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的诗有什么特点
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他是七岁能作出《咏鹅》的“神童”,在诗词方面极具天赋,极其擅长写七言歌行,七言歌行的长篇代表作《帝京篇》辞藻华丽、形式灵活,且言辞工整、音节和谐、感情丰富、朗朗上口,在当时被称为是千古绝唱。
骆宾王的诗
永徽年间,骆宾王犯事被降职发配西域,在边疆驻守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没有自弃,而是写下一篇又一篇的边塞诗,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比如《送郑少府入辽》,用极高的格调和优美华丽的辞藻,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表达了出来。
在五律诗方面,骆宾王也极具天赋,写下了很多名篇巨作。比如以蝉寓己、用蝉明情、人蝉合一的《在狱咏蝉》,其情感细腻深邃,对于蝉的妙处不仅仅只是在于结构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蝉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
骆宾王在骈文方面的代表作《为徐敬业讨武瞾榭》,是以大忠大孝为依据,来讨伐武则天自立为女皇。写作手法上的巧妙使得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集结令,号召天下人用忠孝的眼光来审视武则天的行为,来反对武则天自立为女皇。文章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字里行间更是体现出大家的挥洒自如,是最能体现当时骈文风格的文章,也是值得一读的历史名作之一。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让被声讨的武则天都为之钦佩折服。
骆宾王图片
骆宾王的样貌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世也只能通过他的一些图片来看骆宾王的样貌。下面我们就通过骆宾王图片来简单分析一下他的长相。
骆宾王图片
从这一张骆宾王图片中可以看出他正在饮酒,矮桌上放着纸笔,却没有看见字迹。而骆宾王一手拿着酒杯,却没有真的喝下去,眉头轻轻皱着,似乎有什么难题。
通过历史的记载我们知道骆宾王的一生并不顺利,虽然他才华横溢,在初唐时期,他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但是他的仕途却非常不顺,在仕途受阻后,他甚至有一段时间是直接和母亲回了老家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这个从骆宾王图片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他即使看似有悠闲的捧着酒杯也无法释怀,依旧带着愁绪。
另外图片中的他眼神比较深邃,看着不知名的地方,一定是在思索着什么,而矮桌上的纸张也能看出,他确实是需要写些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骆宾王图片中可以看出,骆宾王其实还算是一个闲适的人,但是奈何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就算是他有心退出朝堂,奈何种地竟然维持不了生计,只能再次踏入朝堂,却依旧处于尴尬的地位。
骆宾王图片中的他,永远都是看似闲适实则却优思较重,或许这和他才华横溢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名声在外,却依旧维持不了家中生计的苦闷有关系,但不得不说骆宾王图片中的他将他刻画的栩栩如生。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是唐初时期的著名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绝句。主要是描述送别友人的那种感受,整首诗都透漏着悲凉的语境和苍凉的意味。
《于易水送人》书法
公元679年,骆宾王奔赴边塞,进入边塞的军队之中,一心想着如何的报效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个时期。骆宾王对于自己的处境很是不满,长时间的郁郁不得志,空有抱负在心间却是不能施展,在加上当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骆宾王心里深感失望和厌恶,一心想着要等到时机,一定要匡复李唐王朝,像他的名字一样,施展抱负,辅佐明君,做出一番好的成就。
可是这个时候,却是他空怀抱负的最难熬的时期,他看着武则天一步步走到权利的顶峰,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那种压抑的境遇,这一切都使他陷入彷徨和苦闷之中。《于易水送别》正是表达了他这种怀才不遇的曲折心酸无奈却又不知所措的心境。
这首诗虽然题目是送别,可是整篇诗都没有具体描写送别的画面,但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那种豪情依旧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让他将郁郁不平的境地透露出来,虽然这首诗并没有说明送别的人是谁,可是一定也是一个慷慨义气的热血男儿,骆宾王写出这首诗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无奈,也是想借此次机会鼓励送别的那个人,更想要借此自勉。
骆宾王讨武檄文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写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
骆宾王讨武檄文
武曌宅元年间(公元684年),武则天设置了临朝称制,正在为下一步自己做皇帝而准备建立大周王朝,这件事,引起了许多贵族内臣的愤怒和反对,李敬业,是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召集兵马在扬州起兵,想要康复唐朝的大业,骆宾王这个时候已经是李敬业的幕僚之一。骆宾王早就对武则天的统治存在着强烈的不满,在他看来,武则天宠信奸佞,秽乱后宫,又不守安分,残酷暴力,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曾经多次上书出言讽刺,几次下狱却依旧不肯改变初衷,后来在李敬业起兵之时做了这首《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作为军用的文书,骆宾王确实做到了明理辩师,气势高昂却言辞谨慎干脆利落。
不仅仅表明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君主的罪过,也顺便提醒了这些匡复李唐盛世的人们,寓意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为起兵讨伐武则天做了充足的铺垫,并且将人们心中的豪情壮志都激发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调度气氛,激发意志的效果。这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行文流畅,感情饱满,是名垂千史的好作品,后世的人们可以从这首词中,认识到武则天的蛮横无理,从里到外,令人警醒深刻,文采劲道,令人深思。起到了鼓舞志气,折服人心的作为,至今仍是历史上极有艺术价值的不朽之作。
骆宾王怎么死的
对于骆宾王是怎么死的,到现在也仍旧存在着争论,有许多的说法。
骆宾王图
一说是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和徐敬业的旧部意欲逃去高丽,在去往高丽的途中因为遇到了风浪被阻,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叛变,为了将功赎罪、为自己讨得一线生机,遂将骆宾王给杀了,并将其头颅上交至朝廷,骆宾王全家也因此无一幸免都被杀害了。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对于骆宾王的死,都记载的是此说法;
一说徐敬业兵变失败后,只有骆宾王和徐敬业的儿子逃了出来,二人躲藏在水荡,最后骆宾王死在崇川,徐敬业的儿子为其修的墓;
一说徐敬业兵变失败后,官军一直都没有抓到徐敬业和骆宾王,他们纷纷害怕武则天怪罪下来,遂找了两具尸体来冒充徐敬业和骆宾王,并将两具尸体的头颅砍了下来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据传徐敬业和骆宾王后来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说法记录在唐朝的《本事诗》中;
一说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知自己已经毫无退路了,便跳江自杀了。此说法记录在唐人所撰写的《朝野佥载》中;
对于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其争论点在于徐敬业兵变失败之后,骆宾王到底是逃了还是死了。有相关记载的正史和野史说法不一,大家都各执一词,致使到现如今关于骆宾王的死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毕竟那已成为历史,对于当时的情况除了这些史书记载外,也没有其他的考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