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明教是个怎么样的教派?明教为何被称之为魔教?
南宋的明教是个怎么样的教派?明教为何被称之为“魔教”?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宗教信仰在宋代有较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活动空间。佛、道是被官方认可并受扶持的宗教,故自视为正统宗教除此之外,在北方南国、城市乡村甚或偏远的山区还活跃着许多一向被官方禁止或被佛道所鄙弃的宗教教派,史书中称其为“魔教”或“邪教”,这就是民间秘密宗教。
宋代的民间秘密宗教是被官方严加禁止或明令取缔的,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制约,民间秘密宗教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宋代民间秘密宗教不仅教派繁多,流传广泛,染者甚众,而且多数秘密宗教成为下层贫民用来反抗官府压迫和剥削的有力思想武器。
宋代秘密宗教教派特别多而且非常庞杂,各地称呼也大不一样。北宋仁宗时,在京畿、河北一带有“经社”、“香会活动;北宋末,在浙东地区有“白云宗”和“明教”;南宋初江南有“白莲宗”和“白衣礼佛会”;南宋宁宗时,江浙一带更有“白衣道”的宗教组织陆游在其笔记中对南宋江南一带的秘密宗教组织有较详细的记载:“淮南谓之二会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这是有名号的,至于那些“夜聚晓散,传习妖教”的就更多了。
尽管秘密宗教组织名称不一,但有一点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其教义多崇尚佛道,有的信佛,有的崇道,也有的是佛道融合而成的新教派。如有的宗教组织“凡魔拜必北向,以张角实起于北方,观其拜,足以知其所宗”。很显然这支教派与五斗米道有关系,系五斗米道的流传;有的教派“云其原出于五斗米,而诵《金刚经》。其说皆与今佛者之言异,故或谓之金刚禅。然犹以角字为讳而不敢道也”。
此教派既非道,亦非佛,是佛道糅合而成的新教派。这种情况在宋代较为普遍,因为佛道是正统宗教,受到官方的礼遇,秘密宗教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不被官方取缔,只有依托佛老,尽量减少麻烦,这是合乎情理的。宋代秘密宗教组织很多,但有较大影响的有摩尼教(或明教)、白云宗、白莲宗、白衣道等。
摩尼教(明教):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创立于公元3世纪,公元694年由回纥传入中国。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摩尼教受到株连,亦被官方禁止,从此转入民间,成为秘密宗教。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陈州母乙、董乙聚众起义,参加者多为摩尼教徒。《旧五代史》有记载:“陈州里俗之人,喜习左道,依浮屠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荤茹,诱化庸民,糅杂淫秽,宵聚昼散。州县因循,遂致滋蔓。”
摩尼教自转入民间后,糅进了佛道的内容,原始的摩尼教已蜕变成佛、道、摩尼三教的结合体,形成了一种新的秘密宗教组织,但仍与摩尼教有相承关系,这就是明教。摩尼教之被称为明教,始于五代,宋代有些地方称摩尼教,有些地方称明教。宋代明教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尤以福建、两浙为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载:“闽中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亦有明教经,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衔赘其后。烧必乳香,食必红蕈,故二物皆翔贵,至有士人宗子辈,众中自言:‘今日赴明教斋’。予尝诘之:‘此魔也,奈何与之游?则对曰:‘不然,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不亲授者为明教’。”
明教不是原始的摩尼教,但继承了摩尼教的基本教义并糅合了佛道的一些内容,洪迈在《夷坚志》中有详细记载:“吃菜事魔,三山尤炽。为首者紫帽宽衫,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所事佛衣白,引经中所谓‘白佛言,世尊’,取《金刚经》一佛二佛三四佛以为第五佛。”“又名末摩尼,采《化胡经》‘乘自然光明道气,飞入西那玉界苏邻国中,降诞王宫为太子,出家称末摩尼’,此自表证”。“其经名二宗三际。二宗者,明与暗也。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由此可见,明教虽糅进了佛教的内容,但保留了摩尼教的基本教义,这就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是光明和黑暗,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也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明教何至于攀附佛教,而失去原始的宗教色彩?这主要是受困于佛教的排斥。佛教自被奉为正宗后,对其他宗教多采取排挤之势,一是出于门户之见,二是出于某种政治特权。明教要得以生存,只能攀附佛教。尽管如此,明教仍未得到佛教的同情,反而被扣以“魔教”而大加排斥。尽管明教被视为“魔教”,并为佛教所耻,为官方所禁止,但民间信教者却很多,入宋后此风犹盛。
“中国之摩尼教信者,乃渐自行组织教会,衍厥宗风,至南宋复盛”。“两浙州县,有吃菜事魔之俗”。方腊起义前,明教已在“各于所居乡村,建立屋宇,号为斋堂”。起义失败后,那些事魔者“每乡或村,有一二桀黠,谓之魔头,尽录其乡村之人姓氏名字,相与谊盟,为事魔之党。凡事魔者不食肉,而一家有事,同党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盖不食肉则费省,故易足”。
在南宋,明教势力很大,吸收了各个阶层的人参加,不专指下层贫民,也有一些士人参加。从文献上看,明教在宋代并未形成全国规模的宗教组织,也没有鲜明的宗旨和统一的领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