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1-29)21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自大清入主中原以来,从长城的防御作用上来讲,确实大幅降低,但也绝没有到完全无用不必修葺的程度。

清代的大一统格局是通过一系列战争手段从而逐步实现目标的,并非一蹴而就,漠北蒙古、青海蒙古、漠西蒙古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逐个击破收服,所以自顺治入主中原并实行有效控制以来,至康乾时期,长城的修葺和维护现象十分普遍,只不过清廷不方便大肆宣扬长城的军事化用途而已,但对长城的作用却从未看轻。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所谓的不方便宣扬:

①不令满蒙联盟出现间隙。

很明显的问题,边墙之外就是蒙古草原,有着近乎铁打一般兄弟感情的蒙古部落比比皆是,你在防备谁?康熙帝经常狩猎,他真的只是为了玩?当然不是。

一是对宗室觉罗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蜜水里泡大的孩子们精于骑射不要忘本。

二是与蒙古部落结集狩猎进一步培养兄弟感情,增加清廷向心力,这是有着政治意义的。

②淡化军事壁垒的汉化色彩。几乎历朝历代都在修,让康熙承认汉化军事壁垒对清廷有着不可或缺的防御作用,这很难,因为长城还有一种象征,那就是代表着中原文明对外族侵略的反抗。

完颜雍的担忧传染到了后世粉丝皇太极,而皇太极的担忧同样也是有清一代所有皇帝的担忧,沾上汉化问题就会触及君主们的敏感神经。

皇太极在谈和方面这么大度,究竟在担忧什么?几十万人口被 *** 淹没。皇太极主政时期,虽然大明国力、军力直线下跌,但局势尚不明朗,在几乎上亿的人口中,几十万人所受到的威胁不仅仅是同化这么简单,还有着生存压力,一旦发生问题,是否能顺利跑回辽东那是个不好预估的问题。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为何不修?谁为藩篱?是否不防?

①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这是康熙帝留下文字记录的解释,他晓喻九卿所要重点突出的是德政,所以仅从文字上来看,论述稍显片面;

②所谓众志成城,但仅得民心并不能凭空生出军事要塞和防御体系,统治者又如何利用优势地形进行有效防御呢?

康熙帝遍览经史,自然知道不能放弃自身优势与外敌在中原腹地作战,所以虽然不修葺、新建长城边墙,但驻军却实属必要;

③不修边墙却有双重屏障。即,要塞驻军和蒙古藩篱以为屏障。

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

有清一代,君主们不遗余力的通过联姻、宴饮、围猎等方式拉拢蒙古族势力,以异于大明的怀柔政策世世代代拉拢着草原各部落,而不大团结的蒙古诸部,在清朝统治下,区域局势相对来说趋于安定平稳,不得不说这是路线正确的体现,清廷的这一方针是明智而有效的。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为何不修

康熙帝的边墙论并非无的放矢,是什么事诱发康熙谈及边墙修葺呢?源于古北口总兵蔡元的一次上疏奏报,内中涉及古北口一带长城城墙,因年久失修造成损毁甚至倒塌,希望康熙帝能够谕令工部改善、解决边墙问题。

康熙帝:蔡元所述均属实情,我曾经亲自视察过喜峰口、古北口的边墙,诚如所奏,一般无二。但蔡元奏请的事情不合时宜,缺乏思考和对当今形势的观察和判断。

康熙帝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以回复的方式晓喻九卿,可视为一次思想教育工作。

注:康熙帝的看法和说教倾向于意识形态方面,并非阐述长城无用论。

弃修边墙的原因有三:

①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天下自有其立身、立国之本,国家、地域安全不能仅仅凭借高城要塞、崇山峻岭的坚固、险要地势。

(例: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康熙帝所举例证并不合适,努尔哈赤所谓的长驱直入实止于宁远,且抱憾而终。倒是皇太极时期六越边墙侵入腹地的例证似乎更为恰当一些。)

除非没钱,大明对边墙的修葺几乎从未停息,从作用上来说肯定是有必要的,但长城也能挡住源自于内部的分崩离析么?显然不能,民乱呢?也不能。大明帝国的覆灭,究其原因虽非单一条件促成,但瓦解于内部是根本原因。

康熙所说的就是这层意思,自秦朝以来,经汉唐宋一直到大明帝国,他们不停的修葺长城,而长城确有防御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边患问题。

借用主席的一句话就是:“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②劳民服役

轻徭薄赋一直是康熙朝的既定方针,而长城的修葺必然会给民众带来繁重、额外的劳动负担,清中期道路交通不发达,如云贵边民按清廷要求服徭役,那么包括长途跋涉的时间,一个青壮劳力几乎两年的时间就全部报废,减产是必然现象,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家庭因为壮劳力的缺失给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以明边为例,分析一下所耗民壮

边墙的修葺大多督抚级别官员参与并主持工作,因为涉及动土问题,所以一般工期设在二八月,然后分发任务到基层各级干部,分段施工,责任明确,工役人员的构成大多是士兵混以民壮,也有服劳役刑的犯人,但占比极少,还是以士兵为主,甚至有的时候纯粹以士兵为劳力,没有补助,菜、盐费用酌情发放外,国库不花一文钱,这样既能减轻民壮徭役,又能充分利用边军劳力,但这种情况一般难以持久,边事吃紧,战事为主。

以成化年间的延绥镇为例,用工5万,来自山西本地的只有1万人,其他4万人均由全国各地抽调而来,5万人的生产力消失,给民众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粮食减产对国家也不利,一是田赋问题,二是京师和九边耗用问题,如果换成明末时期,部分防区内边墙竟然有一半失修、坍塌,那即便是几万人,历时几年也回不去,那就是国民的灾难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替古人担忧,古人也知道尽量就近抽调民力,也知道工程可以分期分批施工。

当然例外情况也不少,比如嘉峪关一带的修葺,士兵1.6万,民壮3.5万,历时3年才宣告完成,这个关隘极为重要,不敢延误。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③耗费巨大

耗费巨大且全无用处。这种耗费不只是修建,还有日常维护修葺,这些花销足称巨款。银两耗费动辄几万,而且这种花费是长期稳定支出项目。

长城修葺费用,在明初期是调用户部银两和我国南方地区的马价银(南方不产马,也不贡马,直接折银。)后期没钱了就只能挪用士兵饷银,这是饮鸩止渴,对边防稳固影响很大,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长城虽具防御作用,但无法产出,更没有什么利润和效益回报,银钱滚入则当然无法抽出,活钱拆兑为死钱,也可以理解为凭空消失,于是财政赤字更大。

尤其到了明末更是成为了影响士气的关键因素,士兵们一边修葺长城一边还要想:饷银用命换的,明廷却以我命(钱)填补边墙,因为挪用专项资金,明廷渐渐与兵士离心离德,积怨到一定程度,士兵们就又会想,明廷死不死和我没啥关系,非说有关系那就是所欠饷银还未给付。

另外一项耗费就是驻军

边墙修好,要派人去守,守卫力量要多少人,以万历四十八年为例,88.5万人,军费不说,他们又要消耗多少资源呢。当然,清朝在各关隘同样有驻军,但远不及大明的派驻规模,所以费用上相对节省了一大笔巨资。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谁为藩篱?

打铁还需自身硬,所谓藩篱之说有示好和统战的作用,但是防备却始终没有放松,清廷最放心的准军事力量还是自家的满八旗,所以在一些折子上我们可以发现,关隘增兵的请示上,都有满兵、旗兵标注,大家会发现诸如“喜峰口现有八旗兵八十名”、“驻防满兵一千六百人”等字眼,都是特殊标注。

有清一代,清廷除了不防备满族自身以外,没有不防的民族,而令其戒心最重的,恰恰是关系最为亲密的也是对清廷效力最多的漠南蒙古,因为漠南一旦有事,京师会马上陷入危机,相对漠北、漠西来说,漠南的地理位置距离京师也最近。

比如孝庄文皇后属科尔沁部,即便是只看电视剧我们都能知道科尔沁部与清皇室的紧密关系,同时她们与清皇室通婚的人次也相对最多,关系已经足够亲近,但戒心并未因此减少,并且这还是盛京将军的职责所在,所以,可以说屏藩的效果是双向的,屏藩的反作用力同样需要内层屏藩来防御,毫无防备绝不是明智的选择。

总结来说,长城关隘的把守和相应驻军根本不可能撤裁,反倒有逐渐提升驻军人数的动作。

康熙三十一年,于白都讷修建木城,始终设置千名以上的重兵。其重要且优越的地理位置,彰显了清廷防控科尔沁蒙古的意图。

雍正十年,呼伦贝尔设置驻防。

乾隆八年,哲里木盟,所谓的防控已然变成合围之势。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不修边墙就驻军防备,以东北三将军为例:

盛京将军监督漠南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六旗军务;

吉林将军管辖区域北临蒙古部,监督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

黑龙江将军,监督哲里木盟三旗及呼伦贝尔索伦八旗。

大量数据表明,康雍乾时期用以防范蒙古的驻军与日俱增,相对于皇权稳定性来说,关系是否亲密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条件,而从政治角度来看,再亲密的关系对长城一线驻防的决定,也起不到关键影响作用。

是否不防

当然要防,康熙所谓“本朝不设边防”从正面讲只是意识形态问题,操作实务来讲上不设边防无异痴人说梦。

大清一直重兵布防原大明九边诸多险要关隘,这是一整套军事防御体系,而部分防御效果也需要长城的防御优势依托出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11/349593.html

“康熙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耗费民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 的相关文章

雍正选择乾隆接班真的错了吗 乾隆都做了什么事情

雍正选择乾隆接班真的错了吗 乾隆都做了什么事情

对其实雍正选择乾隆当皇帝并没有选错,看看乾隆做了什么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有很多种,我们通常听到的历史都是那些大事,但是历史确实由那些小事组成的,真正有意思的都是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雍正选乾隆接班真的选错了吗。提起乾隆皇帝啊,我们大都会想到乾隆...

如果朱棣没有清君侧的话 朱允炆的皇位能够做多久

如果朱棣没有清君侧的话 朱允炆的皇位能够做多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没有朱棣的清君侧,朱允炆到底能干多久呢?四年还是十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建文元年,朱允炆开始削藩,为的就是抑制藩王,皇爷爷朱元璋亲自定下的九边十三王才是重点,可惜的是当削藩的大棒挥舞到燕王朱棣的头上时,朱棣看见之前的弟弟们被朱允炆这个侄子整的都...

高堂隆: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死时犹遗令薄葬

高堂隆: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死时犹遗令薄葬

高堂隆(?-237年),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高堂隆少年时为诸生,最初任泰山督邮。黄初年间任堂阳县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任陈留太守、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青龙年间,明帝多造宫殿,高堂隆为此上疏切谏。后迁侍中、太史令、...

历史上汉武帝有多少兄弟姐妹,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上汉武帝有多少兄弟姐妹,分别是哪些人?

刘彻,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景帝的皇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娡一共生了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她的儿子汉武帝的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汉武帝的妻儿,大都很凄惨。那么,汉武帝的四个姐妹,又有怎样的命运呢?其实,在古代社会里,女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刘繇:东汉末年宗室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刘繇:东汉末年宗室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19...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会受到后世皇帝的推崇?与宰相制度有何关系?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会受到后世皇帝的推崇?与宰相制度有何关系?

朱元璋,明太祖,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宰相制度是在朱元璋的手上废掉的。朱元璋最初废宰相制度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过,他由此创造了一段历史。他的做法,对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最初之所以那样做,其实初衷并没有那么复杂,主要是因为他不满意自己选...

庞统要是没有死在落凤坡 庞统能辅佐刘备打赢司马懿吗

庞统要是没有死在落凤坡 庞统能辅佐刘备打赢司马懿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庞统如果没死在落凤坡,继续辅佐刘备,能打败司马懿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作为汉朝的宗亲,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兴复汉室,但一直到死也没有成功。刘备手下人才济济,一度同时得到了卧龙、凤雏两位当世名人。只可惜庞统早早的就死在了入...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汉宣帝刘询,西汉第10位皇帝,前74-前49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派了张敞等很多大臣去监督刘贺。当张敞把刘贺的日常作为报告给汉宣帝以后,《汉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上由此知贺不足忌。”也就是说,汉宣帝认为刘贺昏庸无比,胸无大志,因此完全不值得提...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