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为什么要观潮?中秋节观潮有什么来历和意义?
中秋为什么要观潮?中秋节观潮有什么来历和意义?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马上就要迎来中秋节了,其实中秋的习俗还挺多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古人在中秋都会举行赏月、拜月、猜谜、吃月饼等活动,其实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只不过被很多人遗忘了,那就是观潮。古代生活在浙江一带的人们,他们中秋除了能够赏月以外,还可以顺带观潮,此后中秋便慢慢多了一个风俗。不过中秋为什么要观潮呢?其实古人对于观潮有种不一样的情节,具体由来一起来了解下吧。
对于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华夏儿女在心中都有着独特的感情。在今天,中秋节的地位不可谓不高,是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中秋节虽然是在汉代才普及,但上古时代就已经起源了。它是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之一现象演变而来的,是古人对于天象的崇拜。中秋节的意蕴不少,在中秋这一圆月之夜包含着人们对团圆的憧憬,以此来表达托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当然,中秋节还有着祈盼丰收、幸福的节日意义。
抛开赏月和吃月饼,在中秋节为数众多的习俗中,观潮也是不得不提的。作为中秋节由来已久的习俗,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 *** 热衷于中秋观潮的记载。到了北宋年间,闻名天下的苏轼,还特意为观潮写到《八月十五日看潮》一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不过观潮若想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地点的选择可是相当重要的。经过比较,人们发现,在中秋时,到浙江省钱塘江观潮最为壮观。明朱廷焕在《增补武林旧事》更是对钱塘江的大潮有过一段精彩的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潮之磅礴恢弘。
汉代普及的中秋直到宋代才发扬光大,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起始之时,微见远处如白带一条迤逦而来,顷刻波涛汹涌,水势高有数丈,满江沸腾,真乃大观也”。这本书所描写的的观潮盛况,足以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时光流转,岁月悄然流逝,但钱塘湖的大潮总在中秋节如约而至,观潮的盛况也依旧鼎盛。在今时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更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数不清的中华儿女甚至国际友人来到这里参加观潮的盛事。
为什么钱塘江的中秋时的大潮会较之旁处更加气势恢宏,这是有原因的。从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中秋时节除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海水受到引力可以达到更大涨潮。而,钱塘江独特的地形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这样宽阔的江口,使得涨潮时,有更多的海水得以涌入钱塘江。之后,潮水从杭州湾进入,到达六和塔地带的两岸逐渐收窄。由于两岸逐渐收窄,在力的作用下,潮水的速度逐渐加快,以每秒十几米的流速向前推进。
而此时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却因为潮水上涌的因素,难以向外排泄,使得江水的水位接连上涨,加强了潮势。加上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得到风力的加持风向,潮水的声势也愈发高涨。潮头便形如立墙,势若冲天,举世闻名的观潮胜景便由此形成。所以南宋每年农历8月18日都会在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库,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
观潮这样的盛况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艺术描写。陈鸣楼先生花费十年的时间,绘制了《南宋皇城图》一图。在历史上的观潮胜景,当今、自从一幅恢弘巨作中呈现。在这一作品中,其主要描写场景里就后宫皇后、嫔妃和宫女太监们前往至六和塔,去观看气势雄伟的的钱塘江大潮;甚至,图中还有南宋时期的宋高宗为出征的岳飞随军践行时,携众大臣前来的场景。
历代文人观潮的诗文蔚为壮观,早在晋代就开始了。在今人看来,最为出色的就是唐代白居易所写的《咏潮》,诗云:“早潮常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就算是宋代巅峰,但明代也未曾衰落多少。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记当时的观潮盛况,仍不减当年。文云:“郡人观潮,自八月十一日为始,至十八日最盛,盖因宋时以是日教阅水军,故倾城往看,至今犹以十八日为名。非谓江潮特大于是日也。是日,郡守以牲醴致祭于潮神,而郡人士女云集,僦倩幕次,罗绮塞涂,上下十余里间,地无寸隙。”钱江观潮位于杭州东北45公里海宁盐官镇。如此壮丽景观,世上只有二处,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一是钱塘江。为古今中外观潮者所倾倒,称为“天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