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2-15)250

宏观经济调控指的是 *** 实施某些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和国家经济的运行,这虽然是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但中国古代也有商品经济,并用在不同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也存在着对宏观经济如何调控的问题。

两种主张

在如何管理宏观经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始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主张 *** 不要干预,如司马迁总结的“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即对国家经济更好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加以教诲,再次是通过制定法规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才是直接与民争利。另一种看法是 *** 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介入,实行国家调控,如管仲所主张的“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即国家利用货币、价格和市场等手段来调控经济。

前一种看法可以叫做“善因论”,后一种看法可以叫做“轻重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它们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早期几乎同时出现了。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走向崩溃,商品经济兴起,政治上又呈现出诸侯争霸的局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迫切要求,管仲于是提出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主张,以实现“兵强、民足、国富”的目标,继而称霸天下,他的想法得到了齐桓公的大力支持。

管仲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有一套系统的政策措施,除了“通权重”即统一货币外,还有“以农为本、本末并举”的产业政策,“寓税于价”、“与之为取”的财税政策,同时主张发展工商业和内外贸易,通过降低税收把齐国变成一个“自由贸易区”,达到“以商止战”的目的。管仲甚至提出,在国家财富得到充分积累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侈靡”,即增加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君主消费,从而鼓励和调动整个统治集团和富人的消费,以 *** 经济,达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的目的。

管仲的经济主张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对国家经济的干预和调控,齐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富有的诸侯国,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死后被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人们树立起高大的石碑纪念他,在他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仍赞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

孔子赞颂管仲,但孔子的经济思想与管仲却不同,孔子主张仁、义,在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干预经济不同,孔子更重视对经济的道德干预,孔子的经济思想对孟子、荀子、墨子、老子等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都主张“富国”,但同时普遍主张对经济不要过多干预。对了汉初,国家从长期战乱中走来,急需休养生息,相当一部分人更加认同对经济不能过多干预,这就是司马迁提出“善因论”的背景。

盐铁会议

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看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交织并行,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占上风,有时候这两种观点也会发生碰撞,产生激烈的交锋。

汉初, *** 施行“行仁义、无为而治”的政策,对包括工商业在内的经济活动很少干预,使商品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后,出于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内政、外交连续推出了多项重大举措,尤其是连年对外征伐,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解决 *** 财政不足的问题,汉武帝调整了管理经济的思路,接连推出了多项 *** 直接干预经济的措施,先是宣布盐铁官营,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继而垄断冶铁经营,又任用桑弘羊先后推行了算缗、告缗、均输、平准、酒榷以及货币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 *** 的收入。

汉武帝的经济改革也带来了很多弊病,突出的表现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使财富更加集中,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驾崩后霍光辅政,朝廷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以桑弘羊为代表,坚持国家继续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通过强化对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增强国力;一种以霍光为代表,主张对经济不要管得太严,休养生息,关心民情,免除田租。两种观点势均力敌,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朝廷举办了一场辩论会,公开讨论应该施行哪种经济政策。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2月,这场辩论会在京城长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三方人员:一是以桑弘羊为代表的 *** 官员,是干预政策的“正方”;二是各地的民意代表、知名人士,即所谓“贤良方正”,多达60人,是干预政策的“反方”;三是丞相田千秋,是辩论会的主持人。这场辩论会不仅参加的人数众多,而且会议开的时间也很长,一直到这一年的7月才结束,历时达5个月。会议讨论得也十分激烈,作为这场辩论会的主角,桑弘羊一共发言114次,对他所主张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辩解。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辩论会被称为“盐铁会议”,会议的记录经整理后多达10卷、60篇,这就是著名的《盐铁论》。这场辩论会虽然议题广泛,但其实质就是要不要实行以 *** 为主导的宏观经济调控。霍光虽然没有参加辩论,但他的主张最后占了上风,会议辩论的结果,认为应当坚持汉武帝晚年轮台罪己诏中制定的政策,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重新进行调整,推行与民休息,把公田交给贫民耕种,贷给农民种子、口粮,免除部分赋税、徭役,降低盐价,同时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这些措施都是对前一阶段推行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于恢复经济、缓和内外部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干预

但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在大部分时候占据着上风。王朝更替以及大的战乱等社会重大变革发生时,往往需要在经济政策上进行重大调整,即使一些相对太平的年代,由于承平日久,旧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多,矛盾累积越来越严重,也需要经济政策有所变化。

历史上所有重大的改革几乎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也几乎都涉及到经济政策的调整问题,改革的主题要么是加强经济干预,要么是减少干预,改革的结果往往都能对前一阶段政策的偏颇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正,但能否彻底扭转经济局面还要具体分析。

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

唐朝开国后出现了类似于汉初的局面,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等人提出的主张,在经济上不做过多干预,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自己带头戒奢从简,使经济得到了恢复。但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加剧,诸侯权势增强,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朝廷任用号称“理财专家”的刘宴主持财政工作,及时推出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唐朝前期盐税一直很低,食盐实行的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政策,刘宴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又推出常平盐法,派盐官运盐到边远地区存储,在食盐供应困难、价格上涨时以平盐出售,调节盐价。在粮价管理上 *** 也积极介入,以往遇到丰年商人都会压低粮价,农民损失惨重,刘宴推出政策,遇到丰年时让各地以适当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丰则贵取”,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而在欠收年份,有商人抬价时 *** 则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饥则贱与”,这些政策都取得了成功。

宋朝立国后也重视农业发展,宋太祖立下“勒石三戒”,要求休养生息,不许瞎折腾,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国家财政收入的水平虽然已经很高了,但仍陷入困难,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主导变法,目的也是想通过行政、法律的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加财政收入,摆脱经济困局。再以后,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一条鞭法”等,这些著名的改革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但其推出的背景也大都相似,每一次改革都是一轮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都试图以国家手段的介入使问题丛生的经济摆脱困境。

天生缺陷

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愿望都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相同。

有的调控措施推出恰逢其时,措施也很贴近实际,更高统治者的改革意志也很坚决,所以取得了成功。有的调控措施力度虽然也不小,措施也很有力,但效果却不理想,改到一半就遇到很大阻力,被迫草草收场,有的调控措施甚至被彻底推翻。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开始声势十分浩大,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接连推出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调控措施,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仅完备而且充满了超前意识,但这些政策措施推出后立即引来了激烈争论和反对,改革一直在争议中进行,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

反思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更高决策者宋神宗意志不坚决,有人认为是既得利益者势力太强大,有人认为是改革者没有做好宣传发动,没有争取到百姓的广泛支持。其实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恐怕更出在改革措施本身上,这场为改变积贫积弱面貌而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开始似乎就真的只定位在“富国”、“强兵”这两点上,调控措施很多,但真正有力度的只是财政、税收这些领域,无论是青苗法还是方田均税法、募役法,要点都是如何改变收税方式,而不是在生产、流通环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生产力得到释放。

中国古代大部分失败的和虎头蛇尾的改革往往都存在这个问题,问题严重了改一次,改一改情况好点儿,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于是重新去改,由此陷入改革和调控的循环与怪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往往一开始就只着眼于国家的财政和税收,只想“富国”,而没有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智慧和勇气,结果只是换了一种 *** 向百姓收税而已,没有起到调控经济的目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宏观经济调控变成了一次简单的“理财”活动,又从“理财”变成了“敛财”,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102/363120.html

“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 的相关文章

康熙临终前要求隆科多陪葬,是因为什么?

康熙临终前要求隆科多陪葬,是因为什么?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影视剧中,隆科多都是雍正取得皇位最关键的人物。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古代封建王朝曾流行一句话:皇家没有父子,只有君臣。直白点说,在皇权跟前,毫无亲情、友情可言。康熙虽然经历了惨烈的九子夺嫡,但是对于孩子和经营一辈子的王朝还是很放心不下的,在临终之前,曾秘密地...

杨浩是在是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称帝的?

杨浩是在是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称帝的?

杨浩出身隋朝皇室,为秦王杨俊与王妃崔氏之嫡长子。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叛隋,弑杀隋炀帝而拥立秦王杨浩为帝。然而仅过了半年,杨浩就惨遭宇文化及杀害。杨浩可以说是隋朝最为悲惨的皇帝,一生经历三起三落。那杨浩是如何由落魄皇孙成为皇帝的呢一,...

马腾: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马腾: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马腾(?-212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人,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马腾身长八尺有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为人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汉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凉州刺史耿鄙...

历史上朱元璋大量屠杀功臣却没有一人造反,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朱元璋大量屠杀功臣却没有一人造反,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俗称洪武帝,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刘邦自从把韩信抓住,押回长安软禁起来以后,诸侯们知道刘邦准备诛杀功臣的时候,就开始造反了。陈豨造反,臧荼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可以说,那些面临被清洗的功臣们,无一没有反心,无一不造反。以至于最终刘邦杀红了眼,连和自己最亲近...

关羽和刘备的关系真的情比金坚吗 历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关羽和刘备的关系真的情比金坚吗 历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三国真实历史中,关羽和刘备真的情比金坚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感情很深,有着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南征北战几十年数次生离死别,兄弟多次落于敌军手上但初心不改,一有机会就重聚。其实这都是...

三国时期张辽和庞统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三国时期张辽和庞统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东汉末年各方割据势力互相争斗,为了获得足够的实力,有能力的将领以及谋士,就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出自名著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为有才能的人跳槽提供了正向的理论依据。在东汉末年至三国那段历史时期...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不追谥 刘备是在埋怨荆州的过失吗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不追谥 刘备是在埋怨荆州的过失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死后,刘备为何没有追谥他,是在怨其丢失荆州之过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关羽获得人生的第一个谥号,已经是他薨后四十年的事情了。季汉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此时的季汉政权已经到了国祚的最后三年。一、刘备是没有资格追谥关...

孙权外号是孙十万 孙权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孙权外号是孙十万 孙权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对三国时期的孙权为什么会被叫作孙十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十万这个外号,得自于孙权不止一次领着数万大军,诈称十万进攻魏国,最终屡次失败,于是孙权被戏称每次狂送十万人头,为三国第一经验包。其实孙权识人观人,任用将才的能力很不错,面对一些重要的战争,他可以放手让主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