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怎么形成的?禅宗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很多人都不了解“禅宗”是什么?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自汉朝末期西传至中国,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文化之间就出现互通有无现象。在汉朝末期和三国时期,佛教思想在进入中国之后与本土儒教、道教文化相碰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经过长时间的洗练,形成了一种脱胎于印度又植根于中国本土特色文化的佛教宗派,便是禅宗。
关于禅在印度的起源要追溯至公元前 6 世纪,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禅,经过七七四十九日获得顿悟,禅宗在印度开始创立。关于的禅的传播有以下的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讲经布道之时,从容不迫,一言不发,手中只拈一株大梵天王所献的婆罗花示以众人,在场听众不知所措,唯有佛之大弟子摩柯迦叶会心一笑,《五灯会元》中这样记载:“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尊者。’”
佛陀的智慧和佛教的深刻奥秘,都在这会心一笑之中显露出来,这便是拈花微笑的传说。从此,“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成为禅宗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一种独特文化主张。禅的历史真正始于公元 520 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西入中国,将禅宗的经典教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入中国,为了达到佛祖所修证的“大彻大悟”境界,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与世隔绝、面壁坐禅九年时间,这种“壁观婆罗门”面壁修禅的 *** 也由之传播。因此,达摩也是禅宗的创始人,是将禅宗精神注入中国佛教的之一人。
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到六祖惠能时期,由其所创的“顿教”的南宗禅,才真正使禅宗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佛教的一种文化符号。“南宗禅”的开始是被人熟知的一组佛偈,五祖弘忍在众多弟子中欲选得一位能够彻底悟道的继承人,传予衣钵,在众多弟子中,当属神秀更具资质,并深得佛法三昧,受到众人钦服。神秀在禅堂外作一则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闻后,知其未明心见性,于是口述一偈,请一位江州别驾代写于神秀所做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所述是渐修的工夫,惠能所述为顿悟的境界,由此五祖弘忍是夜秘传衣钵于惠能,并告知其离寺南去。
自六祖慧能之后,禅宗在中国花开五叶,后继有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石头希迁、沩山灵祐,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事件是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师徒二人对佛教的改制,由印度本土的托钵乞食一变而为中国本地式的丛林制度,《百丈清规》所创立的佛教制度,影响到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从此“改变了佛教徒僧众们以乞化为生的依赖性,实现了以集体从事农业生产,达到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集中修持,以导师制来领导学者,从事知行合一的实证佛学;消除刻板的宗教迷信仪式,以身心实践求证,完成人性佛性的心佛平等,集体教学的目的;以适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的清规,取代一部分印度化的戒律,建立群众和个人行为道德的标准。所以宋代大儒程伊川,叹为‘三代礼乐,尽在是矣’。”由此禅宗对中国礼乐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