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散文情感色彩分析 顾炎武与友人书
顾炎武散文情感色彩分析
对于顾炎武的文章,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学习过,例如《与友人书》这一篇文章,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习了。在这一篇文章当中,顾炎武的情感色彩是较为平和的,知识为大家讲述了人要努力学习,并且还要懂得怎么样去学习才是好的。不然对于自己,对于国家,都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顾炎武散文
《精卫》这一篇文章,也是顾炎武流传至今,并且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的文章。在顾炎武的散文当中,《精卫》这一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 *** 彩是极为鲜明的。在文章当中,顾炎武所使用的词语十分的精明干练,质朴无文,但是却深刻的表达出了顾炎武对于国家的爱,愿意为国家牺牲一切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及勉励精神,对于后世启发甚大。
顾炎武是明代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以及地理学家,因此,他的学风是极为的谨慎,在文章当中的用词也是很是精准。每一个词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都是恰到好处,让人极为的向往。就如同《白下》这一篇文章,字字珠玑,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非常的丰富,让人反复咀嚼文章的词句,都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意味。
顾炎武除了在散文上具有很多的代表作,在政治上同样也有很多著作,例如《军制论》、《形势论》等等。在这些文章当中,既尊重了事实,也使用了犀利的语言来讽刺当前国家的危机,并且还提出了应对的 *** ,受到了很多政治学者的重视。
顾炎武与友人书
说到顾炎武,相信大家肯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天天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传达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顾炎武的成就不仅仅是提出了这一句话,他在文学方面还有很多的成就,与友人书就是十分出名的一篇文章。
顾炎武画像
与友人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学习学问,一定要天天都进步,不然就是天天退步。此外,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一起学习的伙伴,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就会十分的粗浅。
如果在一个环境里面呆得太久,就会慢慢的染上一些习气,而自己却不会察觉到。如果自己身处穷乡僻壤,没有钱读书,也要去涉猎一些知识。并且还要与古人的思想相结合,才能够知道自己学到的东西是否正确。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知识的十只五六。
如果是学习到了知识,但是却足不出户,就如同没有知识一样,就算是子羔、原宪这样的贤能,对于国家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孔子曾说过:“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村子,也有想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存在,只是没有我好学罢了。”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是如此的好学,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顾炎武写下这篇文章来勉励自己以及其他的读书人,告诫大家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千万不可以松懈自己,不然不仅仅对与自己的为了没有帮助,对于国家,同样是无用之才。
顾炎武郡县论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儒,顾炎武对于时世政治是很有见解的,而且也编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著名文章,“郡县论”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文章的撰写背景很独特,当时明代业已消亡,而清代则处于初创时期,因此文化思想界是比较混乱的,很多文人对于明朝是很缅怀的,虽然那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王朝,可那时毕竟是 *** 天下。顾炎武也是属于这一类人。
顾炎武画像
尽管如此,顾炎武还是希望社会能够发生改变,能够突破那种骇人的黑暗,所以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并将其汇集在各类政论文章当中,“郡县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撰写的。在这篇文章中,顾炎武指出了当时所实行的郡县制是存在极大弊端的,指出了当时的中国只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其权力太过集中,所以必须进行变革,必须让权力分散开来。
在当时,能够对君主专制进行如此深刻批判的也只有顾炎武等少数大儒,这足以见其勇气之强,也可显示其胆识之壮,以及其见识之高。因此,顾炎武才能成为清学鼻祖,能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与爱戴,能成为后世文人之楷模。
虽然如此,顾炎武在郡县论当中表达的思想依然具有封建社会的烙印,可是他的思想观点却是能够让当时的文人受到启发。因为有了这些观点的启蒙,后世也有大量文人开始怀疑皇权等过去大家都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皇朝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顾炎武经世致用
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非常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才能成为博学洽闻的人才,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达到较深造诣。顾炎武的治学 *** 是很有开创性的,这也是其能成为博学多才型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明末清初,顾炎武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辉煌的,这与其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顾炎武画像
在顾炎武看来,读书人仅仅空谈理想抱负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懂得学以致用,要把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生活,要能创造实际效益,能够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百姓生计。如果读书人只是满足于一些奇技淫巧的小把戏,那对国家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可见,顾炎武是很务实的一个读书人,所以他才会在诸多领域展开学术研究,能撰写大量有份量的著述,能在其中提出很多有独到的见解,从而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建议。研读顾炎武的书籍,会发现他的治学态度非常认真、非常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是带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读书,所以不会不求甚解,会用心地收集证据,以论证其研究。
在明朝晚期,文坛是盛行空疏之风的,在这种风气下诞生的官僚当然也不会用心为国家百姓办事,因而社会腐败程度非常严重,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朝代的灭亡。而经世致用的主张一问世,文坛也逐渐发生变化,清代很多优秀学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而促进了清初文化的繁荣发展。
顾炎武日知录
顾炎武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学者,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等,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巨大。《日知录》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主要是以救世、明道为为宗旨,概括和累计了作者的全部学术、遍布经世、警世内涵、政治思想。而后顾炎武自己把这本书比作为”采铜于山”,表现了对此书的自信,自言说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顾炎武日知录
《日知录》的创作背景历史主要是以十七世纪中明末清初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中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内容宏富,包含了吏治、财赋、典礼、经义、吏舆地、艺文、史学、官方八类。有条目1019条,《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的是《召杀》仅有9字,内容宏富。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语。
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潘耒据其手稿整理付刻,为三十二卷本,包括经义重刊本和斋刻本。此本书是顾炎武的入室弟子对《日知录》遗稿作删削整理。而后学均认为此书在更具保存和反映顾炎武当时的学术思想。
同年(清康熙三十四年)黄汝成以潘耒整理的遂初堂本为底本,把道光以前博采诸家之长,清人注释之大成,为《日知录》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且便利的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