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怎么描写女性 施耐庵为何不喜欢女人
施耐庵为何不喜欢女人
施耐庵仇视女性形象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可能大多《水浒传》读者对此都深有体会,《水浒传》以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著称,其中不乏性情突出的女性形象,但是例数《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不难发现水浒一百零八将中女性仅有三名,除此之外全数共有七十八名女性,大都结局悲惨,且逃离不了不正当男女关系。
施耐庵为何不喜欢女人
《水浒传》一书中笔墨较多的几位女性形象,可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就是典型的不守妇道类型,代表人物有: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娇秀、白秀英、狄太公女儿、贾氏;其二,就是长舌妇形象,代表人物有王干娘、李大娘、刘高老婆、阎婆;其三,典型的女汉子,完全被男性化的扈三娘、顾大嫂、琼英、孙二娘、段三娘;其四,就是纯粹的受害者,完全不懂守卫女性权利,例如金翠莲、刘太公女儿、林冲夫人、王义之女、瓦罐寺妇人。整本《水浒传》小说完全就是一本与女性为敌仇视女性的性别歧视教科书,大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施耐庵是否仇视女性呢?
探究施耐庵的人物背景,生逢乱世,在元末动乱时期,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在这个以武力为主的年代,女性地位当然显得更加卑微,再加上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原本就处于附属地位,这一弊病难免不会在反映社会现状的小说中显露出来。
其次,《水浒传》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落难皆因美色引起,因而将女性地位放置于非正义的一方也是水到渠成。
由此看出,施耐庵并非不喜欢女人,只是历史诟病在这方面的体现而已。
施耐庵的儿子
施耐庵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水浒,败也水浒。此话从何说起,施耐庵因一本《水浒传》成为了元末明初的一代文学大家,更是明清时期小说发展的先河人物,将其人生价值推上了高峰。但正是因为《水浒传》的影响力甚为宽广,故而说中所饱含的愤世嫉俗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愤世青年,使得《水浒传》一度在明清中央集权鼎盛时期成为禁书,世人对施耐庵的评价也因此走向极端,褒贬不一,更有甚者传言施耐庵遭受因果报应,其儿子孙子皆为哑巴。
施耐庵的儿子
施耐庵此人自幼才华出众,自视甚高,但却在考取功名的过程中频频受挫,这难免另自负之人对朝廷产生恶意,年仅三十六岁,施耐庵才考中进士,取得一官半职,怎料自古怀才不遇之人皆性格孤僻,难以与官场人情同流,故而为官三载,施耐庵便辞官归隐。
自此,施耐庵在山野之中埋著书,将其愤世嫉俗的偏颇思想全数灌输于他笔下的小说之中,《水浒传》一书排除其文学造诣不谈,实为一本蛊惑民心,搅乱时局的恶书,书中所构建的草莽英雄落草为寇,宣扬打家劫舍、谋财害命的谬论,其中也不乏打架斗殴、屠戮性命的血腥场面,若是看在心理扭曲、对社会有报复之心的不轨之人眼里,恐怕这世间难以太平了吧。
因此,有人批评施耐庵宣传邪说流毒,戕害少年,流传薄语秽言的罪过报复在他子嗣的身上,施耐庵的儿子、孙子、曾孙子皆为哑巴,以赎施耐庵乱言而犯下的罪过。
施耐庵原名
施耐庵所著《水浒传》流传至今,闻名至今,但作者本人却是史料记载极少,其生平事迹寥寥无几,且各说各话,未能统一。施耐庵原名施彦端,他为何改名,这之中还有一段渊源。
施耐庵原名
施耐庵年仅三十六岁考中进士,为官三载便告别官场,辞官归于老家江苏,于江苏江阴祝塘避世归隐。当时江阴祝塘有一大户,其主人徐麟极为仰慕施耐庵的才学,心想邀请其担任此地的教书先生。
恰逢一日施耐庵与弟子罗贯中外出游学,徐麟遂抓住机会上前招呼,盛情邀请此仕途二人移驾徐家庄东边的东林庵暂住,并且为徐家庄的孩子们开堂讲学。施耐庵赏其山庄位置隐蔽,且山水缭绕,颇有世外桃源的静谧之感,遂将此事答应下来。
游学期间,施耐庵与徐麟的交情更进一步,常常与讲学写作之余,相约徐麟品茶论诗。一日,施耐庵与徐麟下棋,不经意间聊起山庄内不见和尚,为何会有庵堂?徐麟遂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这庵堂里原有一位师父法号慧能,终日诵经,从未停歇,直至圆寂那天。”徐麟随后拿出一个木鱼,上面有一个敲击木鱼留下的深深的印迹,徐麟指着那印迹说道:“这就是慧能师父坚持了三十年每日诵经的痕迹,我至今仍保留着这个木鱼,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懂得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道理。”
施耐庵若有所思,遂提笔写下“耐庵”两个大字,刻写于书房门楣之上,时刻警醒自己要同慧能法师一般耐得住庵堂的寂寞,潜心著书,之后人们便称其为“耐庵”先生,所幸改其姓名为施耐庵。
施耐庵 罗贯中
施耐庵与罗贯中皆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分别著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那么此二人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以至于时光荏苒,经历数百年,仍有无数谜团与猜测围绕在此二人之间呢?
罗贯中纪念馆
存在于这二人之间更大的谜团就是《水浒传》的作者到底为何人,大多数人认为施耐庵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如此简洁明了的事儿哪有这么多猜疑。但近几年,学界对《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提出了疑问,甚至推测《水浒传》最流传的地方实为罗贯中的家乡山东东平,当地导游更是故作噱头,公开向游客解说道罗贯中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自明清以来,《水浒传》的作者一直备受人们谈论,坊间流传着三种说法:一则为施耐庵独立创作;二则为罗贯中创作,施耐庵乃其化名;三则为施耐庵与罗贯 *** 同创作。然而目前所认可的为《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因为我国小学教科书中一向如此注释。
学界中早已推翻了固有的定论,认为《水浒传》实则为施耐庵与罗 *** 同创作而成,全书前七十回章节为施耐庵所著,后三十回章节为罗中所补写,也有说是罗贯中对施耐庵已完成的小说文本进行了整理与编辑。
目前上述说法在学界是较为有影响力的,因为结合《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行文风格与写作特点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施耐庵的作品
施耐庵于隐逸时期所著《水浒传》成就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家的地位,《水浒传》更是被评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此作品开创了以白话文撰写小说的先河,也是汉语文学中独具史诗特征的章回小说之一,明清时期,流传极为广泛,民间更有多个版本,对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耐庵的作品
《水浒传》取材来源于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兴衰始末,以人物故事为主要线索,详细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到兴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引发了悲情英雄主义的感想,揭示了封建时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根源,同时表述对起义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
该作品之所以受到民众大范围的追捧,是因为书中将英雄主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涌现了松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一系列的梁山英雄形象,以及描绘了一幅农民起义大同天下的理想主义社会宏伟蓝图,同时将大奸臣高俅对百姓忠良之士的压榨与压迫行径进行批判,故而深得百姓喜爱。
《水浒传》紧扣“ *** ”这一主旨,形象地刻画了一百零八将梁山好汉的英雄人物形象,使得书中内容饱满具有可读性。例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此二人皆是官兵出身,身手皆极为了得,但这二者各富特性,完全代表了不同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也是此书更大的特色之一。
施耐庵陵园
施耐庵,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为避开明朝朱元璋的征召,施耐庵隐居淮安,直至生命终结,与当地安葬,享年七十五岁。施耐庵过世后数十年,其子孙辈施文昱兴旺家门,遂迁其祖父墓址另选风水宝地,葬于白驹镇西落湖,并请学者王道生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
施耐庵陵园
施耐庵历代后人皆为兴旺,故而施耐庵墓址修缮得当,保存至今,且规模越来越齐备,以施耐庵墓为中心,该陵园分别陈列着施氏家世表,与施耐庵及后世子嗣有关的各类文物资料,另放置着《水浒传》各式版本资料。可见施耐庵后人对其成就极为推崇尊敬。
该墓地风水位置极好,四面山水环抱,且视野宽阔,墓堆成半圆形,高3.5米,直径4.5米,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墓地前方建有牌坊,牌坊横梁上悬挂着“耐庵公坊”四字石刻,极为恢宏大气。主墓旁生长着苍松翠柏,河岸不远处有一绿岛,从高处眺望下来,其形状犹如一头雄狮卧在此处,故判定此地风水极佳。
施耐庵陵墓现今已成为文人墨客慕名前往的胜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惠人赞其陵园:“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长短”,可见世人对施耐庵的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