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1-16)14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和礼仪文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一个人连喜好都没有,那可能生活都很乏味,没有意思。喜好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有人爱聊天、爱说话,嘴闲不住,这也属于喜好。有的人就好抽烟,一根接一根。有人好喝酒,不喝酒难受,但是有的人是喜欢喝完酒之后的那个状态,有的人是喜欢酒本身的香醇,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读书人”的喜好。

古代读书人的“喜好”

很多小伙伴感觉没必要说,因为读书人的喜好不就是“读书”吗?今天李夫子要讲的恰恰不是“读书”,而是说一说读书人的追求,无论古今,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名校”!说起“名校”那就不得不提到封建王朝的巅峰“宋朝”了,在那个年代宋朝诞生了很多闻名天下的书院,其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正是由于“爱读书”的喜好,让很多文化人相聚在这些古代的书院,掀起了书院文化的风潮。

古代书院的形成和演变

古代书院和今天的大型补习班,或者是私立学校在形式上比较像。但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最早的两个书院叫“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出现在唐朝贞元年间,他们是官方设立的“皇家图书馆”,主要的职责是藏书、校勘,同样也是伺候皇帝读书的御用图书馆。在古代,皇族就是引流潮流的风向标,所以很多民间的读书人看到皇家有这么一个有名的文化机构,也都来附庸风雅,纷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建一个书社,为了好听一点就起名为“某某书院”。随着一些有标杆性的大儒们也这么起名,书院的IP就彻底火起来了,尤其到了宋朝,不仅民间书院文化兴起,还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书院制度。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这其中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就跟大家追热点,追着追着自己就红了,就比如“夸父逐日”,到最后小伙伴们也不关心太阳,反而关心起夸父来了。最初的皇家书院就是在民间书院文化的兴盛中被人们忽略了,如果现在李夫子对大家说“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那大家肯定都很熟了,因为他们都非常的出名,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宋朝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究竟是什么样的特殊环境引起了书院的兴盛?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急于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统一中央集权。相比于稳定政权这种大事,读书这个事就太虚无缥缈了,官方也没有功夫搭理你,这个时候就得“私补公缺”。 官方顾不上搞教育,民间读书人就开始急了,没有官办的,咱们就自己弄,好歹有学上。后来北宋的社会稳定了,皇家回头一看民间教育开展的不错啊,沿着书院教育的路子走,不仅发展了教育,还有利于社会和谐。于是朝廷就开始对书院进行官方扶持。比如宋真宗就向“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等优秀的民间书院,赐牌匾、赐书本,还给学田,等于你这一开店,官方就给你颁发营业执照,划定了店面,还给你供货,所以说官方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大的。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等到了南宋时期,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宋朝内忧外患频发,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就充满了“名利至上”的风气,有深重的社会责任感的大儒们就开始通过办学的方式要改变下一代,同时也为政坛储备人才。从这个时候开始,书院也就成为了具有学术交流、宣传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机构。总之在宋朝,不管是政局稳定不稳定,书院都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着应有的教化作用。

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

这一说到书院,很多小伙伴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画面,“一个留着白胡子的老头坐在上边,一堆学生坐在底下摇头晃脑”,这是咱们对书院的刻板印象。其实古代的书院教育很科学,事实上在“传道而济民”的思想指导下,古代书院也跟我们今天的文理分科一样,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志向,采取“分斋教学”的方式,主要教授两科,分别是“经义”和“治事”。“经义”就是咱们熟悉的儒家经典,主攻“四书五经”,有时候也有一些理学大师到书院来讲学,这个时候学生就学习他的著作或者讲义。“治事斋”主要负责分科教授治民、水利、算数、讲武等专业。你想学理工科也是可以的,那个时候的学院教育是很注重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资质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也会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要是你想多学点的话也没问题,就跟今天辅修双学位一样,兼修多科,只要你有精力就行。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古人的家庭教育方式

古代的传统教育,从宋代发展到清代,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成熟,教育 *** 自然就随着考试逐步完善起来了。在书院教育之前,基本上就是“家庭教育”和“私人教育”。一般来说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家中出过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孩4岁开始,就开始让他们摇头晃脑的背诵“四书”,这个“摇头晃脑”,实际上是加强孩子集中力的一种方式。小孩才4岁,天天背古书,谁能受得了?但是背不进去也得背。这是最基础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就跟现在学英语背单词一样,都是一边哭一边背,等背到15岁基本就滚瓜烂熟了。而且不仅仅是熟,字字句句的意义,那也是嚼得透彻。这个过程也帮助小孩建立了完整深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6岁开始去接触更深的“五经”,有了之前的良好基础,对这些孩子们来说也就上道了。16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也得娶妻生子了,所以就得要接受包办婚姻了。其实这个操作挺好的,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安心地做学问、考功名。这个时候也可以张罗去那些名校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书院也就承担了从秀才到举人的重要教育功能。那些天下闻名的书院,一般都有着举世闻名的大儒,人家不愁学生,自然也就设定了不低的入学门槛。

古代书院的“入学礼”

面试、笔试一应聚全,天下人挤破脑袋,每年就这么二三十个名额,所以说入学的门槛很高。那么通过了之后,是不是教学前把学费给了就能来上课?那你就想错了。从古到今读书这个事情都是非常庄重的。咱们中华文明是讲究礼仪的,在中国古代有“四大礼”,包括:“成人礼”、“婚礼”、“葬礼”,以及很重要的“入学礼”!那么入学礼是什么流程呢?之一步就是“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这意思就是说这礼仪的产生在于行为举止要得体,仪容要端庄,言辞要顺。

入学的时候,孩子们要整齐的站一排,先生给他们一一地整理好了衣冠之后才能进入学堂,进入学堂之后就要行拜师礼了。所以第二步就是“行拜师礼”!面对“至圣先师孔圣人”行九叩首之礼,然后再向先生行三叩首之礼,最后学生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就是古代拜师礼的时候,弟子赠送给师傅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这跟交学费是一个道理,但是相比单纯的交钱,古代书院选择这样一种更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代表了对于未来求学之路的期望。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第三步就是“水盆净手”!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水盆里边正反各一次净手。“净手”和金盆洗手里边“净手”的含义不一样。“净手”是为了去除杂质,净手净心以求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之意。这个特质是学有所成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你得静得下心来。第四步就是“朱砂开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这个痣也是取得智慧的“智”的谐音,寓意着开启智慧,明亮心目,为之后的学习道路上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智慧开启门扉。这是个仪式,同样也是一种诚挚的祝福。

古代书院规矩多

进入了书院之后,要遵守书院的规矩。首先要穿校服,“校服”也就是颜色深的衣服,并不是像现在的校服这样统一定制,还分冬夏装!除此之外,书院会设置专门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等记录你的功课、食宿、请假、听课,等各方面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反正管得很严格。每天起床、早饭、午饭以及晚上,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无论是自学还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老师答疑,都会记录在案。现在的周考、月考、大小考他们都有。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南宋时期的“延平书院”就设置了一月三考,不光要考学识,还要考德行,成绩优异的学生还会有物质奖励、积分制的累积,很科学。除了了解儒家经典这类的必修课程,书院的学生还要学习一些个需要注意的政治要点和公文格式。正所谓“见字如见人”,写个小楷也是学院学生们必须的功课,因为那会都是手写卷子。简单的数学同样也得学点,天文、地理、草木、虫鱼这些个考试题目都会有。至于咱们熟悉的“君子六艺”,在汉代之后就已经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必要技能了。更多时候是看个人兴趣,还有当时的习气。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古代四大书院的由来和演变

其实跟现在的名校一样,对于老百姓来说也看不到这些,最关注的还是升学率、排名、学校口碑,现代的大学还有所谓“985”、“211”之类的排名,那古代同样也是如此。其实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骖鸾录》中就记载了宋初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后来有一个跟朱熹并称的理学家,他叫“吕祖谦”,他所作的《白鹿洞书院记》又把“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称为天下四大书院。后来宋元之际,浙东学派的大家“王应麟”在《玉海》一书中就采用了吕祖谦的说法,并且附列“石鼓”、“茅山”二书院。直到1998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古代书院的邮票 *** 4枚。所列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也就是睢阳书院,再加上“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合称四大书院!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四大名校里边,最有名的就是被誉为四大名校之首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战火的洗礼下,七毁七建,可以说是饱经磨难,现在的岳麓书院大体是清代重建的遗留结构。湖南大学就是以岳麓书院为前身,古老的书院现在以新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与应天书院同属河南的嵩阳书院坐落在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司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第九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的程颐、程颢]曾在这讲学十余年。到现代郑州大学成立了嵩阳书院,“赓续文脉,弘扬国学”,跟岳麓书院一起继续在教育事业里边发光发热。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古代名人与书院间的缘分

每年的中考、高考之后,总会有优秀的毕业生让学校自豪的展示出来。古代没有电子屏幕,但是一个个政坛名人,就是每一个书院的金字招牌。比如我们提到应天书院,首先就得提到范仲淹。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和两岁的应天书院相遇了,他在应天书院苦读了5年,基本上不知道啥叫苦,只知道学习的快乐,天天学得很认真。有一次宋真宗来书院视察工作,皇上都来了,所有人都打破脑子想去,但是只有范仲淹趴在那写东西,同学们说:“你不瞧瞧去?”范仲淹说:“我不去,他总有一天要单独见我”。这是怎样的自信?怎样的决心?

1026年因为母亲病逝了,范仲淹回家丁忧,等重新回到书院,他成了当时的范校长了,还身兼教务处的主任。学校这几年名声不好,抄袭论文成风,于是他大刀阔斧推动学风重建,对那些不刻苦的学生很严厉,半夜里看谁要是偷懒先睡觉了,就把他叫出来,导致很多学生都很怕他。在他的严厉外表下,其实藏着对学生的爱,比如学生没钱了,他还免费资助,学生有远道而来拜访他,无论多忙,他都换好衣服,穿戴整齐见他们。北宋有很多政治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像富弼、张方平、孙复、石介、张载、文彦博等都是他的学生。后来范仲淹丁忧期满离开,应天书院也改为南京学府,正式成为了国学,并为国子监,成为国字号的金字招牌学府。《宋史》记载,从应天学院走出去留有传记的名人达38人,很了不起!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如果说范中淹和应天学院是报恩,那么朱熹跟白鹿洞书院就是一个老年人在年老之际的坚持。白鹿洞书院虽然叫“洞”,但不是在山洞里边,它因为周边山路幽深,从上往下俯视就像一个洞。最早李渤在这里避世修学,顺道养了一头白鹿,但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这里也没有白鹿了。明朝嘉靖年间,有个执着的知府在这真挖了个洞,后来他的接任者很认真,没找着白鹿,就雕刻了个“石鹿”放在洞里边,这下白鹿洞算是齐了!白鹿洞书院在南北宋之际被战火烧毁了,大家伙都忙着建佛寺、建道观、书院就没人理了。朱熹当时下决心要修复,但是跟朝廷一说,朝廷根本就顾不过来。于是他就自己弄,终于在淳熙7年3月,也就是公元1180年,书院修复完成了。他写了两句话吗?朱熹还高兴地写下了:“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当时的朱熹已经50岁了,对古人来说,这就已经算是很老的了。

胡适先生曾说:“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更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稳固古时更高的教育机关。”李夫子认为说得挺好,现在如果各位小伙伴有时间,不妨带着孩子到书院去参观,体验一下几千年的人们怎么学习的,学习他们的精神,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 ,各位小伙伴怎么认为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11/347326.html

“古代的书院是怎么形成的?古代书院入学有哪些礼仪?” 的相关文章

春申君黄歇当初的权势那么大 最后为何会落到凄惨的下场

春申君黄歇当初的权势那么大 最后为何会落到凄惨的下场

还不知道:春申君养着数千门客,权势很大,为何头颅会被人割下扔在野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春申君黄歇将怀孕的宠妾送给楚王,想瞒天过海,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没想到合谋者却派人刺杀了他,将他的头扔在了旷野中,任野狗啃咬。春申君机关算尽太聪明,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负,却不...

为何说羊献容是个传奇的女性?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为何说羊献容是个传奇的女性?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羊献容先后为晋惠帝司马衷和刘曜的皇后。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晋惠帝司马衷的原配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衷曾叔爷)毒杀。司马衷虽然很白痴,但他到底是皇帝,不愁没老婆,于是,他又有了一个新老婆羊献容,也是他在位时的第二位皇后。这位羊皇后,因其外祖父...

有哪些与毌丘俭相关额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毌丘俭相关额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毌丘俭(?—255年),复姓毌丘,字仲恭,河东闻喜人,将作大匠毌丘兴之子。三国时期曹魏大将、文学家、外交官。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袭父爵高阳乡侯。前文后武,才识拔干,被魏文帝选拔为其长子平原侯曹叡文学掾,结下深厚情谊,后者登基后颇为关照提拔,仕途顺利,故而心存魏室,一心...

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 雍正时期贪腐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 雍正时期贪腐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对雍正给大臣发的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为何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是清朝十二帝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在民间野史中,他是一个残暴不仁、凶狠暴戾的魔头,设立“血滴子”残害忠良,还曾伪造遗诏,弑兄杀弟,逼死生母。史学家早已证实,这些传言大都是毫...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奋家族,一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上的显赫的家族。石奋靠着言传身教,对后代子孙教育让后世几代人都成为汉朝的肱骨之臣,身居高位。连汉景帝刘启也忍不住啧啧称奇,并赐给石奋“万石君”的雅号,从此“万石君”就成了石家的光荣称号。石庆,河内郡温县人,石奋之子。石家的门风谨慎保守,举世闻名,所以石庆在年少时便十分谨慎...

三藩之乱被平定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三藩之乱被平定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1644年4月15日,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了这样一封书信:……流寇逆天犯阙……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之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上,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

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失败 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失败 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官渡之战袁绍为何失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熟悉三国的人应该知道的是,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生死之战,这次战役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第一大诸侯,而这场发生在建安五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一场经典的战役,受到了后世的吹捧,袁绍毫无疑问...

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 为什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 为什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威名赫赫的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怎么突然就“销声匿迹”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不堪,天灾人祸频发,立国数百年的大汉朝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的战火之中,在乱世之中无数英雄豪杰趁机崛起,或是征战四方,或是雄霸...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