最早出现在当时的四川地区,被称为“银票”,但那时银票还不太规范。到了清朝,银票的使用规范起来,被广为使用,清朝 *** 定其名为“大清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