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元代国画大师王冕僧寺夜读的事迹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3-08)220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僧寺夜读的故事讲述的是元代大画家,著名诗人王冕少年时期寄宿佛寺,刻苦攻读诗书的故事。该故事最早记载于明朝散文作家宋濂的《王冕传》,作品通过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书画名家王冕僧寺夜读的清苦经历。文中有关王冕“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的字句描写,使人们对勤学刻苦的少年王冕油然升起一股敬意,他的求知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对年轻的莘莘学子们也是一种鞭策。

元代国画大师王冕僧寺夜读的事迹

王冕僧寺夜读

其实认真追述缘由,王冕僧寺夜读的特殊经历,还有赖于母亲的成全。

童年的王冕家境贫寒,不仅上不起学,而且还时常要替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七八岁上,父亲让他放牛,王冕却独自跑到附近学堂的窗下,偷听学子念书,以至于忘记了放牛的“正事”而惨遭父亲责打。几次三番“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母亲萌生了让孩子自学成才的念头,遂准许他离家搬到佛寺暂住,这才有了后人所熟知的王冕僧寺夜读的小故事。

寄居佛寺期间,王冕常常坐在佛像膝盖上,手捧书卷,挑灯诵读,往往一读读到天明。靠着这种手不释卷的精神,王冕在诗画方面的才学进步神速,不但能出口成章,且每每作画亦是下笔如有神助,笔下的花卉景物无不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王冕僧寺夜读的故事传开后,安阳名士韩性被他的苦学精神所感动,于是收他为徒。从哪以后,得益于名师指点的王冕在诗画领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王冕是哪个朝代的

王冕是哪个朝代的?记得过去曾读到过《少年王冕》的故事,故事中介绍王冕乃是元朝的一位著名画家和诗人,素有封建社会“照妖镜”之称的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也对“王冕是哪个朝代的”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记述,因而,王冕是元朝人氏。

元代国画大师王冕僧寺夜读的事迹

王冕画像

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书法名家,即使在重武轻文的元代社会,诗画双绝的文人亦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少年学有所成,青年崭露头角的王冕,便是这样一位诗画奇才。

王冕生于元代,是浙江诸暨人。王冕早年出身贫寒,却难得勤奋好学,即使在生活极尽困苦的条件下,亦千方百计为自己创造学习知识的机会。

现在流传下来的王冕的生平事迹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田埂放牧”与“僧寺夜读”这两段故事。

相传王冕幼年时,听从父命在田埂上放牛,期间,他偷入学堂旁听学子念书。一听起课来便如痴如醉,把放牛的事都忘到了九霄云外为此没有少被父亲责打。然而打归打,过后他依旧是“老方一帖”。

见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痴迷读书,深明大义的王母毅然表示支持和理解。从此,王冕就离家寄住在寺庙,每到夜间,借着佛堂微光,坐在佛像膝,手捧书卷读到天明,全然不顾佛像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凭着手不释卷的苦学精神,王冕学有所成,加之遇上名师指点,终于成为元代盛名远播的诗画泰斗。

王冕以画什么著称

元代著名的诗画名家王冕,早年家境清贫,儿时曾靠替人放牛为生,靠着刻苦求学的精神和自学成才的悟性,王冕在诗画方面的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一介寒门学子的身分成长著名为的诗人和画家,堪称现代学子之表率。那么王冕以画什么著称呢?

元代国画大师王冕僧寺夜读的事迹

王冕画荷

欲知王冕以画什么著称,须从人物传记中寻找答案。

据《儒林外史》记载,王冕平生喜爱梅花之高洁,因而他的画作中,以画梅著称,尤擅墨梅,他笔下的墨梅,时而点缀枝头报春归,时而傲雪凌霜迎寒风,形态优美,栩栩如生,见过之人无不惊叹其画技之高超。

在当世所保存的王冕书画作品中,有一幅墨梅图与一幅白梅图,二者描绘笔法各有千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诗画相映,妙趣横生,皆为王冕之代表作。

那么王冕还以画什么著称呢?其实除了梅花之外,王冕对画荷花也颇有心得。相传他画荷花之时,能将整个身子趴在荷塘边上,一边观察一边下笔,往往一画便是好几个时辰不知疲倦。

若说有谁能将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的亭亭身姿准确地描绘于宣纸之上,则当属王冕无疑。

王冕笔下的荷花,造型端庄优雅,灵动而颇有神韵。据说他还时常钻研各种颜料上色技巧,别出心裁地用红石磨成粉,与草汁调和,做成颜料上色,因而使得他画出的荷花更显柔 *** 真,自成一派风格。

王冕的作品

元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王冕,祖籍浙江诸暨,是一位儒雅俊秀的江南才子。王冕早年出身贫寒之家,幼时生活困苦,却生性乐观豁达,酷爱书画创作,他寄居僧寺,草堂灯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曾激励了无数莘莘学子奋发求学,王冕的作品亦受到后人广泛的赞誉。

元代国画大师王冕僧寺夜读的事迹

王冕的作品

今人提起王冕的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传世名作,《墨梅》与《白梅》两幅画作。据说王冕素喜梅花高洁,很早就开始研究梅花画法,在他的诸多画作中,也以画梅见长。王冕笔下的梅花栩栩如生,风格独特,在其成名之后,上门求画者络绎不绝,许多人就是专门为求一幅梅花图而来。

至今依然流传的王冕作品中,以《墨梅》与《白梅》这两幅梅花图造型最为优美,笔法亦十分出众,尤其是画作之上配以咏梅诗句,给人以无限美的遐想,无愧为王冕作品中最为得意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被称为“诗画双绝”的王冕,在诗歌创作方面也颇有心得。相传他所创作的诗,大都收录《竹斋诗集》里,其中,尤以咏景诗的创作功力最为深厚。王冕的诗讲求“借景抒情”,下笔如有神助,其作品往往寓意深刻,意境悠远,字里行间包含对社会底层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淡薄名利、蔑视权贵的傲然心性。王冕的诗作大都内容朴实,通俗易懂,其中《吴姬曲》、《墨梅》、《江南妇》等,皆为脍炙人口的上佳之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03/366654.html

“元代国画大师王冕僧寺夜读的事迹” 的相关文章

乾隆对权力如此痴迷 乾隆为何还早早退位给嘉庆

乾隆对权力如此痴迷 乾隆为何还早早退位给嘉庆

乾隆爱权如命,却为何早早让位给嘉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首先,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把大清王朝带上了巅峰。同时,乾隆对于权利过度痴迷,做了那么多年的统治者,甚至不愿意离开政治舞台。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便...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 那么一二品大员又是谁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 那么一二品大员又是谁

还不知道:为什么唐朝的三品官员就可以被称为宰相了?一品二品大员们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协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最高官员就是宰相。宰相是帝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官员充当。在秦汉时宰相是相国、丞相、大司徒;在魏晋南北朝,录尚书事与侍中、中...

薛涛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薛涛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薛涛,唐代女诗人,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在互联网还没有发展的古代社会,她首创“薛涛体”情书笺(薛涛笺),用来“鸿雁传书”,对彼此心心相印的爱情物语,纸短情长。在成都,除了武...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出身微贱,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卫子夫最终死于巫蛊事件。精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笔墨。在不同学者的心目中,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刘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可圈可点,但对他的非议,也...

曹操和司马懿都篡位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被骂了千年之久

曹操和司马懿都篡位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被骂了千年之久

曹操篡汉,司马懿篡魏,为何只有司马懿被骂了一千多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多年的战火,华夏人口锐减至只有十分之一。这时的天下,上至世家,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天下一统,做那盛世之犬。但是,统一天下的司马懿,原本该被世人所称颂,为...

赵匡胤在武庙祭拜的时候 赵匡胤为何看到白起时勃然大怒

赵匡胤在武庙祭拜的时候 赵匡胤为何看到白起时勃然大怒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当看到白起时,赵匡胤为何勃然大怒?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表面上,是赵匡胤斥责白起这个“人屠”不讲武德,实际上他是借此玩了一招儿“敲山震虎”。武安君白起,秦国名将,一生参与大小战役70余场,且未尝有过败绩,尤其是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