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马谡是怎么样的人
三国马谡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画像
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之职。又凭借着他过人的军事天资和谋略深得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器重与喜爱,他们俩人时常一起讨论军事谋略,甚至时常从白天到黑夜,俩人忘乎所以。
而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与诸葛亮截然不同,在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马谡如此评价并且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并且要对他多加考察。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违背了刘备的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马谡任命为北伐魏国的先锋,予其以大任,但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听旁人劝谏,一意孤行,导致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马谡因此也获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年仅39岁。
虽然马谡为人言语浮夸超过其实,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才气这是不可置否的,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就以其过人之才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使诸葛亮在南征孟获中大获全胜。
马谡不受重用
刘备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人,在用人上更是具有突出的才能,比如说他曾经向诸葛亮建议不重用马谡,但是至于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呢。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马谡年轻狂傲,这犯了统治者的大忌。
马谡剧照
刘备曾经向诸葛亮说过不要重用马谡,让诸葛亮好生观察,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当时在战争国时期,天下诸雄争霸,蜀国偏居一隅,本身的地理条件导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臣比例都远远不如其他两国,有才能的人本身就很少。
人都是有缺点的,比如关羽不听从别人的建议,特别自负,张飞脾气暴躁做事不经过大脑,魏延就更不得了,常常越级和领导讨论工作,但是这些在大的方面都是有才能的人。马谡也是与他们并称五虎将,他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说起兵法更是烂熟于胸,史书上对他才能的夸奖不吝辞藻。五兄弟按说都应该同样受到重用,为什么刘备不喜欢马谡呢?
首先就是马谡太年轻,不懂的政治里面的门道,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者需要的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尊敬下属但是并不等于他乐意见到下属走得太亲近,马谡就是和诸葛亮走得太近了。其次就是马谡是荆州人,和诸葛亮是老乡,刘备怕出现结党营私的事情。还有就是马谡也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纸上谈兵典范,刘备是一个实干家,他不推崇死读书而不实战,军事才华不是靠读书读来的。
马良马谡
马良和马谡是为一对亲兄弟。马氏兄弟共五人,分别为长兄马伯常,次兄马仲常,三兄马叔常,而后便是马良和马谡。马良,生于187年,逝于222年,字季常,因为其眉毛中有白色,所以人们都喜称之为白眉马良。马良马谡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和名气,马良在五人中表现又最为脱颖而出,因此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话:“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剧照
马良和马谡同为蜀国刘备效力,马良凭借其才气和忠心从荆州从事的职务到一路披荆斩麻到担任侍中的职务。初马良和马谡以其过人的才华被刘备赏识一同追随刘备,马良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以其谦恭的态度受到孙权热情的接待,也为两国友好关系付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刘备称帝,马良担任侍中之后,在夷陵之战中马良不幸遇害身亡,年仅36岁。
马谡与马良相比,更受诸葛亮的器重,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不顾刘备临终前的嘱托:不要把重要的任务交托给马谡。在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时,将重任委托于马谡,后因马谡的一意孤行导致街亭大败,而后获罪斩首,年仅39岁。
马良马谡两兄弟都雄才薄命,一生无法实现大展雄才之志。马谡有过人的才气,却因为其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能委以重任。马良虽有才气和名声却没有完全施展才能,最后在战争中成为炮灰,为世人嗟叹。
为什么选马谡守街亭
无论是从北伐的目的还是从整肃军纪,马谡都必须要死,诸葛亮杀马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杀了马谡能够换取全军继续北伐的脚步,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马谡剧照
诸葛亮六出祁山问鼎中原绝对不是要一直打到中原,因为曹魏的势力太大了,这点诸葛亮很清楚,他知道蜀国和魏国的差距,光复汉室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响亮的口号罢了,真正要是出去,连长安城的大门都不一定能见到,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北伐了。这首先是因为北伐能够转移国内矛盾,并且借机能够夺了李严魏延的权利,所以诸葛亮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魏延的子午谷的计策,北伐之路是诸葛亮的一步好棋。
司马懿是一个好对付的人么?肯定不是,它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诸葛亮没有派魏延赵云或者是姜维而是选了马谡。
我们都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之一,不管能力怎么样,人家忠心耿耿呀,他拍马谡去就是为了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棋子,然后排挤魏延的人。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但是看看他怎么对待李严的。再加上马谡表现的并不弱,他的计策平定了南中,反间计对付司马懿,他对马谡能够守住接听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因此不在乎刘备死前的嘱托。
在街亭失守之后,蒋琬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诸葛亮关于马谡如何处置的问题,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明白,魏延等人就等着这个机会呢,如果马谡不死,难做的就是诸葛亮。
马谡失街亭败给了谁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建议,不听王平劝导,仍然驻扎在街亭山上,远离水源。这件事情让侦查的魏军士兵知道之后禀告了魏明帝。
马谡照
魏明帝是曹睿,当他知道马谡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后大喜,这是一个好时机,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立刻派骁勇善战的张郃整理兵马前去街亭。
张郃到了之后潜伏下来,然后观察水源的情况,确定马谡舍弃水源上了山之后心中大喜,立刻让士兵用大石头堵了蜀国军队的水源,把粮道毁了,这样一来,马谡无水无粮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纵火烧山。
蜀军士兵没有水喝,饥渴难耐,于是军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别人攻打,自己就败了。趁着山上混乱,张郃集结一群人开始进攻。马谡集结主力人马冲破了围堵,一路奔回大本营,退回军中,街亭失守。
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军令,违背了靠山靠水扎营的原则,孤军上山,让蜀军失了北伐的更好时机,马谡必须要为这件事情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开总结大会:异常痛心的看着被绑着的马谡:“我选错了你,你真让我失望。”之后为了整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
死之前,马谡上书给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样,这次我违背了您的指令,这让军法难容,您处罚我是应该的,我死而无怨,恳请丞相照顾好我家人。”诸葛亮老泪纵横,心如刀绞,在马谡死后将他儿子收为自己的义子。
马谡失守街亭
在关于三国的争论中,有一个就是诸葛亮到底该不该斩马谡,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受诸葛亮重用,曾任成都令,和马良都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加入到大军的。
马谡剧照
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是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斩马谡过于严苛,这件事期大部分责任是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但是不能因此抹杀了马谡的才能,他在平南献策的时候展现出了他对战争过人的洞察力和算计手段。
马谡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他在街亭大战的前夕,敢于在别人都不愿意出来担当此任的时候主动请缨,街亭一战谁都知道凶险,没有关隘可以防守,想要保住街亭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当诸葛亮问军中谁可以出来的时候,马谡没有犹豫,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败了的结果,但是他还是承担了。
在街亭败后,马谡没有投降,而是积极的组织残部开始突围,保存了大部分主力,虽然街亭失守,但是他保存了战斗力。
最后,诸葛亮要将马谡问罪的时候,他没有依靠自己和诸葛亮的交情很好来为自己求情,也没有用一些客观原因来为自己辩护,他一言不发的受刑是何等的悲壮,在国家为难当头的时候,挺身而出,又在需要人整肃军纪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生命。马谡失了街亭固然是因为他的狂妄自大,但是何尝又不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呢?
马谡失街亭歇后语
马谡失街亭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不过还流传着一些其他版本如马谡失街亭——用人不当/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自招灾祸。但是综合以上的歇后语都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刘备手下有名气的将领,因其才华出众、好谈论军事颇受诸葛亮的赏识。刘备这一幕都看在心里,在最后临终的时候,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意指马谡说的话比做的好听,擅长理论不善于军事实战,不能重用他,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不久后诸葛亮早已将这句话抛之脑后,在公元227年,向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出师表》,表中阐述了当时局势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道出了一片赤诚之心。不久诸葛亮便派兵北伐,并且将守街亭的重任交予马谡,由于马谡的用兵不利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而后才意识到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忠告,因为自己没有放在心上,结果铸成了大错,使得平定中原的计划受阻。此后,诸葛亮向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
马谡因为失街亭的失误而失去了性命,而当初守街亭是马谡自告奋勇要求的,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擅长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马谡怎么死的
马谡的才华和名气深受诸葛亮的喜爱,同时马谡和诸葛亮在探讨军事谋略方面志同道合,经常从白天讨论到黑夜。马谡逐渐成为诸葛亮的亲信。虽然刘备在临终前曾经和他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确认为马谡是一个可用之才。
马谡处死
所以在北伐之时,马谡自告奋勇,加之诸葛亮对其十分器重,因为在此之前马谡有过出色的表现,比如用攻心计平定了南中,利用反间计赶跑了司马懿,使得诸葛亮对马谡更加地信任于他,所以诸葛亮就把这重要的兵权交给了马谡,将5000兵力资源交予马谡。
马谡出兵前往祁山领导北伐战争之时,一意孤行,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了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山顶上,由于水源缺失,导致军心大乱,王平又由于兵力少,寡不敌众无法进行支援,导致街亭失守,从而进一步导致前往祁山北伐魏国的战争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并且使得整个蜀国处于危难之中。作为北伐魏国战争的领导者,这次战争的失败其责任主要在于马谡,而马谡虽是领导人使得这场战争失败,但是为什么罪及至死?虽然马谡是诸葛亮的嫡亲,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亲手挥泪斩首了马谡,原因就在于如果马谡不死,蜀国将会发生巨大的内乱,诸葛亮虽然是蜀国的主要领导者,但是他的威望还是不能保全马谡的性命,所以为了稳定人心,诸葛亮还是选择了挥泪斩马谡。
马谡用兵歇后语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歇后语,其中关于马谡的歇后语就有不少,如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该句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著作中的第八十五回:“刘先生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马谡剧照
文中写道:“先生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生令且退。谡退出,先生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以当世之英才也。”先生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诸葛亮非但没有将此句话放在心上,还在平定中原时在北伐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守街亭的重大任务交予马谡,马谡带领着部队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军事行动混乱没有章法,一意孤行不听众人劝谏,放弃水源将全部兵力驻扎在山上而不是在山下据守城邑。最后敌人在山下包围,使得马谡的兵力围困于山上而无法攻守,最后导致全兵溃散而逃。由此可以看出,马谡虽然才气过人,在军事谋略和作战计划理论上表现出色,却缺乏实际作战的经验,没有实战指导的能力,正如歇后语所说的: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言语浮夸却没有实际才能。
从马谡失街亭这件事我们不难得出经验,做任何事情不是只会说就行,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在理论上能说会道,将书本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外行,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