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名句脍炙人口
杜甫名句
杜甫一生创作一千五百多首诗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唐朝传世诗作产量更高的诗人,每个人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然而相信大多数人都一定听过这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然而这就是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诗。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诗中最有韵味、最富情致的一首名篇,开头的前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在回忆过去时日中与李龟年的交往,并传递了诗人对于开元早年时期国家社会鼎盛的眷恋。而后面两句表达的则是杜甫对于国家逐渐萧条衰落,艺人们不幸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深切感慨。诗文中杜甫感叹今时,追恋往昔,时过境迁,今朝不同往日,年华流逝,人情冷暖,团聚终有离散,人世沧桑,在这二十八年中遭遇世事巨变,一幕幕在眼前一一浮现。
该诗是杜甫对于当年的著名乐师李龟年的追忆,诗人表达的大意为:当年时常在岐王宅中欣赏你的表演,也曾于崔九堂前屡次赞叹你的艺术。真是万万没有想到,于此风光一派美好的江南地区,竟能有机会与你这位旧日老熟人偶遇,又恰逢落花的好时节。
该诗言语上极其简单平易,读起来却意味深长,蕴含诗人心中所回忆的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流露出杜甫身在乱世,人生飘零的孤寂感。
杜甫被称为什么
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一样,杜甫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那么它的这个名号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杜甫 塑像
杜甫“诗圣”这样的誉称不仅仅是因为他文学造诣极高留下了众多流传至今的绝妙诗歌,最重要是他的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悯人心怀苍生的思虑与情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十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稳朴素,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政治倾向,社会内涵丰富。而另一个方面,杜甫的诗歌总体上可以用“抑扬顿挫”来涵盖诗风,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蕴,而顿挫则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扬;他诗文中的语言口吻、音律节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词简朴通俗,十分写实,却尽显功底,综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诗圣”的誉号来尊称。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顺利,晚年清贫且旧病缠身、老无所依。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无依无靠,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在国家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国家之忧而忧,以百姓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世世代代人。
关于杜甫的古诗
杜甫生平作诗一千五百多首,是唐代诗人中流传下来的诗最多的,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佳作,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其中年所作诗歌风格大多沉郁忧虑,心系国民,且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他的三吏三别,流传甚广,意味深长。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六首诗作,其中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而三别则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以及《垂老别》,在这几部作品中,杜甫深刻地表达出了民生疾苦以及自己身处乱世中漂离游荡的孤寂,流露了诗人对于在战乱中饱受摧残的人民百姓的同情与痛心。
其中《新安吏》前半篇讲述的是部队抓兵以及亲人分别的悲情场面,而后半篇则大转笔锋开始对人民进行劝导,表达了诗人渴望结束战争回归和平的心愿。《石壕吏》写出了官兵趁着半夜到村中强行抓人参军,甚至连年老的妇人都不放过,揭露了兵役制度以及官兵差吏的残暴,表达了对于战乱中的人民疾苦的同情。而《潼关吏》则是借潼关之险表达对于桃林战败的痛惜,并希望将士们能依靠天险保卫长安。
然而《新婚别》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在新婚之时离别的场面,刻画了深明大义的妻子形象;《无家别》叙述了一个兵败还乡结果无家可归、最终再次复征的军人形象,反映了战争灾区的荒凉;而《垂老别》则是一堆暮年老翁因征兵与老伴离别的场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情以及统治者的残忍。
这“三吏三别”系列组诗将杜甫的爱国衷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颗渴望和平以及关怀百姓的心,直至如今还深深地感染着后人。
月圆杜甫
《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圆月 杜甫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茅草屋
?杜甫年轻时一直心系国家,曾抱负宏伟,以满腹才学投奔国家,曾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是却落选,而这并没有打击到杜甫,在他三十五岁的是因受到号召““通一艺者”到长安参加考试,但由于当时的闹剧使得当时应试者全部落选,遂杜甫便奔走长安十年,不得重用。
杜甫茅草屋故居
后逢“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肃宗即位,杜甫欲前去献力,遂只身前往,不料被叛军截获,困至长安,后得以逃出长安,被任以左拾遗,后因触怒唐肃宗被贬。同年年底,杜甫同唐肃宗返京,因群臣斗争被外调,杜甫对朝 *** 败深感失望,遂辞官而去。
于是杜甫带着家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至成都,得好友相助,于公元761年时,杜甫一家得亲友相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上筑起一座茅草屋,居住于此,这里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杜甫草堂。
好不容易杜甫一家有了可以暂避风雨的茅草屋,不料八月时大风刮大雨下,于是屋漏床湿难以入眠,因此杜甫感慨自己的遭遇,便有了这千古名诗流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在这茅草屋中居住的四年时光中便,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而这个茅草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